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思维方式是主体运用各种思维要素认识客体时,思维活动的一般典型形式、方法和程序,是思维诸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相对定型的思维模式。从客观的历史进程上说,一定的思维方式总是建筑在一定的实践方式和物质条件基础之上的,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各有其广泛性、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思维方式。从主观的形成和差别性上说,思维方式是主体自身精神文化素质全面、综合和集中的运用与显现,主体赖以思维的诸要素——知识、观念、思想传统、语言、情感、经验、意志等,直接关系和影响着主体思维所能达到的水平。这说明,思维方式现代化的途径,是客观必然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
一、概述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和所运用的各种方式和手段的总称。科学方法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它虽然是认识主体的主观手段,但不是主观随意自生的东西,它来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人们在认识客观世界时,总要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自己的行动方式或思维程序,采取特定的  相似文献   

3.
试论教育规律的特殊本质(续)程少堂(续上期)二、教育规律本质的内在规定:教育实践活动中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一)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1、关于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所谓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是有...  相似文献   

4.
思维方式是我们在头脑中把来自客观世界的信息内容组合起来的方式、方法、程序、规则。它是主观和客观相联系的中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维工具。一般说来,思维方式表现为稳定地起作用的思维方法和思维习惯。在一定的思维方式支配下,人的认识活动犹如受到一股无形力量的制约,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着某种特定的思维轨道。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人们的思维方式能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变迁,关系到历史主体的能动性能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影响到社会历史的进程。本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  相似文献   

5.
杨军  徐涛 《嘉应学院学报》2014,32(12):32-34
人的活动包括客观实践活动和主观认识活动,实践主体-实践客体统一于人的客观实践活动之中;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统一于人的主观认识活动之中。实践客体是自然存在,认识客体是实践活动。正确把握马克思的认识客体观有助于解决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6.
一、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在十六要素中列宁对辩证法做了多角度的考察,但是,它的基本方向,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列宁反复强调,人的认识就是主观对客观的关系;认识的过程就是思维对客体的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永恒的过程。十六要素第(1)条“观察的客观性”,说的就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观察”说的是一种主观活动,“客观性”是指主观活动和客观实在的关系。认识客观实在,就是“观察现实、接近现实”。这里始终有“观察”和“现实”、  相似文献   

7.
大数据思维有两层含义:一是人们思想上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这是一种思维态度;二是大数据思维范畴,这是一种思维方式。大数据思维范畴是大数据时代主观逻辑和客观逻辑的有机统一,反映了大数据这一新生事物存在发展的辩证关系。大数据的汹涌来潮,会改变人们传统的对可能和现实、必然和偶然、原因和结果、部分和整体、精确和模糊等一系列思维范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正>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人们思考问题、认识问题的方法和路线。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都有一定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认识能否符合实际、主观能否符合客观。人们的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进行的,因此,思维方式是否正确,又关系到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实践活动的成败。 我国十年改革的实践表明,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于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变革思维方式的关键在于树立生产力标准,进一步破除传统的思维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古人写文章强调“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现在写文章,也强调有“条理”。序、条理、规律,是有密切联系的。客观事物有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包括思维活动)有规律,人们用语言文字来反映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也应该有规律。我想,“言之有序”的“序”应该是上述三  相似文献   

10.
人们一开始思维,就同时开始了形成概念和运用概念的思维活动。概念是思维反映客观现实的最基本的形式和最重要的工具。列宁曾经指出:人们认识的过程实际上客观地存在着三项:(一)自然界,即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二)人的认识=人的头脑,即是作为自然界的最高产物的认识活动;(三)自然界在人的认识活动中的反映形式,这形式就是概念、规律、范畴等等。这里列宁主要是指的揭露客观世界本质的科学概念。但  相似文献   

11.
论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的发展演变有无客观的规律,是我们在社会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所遇到的挑战.要确立社会规律客观性的观点,关键问题在于说明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的活动的介入,人的意志、自由等与社会规律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实现了人类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革命性变革.社会规律是社会主体运动的规律,不是社会主体主观的规律,它的存在有其自身的客观依据,不以主体意志及其活动为转移,对它有一个主体认识和把握的过程.社会主体揭示社会客观规律,必须注意认识过程中的无限复杂性和矛盾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揭示了认识的主体与客体通过实践而发生的联系,从而使解决主、客观一致的问题由可能变成现实。实践是人类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具有沟通主观和客观并使之达到一致的特殊功能。通过实践,客观事物反映到人的主观意识中来;同时,人的主观意识经过实践的中介,又转化、实现为物质的现实。主观和客观是区分反映外部世界的人的意识与意识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一对哲学范畴。主观并不就是认识的主体。认识的主体是指谁在认识,是认识者即认识活动的承担者。这个主体是如笛卡尔所说的“我思”中的在思之我,而不是我在之思。我在之思是主观,即认识  相似文献   

13.
我们先看认识的“s”图式,从整个“s”图式来看,它简单的表述就是主观思维符合客观实际,把客观实际的东西变成主观能动的东西。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时候,应当符合客观实际发展,变化的规律,即主观思维和客观实际的统一。 依据认识的“s”图式,我们来看学生的“y”图式,在“y”图式中包括有三方面的因素;学生本身,教材,教师,因图式所针对的是学生的学,当然学生应该是主观方面,教材和教师应属于客观方面,那么这三方面相联系的结果是什么呢?其结果应是学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解放思想就是从旧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下摆脱出来,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因此,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摆脱旧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约束,二是创造科学的新观念、新思想、新的思维方式取代旧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通俗地说就是换脑筋。解放思想和一般的经常性的思想变化是有区别的。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了思想的变化发展。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总是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自觉和不自觉地使自己的主观认识努力去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使原观念、原观点不断地在内涵和外延上得到丰富和扩展。这是一种在一定思想范围内的变化。解放思想也是一  相似文献   

15.
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知结果的体现,所以造词理据一般包括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要素。海口闽方言造词理据探析是在当地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比较基础上,说明事物自身特点、认知主体独特思维方式、特定地域风俗习惯、民族之间交往等都会成为方言词汇的产生理据。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观察教育现象、提出教育问题、分析教育问题、评价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较为稳定、业已形成的认识框架和思维线路。它由价值导向系统、知识经验系统、智慧操作系统、动力调控系统等四个系统要素构成。教育思维方式在整个认识活动中起着选择、整合和解释的功能,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表现为"转换—指导—决策"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教育思维方式的确立具有重大的意义,它制约着教育活动的样态,引领着教育变革的方向,并影响着教育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7.
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思维方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反映方式,它是由思维结构、思维方法和思维程序等构成的主体的认识定势和运行方式之总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深深根植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基础之上,是从真善美统一出发,知情意统一的思维结构,具有民族特色的直觉、意象、经学思维方法,从"实用"出发到实现"内圣"的思维运行程序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8.
认识论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人类认识的来源、发展过程,以及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学说。”刑事证据规则要在刑事诉讼证明活动中,指导证明主体运用证据阐明系争事实,论证诉讼主张,它首先涉及人们主观对客观世界即案件事实的认识,对于认识,认识论无疑具有理论支持和指导作用。因此,刑事证据规则需遵循认识论的一般原理,符合认识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9.
近几年来,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系统结构这个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发表了一些很有启发的看法。我认为现有哲学教科书,把认识论归结为一个认识过程的规律是不完整的。其理论系统的基本结构,应与辩证法理论系统结构一致,应由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实践与认识、思维的作用与认识过程的实现、真理与谬误等四个基本层次的规律所构成。人类认识史表明,人类认识活动是由多种元素的相互关系构成的动态结构,存在着多层次的矛盾运动规律。从认识论的产生来看,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认识的对象和内容,就不能有反映;没有反映者,也不会产生主观映象,也无所谓认识的出现。被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改造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特定部分,就是人们通称的认识客体。也就是说,认识客体并不  相似文献   

20.
人们经常从类型学角度,将文学批评划分为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或为主体批评与客体批评)两大类。认为前者注重文艺主体因素,将批评看作批评家主体意识的投射,后者强调文艺的客体因素,并对文学作品进行理性的逻辑判断。尽管有许多研究者将社会历史批评作为一种客体(观)批评来对待,而实际情况是,在社会历史批评内部,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于批评家在思维方式、文学观念、个性气质、批评视野和批评过程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在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同样也形成了两种类型的批评形态,即主观批评与客观批评两种批评模式类型。中国现代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中的主观批评。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