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著名中国历史学家魏斐德先生在他的代表作《洪业》中,从全球性的大视野审视明清嬗替的历史,让读者"最大限度地"认识明清嬗替的60年中曾经出现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2.
:我看过你的简历,在美国中国学的学者中,你的求学经历和师承很特别。你刚才讲,您跟过费正清,听过列文森的课,最后从魏斐德教授那里取得博士学位。我们一般将费正清与列文森算作一代,魏斐德教授是第二代。:我算第三代,我可以算费正清的学生,也可以算他学生的学生,也可以算他学生的学生的学生。费正清是首先让我对中国感到兴趣的人,而且后来虽然我和他有相当严厉的辩论,但他一直对我特别好,作为学者,我越来越佩服他。我特别记得有一次在哈佛开会,由一个可以算第二代的人主持会  相似文献   

3.
弗德先生是法国人,1968年出生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城市,在巴黎读的大学?他很喜欢中国的武术,在巴黎工作时,他跟着一位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毕业的女老师学了,4年武术,从她那里知道了少林寺。他对中国的武术和文化都非常向往,1997年来到中国,他曾在电视台主持过50集的英语节目,并任一部大型教育记录片的英语主持人。现在他是加拿大一个国际教育机构在中国的负责人。  相似文献   

4.
《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是去年去世的美国汉学界三杰之一、曾任美国历史家学会会长的魏斐德先生,在医疗致残之后写出的大作。刘东教授和北岛先生在本书的中文版序和附录的两篇记录文章中,对魏斐德教授和史学地位都有很生动的介绍,这里就  相似文献   

5.
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个留美学生带来的故事。他的导师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想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苦读书的经历,有一天他问导师:“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您的?”导师笑说:“我父亲从来也不教育我,也不逼我读书,他只是让我在假期里,到他的工厂去打工。父亲的  相似文献   

6.
2006年3月的某一天.我接到了一个陌生的电话:“你好。你是陈金缺老师吗?我是福建师大课程中心的魏为皴。我们余主任有事找你,请你给他挂一个电话。”我那时并不认识魏老师,不过。余主任倒是认识,他是鼎鼎有名的余文森教授,到我们南安市讲座和我们学校听课评课好几次。我按魏老师给的电话号码给余教授打通了电话,那边便传来余教授的声音:“金缺老师。你好!我是余文森。  相似文献   

7.
青帝 《大学生》2013,(Z1):74
正中国留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最大困难不是听和说英语,因为有很多自然科学专业,上课并没有特别密集的讨论,不像社会科学的专业,不参加课堂讨论甚至会没有成绩。所以我们最大的困难是写作,尤其是对于研究生来说,毕业时候过百页的论文是跑不掉的。我认识的一个同胞,思维深邃,想法独特,学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可惜英文写作成了他毕业的绊脚石,还好他的导师也是中国人,逐字逐句地帮他改。我曾有一个印度同学说起辅导某中国博士后的英语时,一脸的无奈。这个印度同学虽然有口音,但是用词遣句  相似文献   

8.
魏斐德是美国著名的中国史和上海史研究专家,但他也曾涉足毛泽东研究领域。魏斐德之所以涉足毛泽东研究,主要是与当时如火如荼的文化大革命、与纪念其刚去世不久的导师列文森以及发现了与毛泽东相关的新史料等因素有关。魏斐德的毛泽东研究具有与众不同的研究视角、独特的研究方法、鲜明的列文森范式等显著特点。也正因为魏斐德毛泽东研究方法的独特,他的毛泽东研究著作在美国学界备受争议。魏斐德的毛泽东研究启示我们,虽然中西方学者在研究视角、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基本结论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正是通过对相异观点与方法的了解、分析、批判和借鉴,将刺激我们的学术自省意识,进一步推动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研究的学术事业。  相似文献   

9.
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个留美学生带来的故事。他的导师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想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苦读书的经历,有一天他问导师: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您的? 导师笑说:我父亲从来也不教育我,也不逼我读书,他只是让我在假期里,到他的工厂去打工。父亲的工厂规模很大,有许多工种,但他只让我干最简单的活,就是将一个螺丝拧到一个孔里去。从早到晚拧螺丝,一个,一个,一个又一个,无限重复。我从来没  相似文献   

10.
陈宁 《广西教育》2013,(25):92-93
一天,我在路上见到毕业了一年的小龙。一年不见,他长高了不少。在跟他聊了一会之后,没想到他在临别时对我说:“陈老师,有机会,我还想再做您的学生!”看着他真诚的表情,我的眼睛湿润了,曾经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他的这番话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发生的故事。  相似文献   

11.
马臻 《大学生》2013,(3):128-129
小谢是我和别的老师联合培养的硕士生。他从小学校考进来后.非常有科研激情,工作特别勤奋。从我的办公室窗口可以看到他晚上也在实验室挑灯夜战。想到有些研究生懒懒散散.每天来得晚,回得早.还常说拉肚子了不能来实验室.我不禁觉得小谢是个可塑之才。我的任务一方面是帮他测试一些他合成的催化剂.另一方面协助他的导师指导他的科研和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研究生常会遇到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指导,我得到了不少经验.他也从中获得启发。  相似文献   

12.
转眼间,快要毕业了。老师,我有好多好多话要对您说,请您放下手中的教案,听我说……我要感谢您——我亲爱的老师。是您把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一个有理想、有知识的少先队员。记得那是我刚进入学校那一刻,我总是在家  相似文献   

13.
《我们的大脑》与《贫富在大脑》原文如下:我们的大脑[俄国]海木克里德黄玉译这天刚到办公室,头头伊凡·彼得洛维奇就把我叫去,商讨人事变动问题。他说:“昨天,我和莫斯科一些部门领导者闲聊,有人说有一家直属企业的经理退休了,他们问我,想不想推荐自己的一名副手去接替这个位置?我想这是好事嘛,所以我找你来商量商量,看让谁去合适,让库列金去,怎么样?”我几乎是不假思索立刻说:“库列金绝不能去,那是不容置疑的,您忘了,他可是您的右手啊,他专门负责替您写报告,正是那些报告使您受到了上级领导的信任,您离了他怎么行…  相似文献   

14.
著名史学家余时英先生在美国耶鲁大学执教时,有学生对其学问之深厚非常钦佩,毕业之际向他请教:“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始终想向您请教,您那么博学,有什么秘诀吗?”  相似文献   

15.
爱的力量     
"万老师,我们上六年级时您还教我们吗?"我抬起头,循声望去,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的依恋和期盼,令我震撼. 他叫梅培,是我班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生,比同龄人晚了三年才入学,今年已十四岁了.十四岁本已初中毕业了,可他才读完小学五年级.一开始与他接触时,我发现他口无遮拦,经常出口成"脏".我也经常找他谈话,可他不是昂着头望风景,就是低着头玩弄鞋子,对我置之不理.这让我很头痛于是,我决定登门拜访他的父母,商讨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16.
邵坚峰 《辅导员》2009,(19):56-56
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学生依然送来了诚挚的问候。而其中一条短信却让我陷入了深思:“邵老师,我虽然不是您最好的学生,但您却是我最好的老师。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感动之余却有一丝丝的苦涩。说来话长,他是今年刚刚毕业的学生,叫琪琪,个性活泼,热爱体育活动,心地善良,很爱帮助别人,非常有礼貌,对长辈也很孝顺。  相似文献   

17.
有趣的事情     
这是一个留美学生带来的故事。他的导师是个很有成就的科学家。想到自己从小被父母逼着苦读书的经历,有一天他问导师:“您为什么选择了这条路?您的父亲是怎么教育您的?”导师笑着说:“我父亲从来也不教育我,他只是让我在假期里,到他的工厂去打工。父亲的工厂规模很大,有许多工种,但他只让我干最简单的活,就是将一个螺丝拧到一个孔里去。从早到晚拧螺丝,一个又一个,无限重复。我从来没有感觉到时间过得如此之慢,我就忍住不去看钟点。忍了仿佛很长时间之后,我看了一眼手表,哪知才过了半小时,当时我伤心得流下泪来。”选自《羊城晚报》责任编辑…  相似文献   

18.
爱的力量     
万玮韡 《江西教育》2010,(11):45-45
"万老师,我们上六年级时您还教我们吗?"我抬起头,循声望去,孩子的眼神中流露出的依恋和期盼,令我震撼。 他叫梅培,是我班上一个非常特殊的学生,比同龄人晚了三年才入学,今年已十四岁了。十四岁本已初中毕业了,可他才读完小学五年级。  相似文献   

19.
老师的位置     
2006年暑假的一天,和几个早年教过的学生在学校操场上边打篮球边聊天。说到他们毕业时照毕业照的情形,有个同学明显有些激动。他说,从小学到大学,也经历了几次毕业,每次毕业都要和自己的老师、班主任合影留念,但从没有我送他们毕业那一次给他的印象深刻。开始我还以为他是在恭维我,谁知他觉察出我的态度,球也不打了,执意回家拿当时的照片。那认真劲儿像在证明科学界的一项新发现。  相似文献   

20.
在我通过博士论文答辩并获得“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的时候,我除了要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单壿先生和培养我的其他先生外,我不能忘记我的硕士生导师王鸿钧先生.他离开人世刚刚一周年,我怀念他老人家.在他的指导下,我于1987年获得“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的硕士学位.14年之后的2001年,也是他近80高龄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