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年头岁尾,全省各新闻单位的领导都在回顾过去一年的工作,谋划新的一年——1999年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有新的进步、新的提高。在新的一年,要使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报纸的质量有大的突破。报纸的面貌发生大的变化,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唤起大家的重视,这就是倡导学习新闻理论,大兴研究业务之风。  相似文献   

2.
我是学师范的(1960年夏,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本来应去教书,但是组织上安排我做编辑工作,一做就是35年,其间做广播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业务刊物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15年。通讯员朋友都亲切地叫我“朱编辑”,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叫“诸边”。后来我当了《湖北广播电视报》的头,同行称我“朱总编”。我想,我的确总在编啊,从来没有离开过具体的编辑工作。在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中,除了出差外,几乎每期稿件都要过目,付出劳动。 我在广播电视战线长期做编辑报纸刊物的工作,也算一个特点。即把广播电视上宣传的事,或是与广播电视有关的事,通过加工,变成文字,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继续宣传,形成了声、屏、报、刊的整体  相似文献   

3.
与报纸和广播结缘1943年1月,在延安,我从中央研究院文化思想研究室(学术秘书,研究员)调到解放日报社副刊部做编辑。这是我做报纸工作的开始。那时我主要负责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国际知识等栏目的编辑工作,自己也写过百余篇有关的文稿,这些都是与当时的新闻报...  相似文献   

4.
报纸要重视刊登读者来信。为什么?道理是很明白的。可是这项工作,还有一些报纸做得不够。这里,就我查阅到的14家报纸1980年11月份刊登读者来信的情况是:  相似文献   

5.
怎样认识“第四媒体”对报纸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纸是资格最老的大众传播媒介,现在又遇到了新的挑战。人称“第四媒体”的国际互联网已经对报纸构成了现实的冲击,报纸的命运问题再一次提到报人的面前。可以说,报纸这次遇到的对手与当初广播、电视兴起时对报纸的影响大不相同,它是一个超级高手。互联网在传播地域上的无限性。在传播手段上的极其多样性,确实使报纸遇到了历史性的挑战。与互联网的神话般的传播能力相比,传统的报纸显得很有些笨拙了。报纸做不到滚动播出新闻,互联网能;报纸做不到播出图像,互联网能;报纸做不到播出声音。互联网能;报纸做不到与读者即时性交流.互…  相似文献   

6.
我的守则     
我做通讯工作已有二十多年,深深体会到要做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很不容易。他不仅要努力使自己成为新人新事新气象新经验的热忱宣传者,而且要努力做到倾听人民的呼声,反映群众的要求,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遵照党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决定,我从一九五二年起就利用报纸开展批评。一九五七年前我写过一批揭露违法乱纪、批评官僚主义的稿件。粉碎“四人帮”后,我又拿起批评的武器,在天津日报上发表  相似文献   

7.
崔斌 《新闻知识》2004,(3):14-15
近3年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报业生产到底在生产什么?不稿清楚这个问题,就不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进而也不会知晓我们经营一个媒体,一张报纸将使用怎样的市场策略。当然,我是站在一个经营的身份来认识传媒的,是把传媒业当作社会大生产中的一个链条,当成—个产业来认知的。我1997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开始从事报纸广告经营,2001年参与创办京华时报,2002年参与创办北京现代商报,2003年参与改造了上海的青年报。其中经营上成功的报纸有,失败的也有,正是基于对一张新办报纸的多方位认识,使我开始能够比较清晰地认识报业生产的本质以及在此基础上认识新办报纸应当采用什么样的市场策略。  相似文献   

8.
李宝荣 《青年记者》2009,(18):70-70
“是我将你的长稿梳理,是我为你做了嫁衣。”为他人做嫁衣,是报纸对编辑的要求,也是编辑必备的素质。做不到这一点,不愿在署别人名字的文章上花气力,就很难编出可读性较强的精品,也就办不好报纸,尤其是在出版节奏很快的晚报,这一点格外突出。在6年的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副刊的魅力     
黄啸 《新闻知识》2000,(10):18-20
十几年前,我是中学生,是副刊的读者。我把北京晚报“五色土”副刊、北京日报“广场”副刊上的锦绣文章剪下来,剪成了厚厚的一大本。大学毕业后,我自己做了副刊编辑,一做就是10年,我的读者把我编的版面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跟我说他们的感动和收获,我觉得自己和副刊更加有了一种亲合的关系,再看报纸的副刊,就有了职业的探寻和比较的眼光了。辉煌与没落《光明日报》今年4月17日有一篇题为《文学副刊缘何日渐“消瘦”》的文章指出;全国各地不少报纸(包括一些大报和文学专业类报纸)原有的纯文学副刊,今年都做了大幅度调整,有的…  相似文献   

10.
欣慰的盘点     
报社即将迁入新型智能化办公大厦,据说不会再像老办公室有这么多橱子、柜子了,我下决心趁此好好清理一下我这满满一橱子的宝贝“家当”——存报,好轻轻松松乔迁“新居”。整整两天的劳累过后,望着那厚厚的三大本装订成册的300多期报纸,心里竟涌起一股成就感和自豪感。是呀,转眼与报纸已结缘9年,不觉间我也从一个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青春少女步入了而立之年,由过去被人叫做“小编辑”而今却常被称做“大编辑”了。时间在变,年龄在变,称谓也在变,而我对报纸、对编辑这份工作的感情也在变,那就是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离不开了!我9年的报纸从业经历中,做专刊责任编辑竟占了整整6年。翻着6年来精心编辑的这300多期版面,眼前不由得浮现出一幕幕版面内外的故事。至今我特别珍藏的1张报纸,就是  相似文献   

11.
"是我将你的长稿梳理,是我为你做了嫁衣."为他人做嫁衣,是报纸对编辑的要求,也是编辑必备的素质.做不到这一点,不愿在署别人名字的文章上花气力,就很难编出可读性较强的精品,也就办不好报纸,尤其是在出版节奏很快的晚报,这一点格外突出.在6年的编辑工作实践中,笔者深深体会到要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2.
怎样看待新媒体对传统报纸的冲击?我以为,这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想到新媒体给我们带来新的挑战,也有新的机遇,新媒体对平面媒体的冲击肯定是越来越大,我相信网络的发展、数字化的发展、技术的发展会越来越给我们带来空前的不可意料的挑战。怎么办?首先要将自己做实做大,将报纸办得越来越有竞争力、影响力、越来越不边缘化。同时必须动手起步也开发以数字化为标准的新媒体,进入网络和数字。在进入网络和数字之后,我们跟新媒体怎样竞争?理论上要将传统媒体所有的优势和新技术结合起来,这是新媒体不可能跟我们竞争的优势,可以说我们掌握了充足…  相似文献   

13.
在受众细分的完全市场竞争时代,以专有读者群为对象的经营性专刊,在培养稳定读者群、做精做专业界新闻方面所具备的巨大市场潜力,以及报纸与特定读者之间无缝沟通而带来的报纸广告增长的巨大空间,值得报界充分重视。从发展角度看,经营性专刊正在成为报纸新的增长点,成为报纸参与运作并渗透到行业中的重要载体,成为报纸稳定扩大读者群和巩固、培植、调整、改善报纸广告经营创收结构的重要板块,  相似文献   

14.
都市报正面临新的竞争环境:一是新的都市类报纸不断涌现;二是其他的城市报纸,如晚报、商报等也在不断创新;三是都市报自身的创新乏力;四是机关报所办的都市报在市场竞争中受到体制上的约束。如何进一步创新,如何做大做强,已经刻不容缓地摆在了都市报工作者面前。身在其中的我们对此作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5.
我是在1957年秋天调进中国青年报社的,跟报社同志并肩工作了近八个年头,到1965年3月,才调离报社。我非常留恋做《中国青年报》工作的这段经历。报纸工作比许多其他工作要紧张得多,也更有意义得多,易见成效得多。报纸工作者,每时每刻都处在领导机关和广大读者群众的关  相似文献   

16.
"就业难"折射出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7月,接受了七年新闻专业教育的我,在硕士研究生毕业之际成为专职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 现在我的学生和当初我做学生时的很多想法都非常相似,他们对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等实务课程十分感兴趣,因为他们觉得这些课程对他们今后在新闻媒体的工作会有实质性的作用;也有不止一个学生问过我,学中外新闻史有什么用,他们要记住第一份中国古代报纸、第一份近代报纸有什么意义.  相似文献   

17.
许文 《今传媒》2006,(5):38
我是一个从事报刊工作几十年的老编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后,北京市新闻出版局让我担负几份报纸的阅评工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起,做这项工作已有不少年了。这些年来,我没有一天不读报,而且比在岗时读得更仔细更认真。我感觉阅评报纸确实是很有意义也很有兴趣的工作,不只是协助  相似文献   

18.
媒体脸谱     
《青年记者》2006,(6):2-3
观点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社长尹明华:在我手里只会有效益不好的报纸关门,不会有新的报纸开出来。如果投资,我只往新媒体等代表未来方向的领域投。2青年记者2006年第6期新政工商总局:广播电视栏(节)目发布医疗广告须明示国家工商总局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医疗广告专项整  相似文献   

19.
惊悉《南方体育》关门了,回想起两年多前,在南体编辑部听两个年轻编辑憧憬这份报纸的未来,画面还历历在目。转眼间物是人非,先是《竞赛画报》被废了,然后那份豪华的3元钱报纸也挺不住了。临别之际该说些什么昵,还是一路走好吧!毕竟在我呆在广州的四年里,是这份报纸里的这群年轻人给我呈现了一个异彩纷呈的花花体坛,让我见识了——原来体育新闻可以这样做。  相似文献   

20.
作为河南日报社图书馆的负责人,我从开始做这项工作的第一天起,就明确了要为办好报纸服务的思想。1993年的一个偶然机会,使我得以参加办报工作,从而有了与以前完全不同的感受。3年多来,我从办报人的角度观察图书工作,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角度研究报纸工作,互换位置,彼此体察,在异同的比较中寻找交叉点,在特殊性的分析中寻找规律性,从而使我对图书馆如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