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必要建立一个政府、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和企业通力合作的有机的就业保障体系,从大学生就业前、就业时和就业后三方面出发,通过就业服务、就业支持和就业援助三个维度的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从顶岗实习、准就业管理以及促进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就业模式的建立,论述了如何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对我院实施的“项岗实习-准就业-就业”模式进行了有效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大学生就业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基础性工程.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存在覆盖范围狭窄、制度不完善、保障体系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当务之急是要通过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保障制度、调整毕业生就业政策、完善大学生就业信息网络等途径,逐步建立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中部地区县市就业专项资金使用整体绩效低,存在支出结构不合理、培训针对性不高、效果没有检验等问题。原因有资金使用政策落后严苛、执行政策重标轻本、选择就业服务机构时受部门主义影响等。提高中部地区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要建立灵活的就业专项资金使用办法,更要求县市就业管理部门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建立就业促进长效机制;优化就业和创业培训,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建立培训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培训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功能已受到社会各界重视。河南省既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同时又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业的发展对缓解河南省就业压力将起到重要作用。文章运用就业弹性指标,建立回归模型,从旅游市场和收入两方面对河南省旅游业发展与就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业的发展对河南省就业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贡献最大的是第二产业,其次是第三产业。其中,国内旅游发展对拉动和促进河南省就业贡献最大,成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途径。如果就入境旅游本身而言,港澳台旅游市场对就业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外国人旅游市场。  相似文献   

6.
就业问题不仅是有关经济增长的重大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大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就业机制。在这一机制的建立过程中,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与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快速转移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相互交织,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市场经济建立的过程中,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促进就业的政策框架,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本文对我国现行的就业形势、促进就业的政策进行分析,并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近阶段如何促进就业提出了相关财政税收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使用人单位、下岗失业职工和广大求职者更好的了解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及办事程序,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及求职者自主择业和多渠道就业,山东省蓬莱市建立了用人单位、求职者及就业服务机构三方互联互动的就业网络,有力的促进了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就业现状,课题组在广西和广东两地调查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情况的评价,发现学前教育专业就业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落实我国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专业就业促进机制、高校强化学前教育专业高师生职业技能训练、高校加强与幼儿园合作、政府提高对学前教育的关注度和投入度等。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校未就业毕业生情况抽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了高校未就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及今后打算,分析了高校毕业生未就业的主要原因和未来就业意向的主要特点,提出了促进高校未就业毕业生充分就业的主要对策,旨在提高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长效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吉林省经济的加速发展,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应运而生,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动辄占地几百亩甚至几千亩,大批耕地被征收,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这些失地农民怎么样生存和发展下去?这是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省要慎重思考的问题。要想让失地农民更好的生存和发展,建立和健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是关键。本文通过对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就如何建立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培训体系,如何改善失地农民就业情况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期对解决吉林省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及促进吉林省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大学生群体作为劳动力市场上优质的人才资源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为了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危机,政府出台一系列就业促进基本政策。本文通过文献法、访谈法和典型调查等方式,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落实情况和实际成效,探究就业促进政策的问题和局限,最后提出就业促进政策的优化建议。总结成败经验,对完善就业促进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洪银 《江苏高教》2012,(2):108-110
每年约有1/3大学生毕业后半年内实现就业。研究发现,职业定位模糊、劳动力市场竞争和试错心理等延长了大学生就业搜寻期,毕业即就业的传统观念使就业教育缺乏延续性,毕业前未就业群体不再纳入就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大学后"就业责任缺失。高校应该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半年跟踪就业服务。政府除提供免费的有组织培训外,还应建立社会补偿机制,制定创业补偿政策,促进弱势群体大学生就业和自主创业。  相似文献   

13.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由于就业市场的培育滞后于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需求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行为选择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给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供求匹配促进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机会有显著影响。因此,完善就业政策以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农民工是我国城乡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在我国现代化转型期,农民工就业歧视表现为就业各环节的歧视。它对构建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造成了严重不利影响,加剧了就业保障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影响,促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就要建立农民工平等就业促进机制、社会保障政策协调机制以及社会保障与就业发展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15.
就业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有利于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的促进机制,建立促进创业带动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随着社会需求变化加剧,凸现了供需结构性矛盾增强,“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共存,“挤占效应”突出,就业成本增加等特点。从就业制度、就业管理体制、就业服务层面等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症结问题,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制度和政策,以期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发展和规范化运行。  相似文献   

17.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必然要求,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和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之策。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从保护劳动者就业权利、创造劳动力需求、促进劳动力供给、优化劳动力供求匹配等方面,全面深入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和举措,构建综合性就业政策体系与就业政策评估审计制度,并探索建立基于中国就业实践和就业范式演进规律的更具解释力的新劳动经济学。  相似文献   

18.
中职生就业有诸多难处.首先应该从解决就业认识入手,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其次要建立就业指导机构,对学生实施就业指导;再次要发挥劳动部门职能作用,规范学生就业市场,建立学生就业主渠道,理顺学生就业程序.这样不仅有利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生存发展,还能合理利用劳动力资源,调整劳动力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严峻,无论是客观因素还是主观因素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改进,并要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减少思想障碍和压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要采取多渠道、多种类的就业方式,建立多方位、多形式的信息机制,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实习环境和条件,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信心,以促进和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  相似文献   

20.
毕业生就业是涉及政府、高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而高校是促进毕业生就业的主体。因此,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念,全面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建立高校大学生就业动态系统,对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模式和运行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