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2.
一些通讯员私下抱怨,你们要求我们写短稿,可是你们自己的稿件却越写越长。 翻开报纸一看,这话还真有道理,君不见,但凡数千上万字的稿件,无不是“本报记者”的杰作,难怪通讯员们会有这样的意见了! 记者写稿,天经地义,而且一般情况下,记者参与采访和写作的,大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新闻,往往需要作突出的反映。实事求是地说,要对字数进行一刀切也是不现实的,对于重大事件的写真、英雄事迹的描述,便需要一定的篇幅作保证。但除此以外,是不是也存在记者和通讯员在用稿问题上宽严有别的现象呢?  相似文献   

3.
下连队采访,熟悉的战友总爱问,怎么见你光登些“豆腐块”,什么时候读读你的“大块头”?对此,我总是报之以笑说,不要小瞧“豆腐块”,文贵在精不在长,写好“豆腐块”也能成“大器。”其实,我也有过不把“豆腐块”放在眼里,只盯着那千字的通讯,结果半年没上一篇稿的经历。随着稿件屡见报端,就觉得写作水平提高了,该写写千字的通讯了,就不把那三五百字的“豆腐块”放在眼里,于是洋洋洒洒千言的通讯、特写不断出手。然而,寄出后却杳无音信,整整半年没上一篇稿。正在我苦闷之际,一位写作经验丰富的老新闻干事看了我的底稿说:“…  相似文献   

4.
“我原先写长稿多,用得少;近年来写短稿多,也用得少。”有的通讯员问我:“这是什么原因呢?”联系看稿情况,我认为,稿件刊用与否,关键是质量,不论长稿短稿都是一样。我翻了一些不用的稿件,粗略分析这些稿件不用的原因,归纳为10个字: 一曰“偏”。偏离方向,问题抓不准,缺乏针对性、指导性。二曰“旧”。稿件所反映的内容陈旧,老套。三曰“空”。内容空泛,言之无物,华而不实。四曰“平”。写得平淡,可读性差。  相似文献   

5.
我是从1951年开始业余写稿的,先后在县以上的新闻单位用稿数千篇。我被采用的这些稿件,最长的是500字,最短的只有100多字。几乎90%以上是“豆腐块”式的短新闻。 初学写稿时,认为写长稿才能说明问题、才有份量,但事与愿违,长稿登得少。后来参加县委宣传部办的通讯员培训班,编辑一再强调多写短新闻,即被人称为“豆腐块”的小文章,于是我坚持多写“豆腐块”。果然获得好效益。如前年12月16日,正是县农行清收利息的关键时刻,清泉农行营业听信贷员毛小华发现十月机械厂欠息40万元,一时又拿不出钱来,毛小华与厂方一道,到湖南长鑫陶瓷厂收货款,发现该厂地瓷砖大量积压,当即调回18000平方米。在浠水很快销售一空,收回现金40万元,还清了利息。我及时写了“浠水农行巧解银企三角债”的“豆腐块”小文章,在《湖北日报》二版登出后,大大调动全行干部职工清收利息的积极性。在较短的时间内,共计收回利息3200万元。  相似文献   

6.
“脱水”     
编辑改稿,可以说十次有十次都是把长稿改短、把冗稿改简;我称其为“脱水”——即挤掉这一类稿件中的水份是也。堆放在编辑案头的不少来稿(包括一些水平在发表线以上的来稿)水份太多,这已经是一个老问题了,报刊上关于“短些,再短些”的呼吁也时有所见;不过呼吁归呼吁,给文章中掺“水”者却依然如故,照掺不误。缘何会如此?我以为这里面有一个作者的水平问题。不要以为短文章就一定比长文章好写。我是写短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为使稿件短些,更短些,我们除经常呼吁报社工作人员和通讯员多写短稿外,还采取了以下几条具体措施:一、限额。编委会向各个版面的编辑提出要求,一版每期的稿件不能少于七篇(不包括报眼摘编的国内外要闻),其它三个版面每期用  相似文献   

8.
业余通讯员时常有人感叹说:“写新闻如同猜谜语,谁知道哪口饭吃上了膘”。也有人常常用“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荫”来形容满有把握要被采用的稿件未被采用,而随随便便写的稿件反而一箭中的。而我的《人死何须二进“宫”》(获1987年全国地市州报好新闻二等奖)获奖却是“有意插柳柳成荫”的。说是有意插柳,即我写些稿的念头由来已久,毫不夸张地说,这篇稿至少在我头脑里酝酿了两年时间。  相似文献   

9.
做新闻记者36年,从数千篇自写稿件中选择了四篇代表作品做些回顾,旧稿新说实现新闻价值的心得。解析这些作品在长春乃至吉林省报界,如何成为最早发现并长期报道重大典型人物的“第一”;如何得到国内专家撰文点评并被《人民日报》头版头题全文转载的规格档次“第一”;如何得到国内报刊转载数量的“第一”;如何引起不同争议、不同反响轰动效应的“第一”。  相似文献   

10.
首届“中国新闻奖”于去年秋天评选结束后,由36名专家组成的复评委就送评稿件中消息少、质量差,通讯多、长风烈的倾向,向全国新闻界同行发出了强烈呼吁:要多发短消息,减少长通讯。其实,多发短新闻,各新闻单位一直是比较重视的,编辑们也为之作了很大努力。但因种种原因,“长”风总是刹而不止,“短”风仍难成气候。《新疆军垦报》改版增刊一年来,我们要闻版的编辑有意在选用来自基层通讯员的短稿、小稿方面作了些初步尝试,颇有收益。下面谈点探索中的粗浅体会。基层通讯员常常感叹写的小稿上一版难……而要闻版的编辑却常为组版时“缺稿”而发愁。  相似文献   

11.
时下,报纸上的稿件趋长之风仍未减势,一条消息动辄七八百甚至上千字,一篇通讯或评论则洋洋数千言,一版登不下,还得往下转。广大读者望文生厌,难以卒读。这不能不影响到报纸与读者的关系。在当前的新闻改革中,这种倾向应引起新闻界的重视,应在采取剎“长风”措施的同时,提倡多写、多用短稿。造成新闻报道趋长现象的原因有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人士和读者一再要求,新闻要短小精悍,可是有些报刊的稿酬却是“按长短付酬”,长则多,短则少,有多少字付多少酬,这助长有些人只愿写大块文章,不愿写短新闻。一般来说,文章的长与短,反映了作者所付出的劳动的多少,“按长短付酬”,并不算错。但在实际工作中,长的稿件不一定质量都高,短稿付出的劳动也并非都是少的。有些记者、通讯员为写好一篇短而好的新闻报道,深入采访,挖掘新材料,选择新角  相似文献   

13.
很多同志写新闻时,尤其是写反映工作内容的消息时,往往自觉地受政工研究和经验材料写作思路的影响,不是写成“首先、其次、再次”,就是写成“做法有一、二、三”,不像个消息体裁,同时也把真正有新闻价值的内容淹没在这“条条”之中了。这些稿件寄到报社编辑部,多数逃脱不了被”枪毙”的命运。少数因为题材重要或与新颖沾了光的稿件,编辑为了不忍痛割爱,只有动手为作者改写,有时干脆重新组织结构。假如我们的报道员在写这些稿件时能注意克服公式化现象,稿件被采用率肯定会大大提高。那么一旦自己写了这样的消息稿,如何在发往报社…  相似文献   

14.
短些,短些,再短些.新闻界多年来一直在呐喊. 长稿多,必然导至报纸稿件条数减少,降低版面的信息量,影响内容的多样化,满足不了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时间一长,必然会降低报纸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5.
当了几年记者,悟出了一点道理:消息也好,通讯也罢,千万不要写长了,越短越好。如何短?就是写最“提神”的那一点。我近日翻看发表的数百篇稿件,发现在社会上引起点反响的,都是几篇“小不点”。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件,真是下力不讨好,没人理茬。“小不点”为啥惹人爱?思忖再三,原因找到了——“小不点”只写最“提神”的那一点,一多就长了,长了读者就倒胃口。怎样才能写好最“提神”的那一点?思来想去,似乎应抓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6.
去年九月,我高中毕业后,自学新闻写作,至今已被县级电台采用稿件近30篇,市级电台、报刊采用15篇,省级以上报刊采用4篇。我写稿的三点体会是:当短则短。刚开始写稿,我也没能很好地把握这个“短”字。有一次写了篇六百多字的“抓赌”的通讯,见报时,编辑删成了三百字,文章短了,却言简意赅。今年初,我写了篇反映专业户事迹的千字稿,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为使稿件短些,更短些,我们除经常呼吁报社工作人员和通讯员多写短稿外,还采取了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一、限额。编委会向各个版面的编辑提出要求,一版每期的稿件不能少于七篇(不包括报眼摘编的国内外要闻),其它三个版面每期用稿不能少于十篇,并把它作为年终评选好版面的条件之一。二、精编。由于规定了各版用稿的最低限  相似文献   

18.
短小精炼,简洁明快,是新闻写作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一切新闻体裁的起码要求。美联社专门把“简短”作为编辑守则中的一条规定:“学不会把文字写得简洁有力的人,不必想为美联社写作。”我国新闻界的老前辈朱穆之则形象地比喻说:“我们可以把写新闻比做打电报,把写通讯比做写信。”打电报,就要字斟句酌,力争以最快的速度、最简洁的文字传递新闻信息。 然而,现在有些新闻报道,当短不短,拖泥带水,五六百字能说清楚的,偏偏要拉扯到千把字甚至更长些,既浪费报纸宝贵的版面,又浪费读者更加宝贵的时间。 有一种看法比较流行,认为“稿件短了说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个业余通讯员,从事新闻写作已有十多年的历史,在地区级以上新闻单位发表稿件千余篇,稿件命中率在70%以上。我采写的稿件为何有这么高的命中率?归纳起来有四个“不写”: 一是不紧跟形势的稿件不写。作为通讯员要经常读书、看报学习,洞察社会的发展,紧扣时代的脉搏,结合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写出紧扣形势主题的稿件,并把稿件写精、写活。 二是没有社会意义的稿件不写。在你采写每一篇稿件之前,要认真分析这篇稿发表后的价值有多大,是否能引起读者或听众的兴趣和共鸣,并使群众从中得到启迪。 三是“马后炮”的稿件不写。要经常看报纸、听广播,凡发表过的稿件只能作为参考,吸取它的精髓,主要精力放在结合本地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我们许多的报纸媒体上,长稿多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是一个需要引起媒体人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有些同志新闻稿件为何写不短?主要是因为其指导思想不端正.工作作风有偏差.自身素质不过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