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德国现代戏剧家兼诗人布莱希特的戏剧美学进行了较系统的梳理和多维度的探讨,对其现代戏剧的艺术观与“史诗剧”理论,现代表演艺术观与“陌生化效果”理论作了新的界说和辨析,从而揭示了布莱希特戏剧美学的革命性、现代、先锋性及其对现代美学与现代艺术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是指在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模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陌生化”解读?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我们在这里借用是对文本阅读时的一种感觉状态。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与阅读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陌生化”是德国著名戏剧大师布莱希特创建的戏剧理论。该理论的重要特征就是,戏剧创作和表演过程中,应采用“间离技术”,突破观众与剧情之间产生的移情、内摹仿或感情共鸣效果,使观众更理性地、冷静地分析判断剧情和人物,从而获得更深刻的审美享受。“陌生化”理论对阅读教学颇具启示意义。现代阅读论认为,阅读对象是作者言语行为的成果,阅读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领悟其言语发生的特征和技巧,而不是仅仅让读者沉浸到文本所营造的情意空间中去,既要“入乎其内”,更要“出乎其外”。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主动”地阅读,对文本进…  相似文献   

5.
剧作家高行健大学时接触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的作品后便深受其“陌生化”理论的影响,其多主题复调现代史诗剧《野人》便体现了高行健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借鉴.本文将从自由的时空观,叙述体戏剧观及复调性三个方面来论述高行健的创作实践.  相似文献   

6.
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影响着中国画坛面貌。古代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是既从形式上顺应又从文化根基中拒斥的,而新时期中国美术对“陌生化理论”的实践则是在世界现代、后现代思潮中形成的,与本土美学哲学的关系淡化,缺乏原创精神。本文提出重新解读“陌生化理论”与中国美术的深层联系,发掘出中国民族文化的语言特质,确立民族文化的世界平台。  相似文献   

7.
杨琴  曾真 《现代语文》2007,(6):120-121
“陌生化”表现手法是文学理论界广为关注的文学艺术表现形式,本文探讨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陌生化”,应首先准确把握“陌生化”的概念及其形式,然后根据三种情况处理“陌生化”。  相似文献   

8.
浅析《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陌生化表现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它在艺术手法上的独创性使其成为当代美国文学的“经典作品”。本文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分析了其在小说语言、人物形象与本事和情节的陌生化表现手法,认为“陌生化”技巧的运用是该部作品成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自从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以来,现代语言学理论对现当代的文学理论研究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俄国形式主义者致力于语言的文学性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如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和雅柯布森的“对等原则”;结构主义则极力从叙事和语法的角度对文学作结构的分析;后结构主义否定了任何单一的深层的结构论,从“互文”的角度来分析文学,从而把文化研究带进了文学研究的范畴。在现代语言学的影响下,艺术的意义和功能具有新的理论阐释空间。  相似文献   

10.
作为审美诉求的文学话语,俄国形式主义者为其标举了陌生化理论,但陌生化并非文学话语的唯一元素,陌生化必须以熟悉化为背景,熟悉化规范着陌生化,陌生化又丰富了熟悉化,文学话语的生命之树就是在陌生化与熟悉化这两种维度中繁衍更新。  相似文献   

11.
什克洛夫斯基和布菜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概念。前者将诗语的“陌生化”上升到文学本体论的高度,视“陌生化”为一纯粹的美学、文学范畴,是文学作品的生命之所在;后者则把“陌生化”作为一个认识论范畴,认为“陌生化”不是目的,而是消除陌生,达到对事物更深刻熟悉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2.
文学语言是不同于日常语言的话符和语符链,文学语言或诗歌语言是原生性的、充满隐喻特性的语言,这就决定了文学语言的特殊表现手段:陌生化。陌生化是通过对普通语言的“扭曲”即“有组织的违反”,造成对事物感觉的“惊奇感”,从而达到“更新我们对生活和经验的感觉”。在这样的理论支持下,“陌生化”在对文学的阐释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布莱希特提出了文学艺术特别是戏剧艺术的“间离化”效果.爱尔兰剧作家塞缪尔·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是对这一理论的实践.该剧没有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故事情节和戏剧冲突,它将观众与戏剧的距离拉远,造成了陌生化的效果;与此同时却又让观众对剧本反映的现实问题有了更加深入的思考.此剧可谓是戏剧史上一次真正的革新.  相似文献   

14.
“陌生化”原是一个文学术语,后被逐渐应用到翻译领域,演变出了陌生化翻译技巧。陌生化翻译主要指在翻译过程中避免过度归化,保留源语的文化和语言异质性,使审美变得困难。文学翻译可以通过陌生化手段保留原文的文学性和艺术性,本文以毕飞宇的小说《青衣》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文学翻译中陌生化手段的使用及效果,以期为文学翻译提供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对布莱希特的剧作《高加索灰阑记》中的人物形象阿兹达克的“陌生化”及其接受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与作者同时期剧作中的伽利略、潘第拉、沈德等形象相比,阿兹达克除在阻止观众的感情共鸣上与上述人物具有大体相当的作用外,在“陌生化”以及引起观众的惊异、惊讶程度方面,在激发观众的能动性和认识能力方面,在经由观众的接受所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方面均更为充分地体现了布莱希特在其戏剧创作和实践中所遵循的陌生化原则。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理论作为文学领域的学科理论对戏剧、音乐、美术等领域都产生过重要影响,将这种文学理论移植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仅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而且开辟了"思想移植"的工作新思路,为研究生校园媒体建设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解放区文学”与解放后“十七年文学”本质上属于同一类型文学,可统称“中国工农兵文学”。应该客观、公正地评价“解放区文学”的成就和宝贵经验,借鉴其优长,构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学。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解放区文学”的研究和介绍,消除部分读者对“解放区文学”的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18.
陈泽灵 《英语广场》2023,(10):16-19
“陌生化”一词多被视作一种文学创作手法或现象,由什克洛夫斯基提出,对应“自动化”概念。文学的作用就是打破生活给人造成的过度自动化,恢复现代人感知的敏锐性,使人能够真正体验原生态的过程,而这也正是作者使用陌生化手法的目的。陌生化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其实非常常见。本文以华莱士·史蒂文斯的一篇作品为研究对象,研究译者如何将原作中的陌生化手法通过一系列技巧和策略在译作中再现,使得目的语读者也能获得与源语读者类似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19.
"陌生化"理论一直是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研究课题,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和德国戏剧美学家布莱希特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陌生化"理论,二者之间的相似之处是它们都具有一种将熟悉、众所周知的对象反映为奇特的、陌生的机制,不同之处是前者探讨艺术本质论,后者区分了戏剧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车玉琴 《考试周刊》2008,(19):209-210
本文研究了直译与意译、归化与异化之争,及陌生化理论的要义,旨在对翻译研究中与陌生化理论的运用相关的某些误区进行讨论,并以此为基础探讨陌生化技巧在文学翻译中可应用限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