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思茅市图书馆立足于文献资料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积极配合市委、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全力打造“世界茶源、中国茶城、普洱茶都”品牌.全面提升思茅的地位和知名度的发展思路。在第七屈中国普洱茶叶节、首届全球普洱茶叶嘉年华会、云南省首届普洱茶叶交易会在中国茶城——思茅召开期间。市图书馆从多渠道征集、组织购进了一批有关茶文化的图书资料.在新馆三楼地方文献阅览室设立了“茶文化文献专柜”。  相似文献   

2.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18):I0032-I0033
在思茅制茶、爱茶和收藏茶的人当中,何仕华这个名字很是响亮。从15年前发现思茅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邦葳“国宝级”古茶树,到十几年间一直致力保护和宣传古茶树资源;从2001年一款令景迈古茶声名远扬的茶饼,到思茅多家知名茶厂的技术指导,经他手的普洱茶点石成金一样,总是成为众多茶客追捧的“玩家茶”。  相似文献   

3.
杜青 《云南档案》2006,(5):13-13
黄桂枢,云南墨江人,侨眷。15岁参加工作,先后从事过土改、会计、地质、文艺、广播、考古等工作,为思茅市文物管理所原所长、副研究馆员。在十多年的文物考古工作中,他先后完成国家、省、地区科研任务22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先后出席全国学术会、国际学术会14次。他的科研成果《云南思茅元代整控江摩崖考述》、《云南发现明代元江军民府印》等,填补了我国文物考古的空白,补正了有关史料的漏载和误载。他的文物考古研究还为思茅地区的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他长期从事普洱茶文化的研究,是“普洱茶文化”的创立者和奠基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国际学术界近一个世纪来关于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争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标 《大观周刊》2006,(23):46-46
2006年4月28日“第五届八大处中国园林茶文化节暨云南思茅市首届北京普洱茶文化周”。在北京八大处公园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5.
《大观周刊》2006,(28):47-47
普洱茶是21世纪云南经济起飞的加速器.更是云南休闲生活方式的缘起之处。人们狂恋普洱茶的时候,陈波也加入了其中,创办了“云福春”茶庄,并成为云南最优秀的普洱茶品牌勐海茶厂“大益”茶的代理商之一。十多年前曾经在商海经营成功的陈波,用出世又入世的心态来看待普洱茶热。他庆幸,生在云南的自己,今生因为与茶叶这片叶子结缘而收获颇丰。怀着感恩的心情,他希望将云南的茶产业做大,做成真正造福万民的产业。你可以不相信,但陈波笃信:“你快乐就是我快乐。”[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誉满全球的“普洱茶”在它的故乡又一次风风火火地蔓延开来。然而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却不容乐观.文章以一个图书馆人的角度。从历史文献与普洱茶的传承,历史文献承载历史的职能和作用,扼要阐述普洱茶的今天与历史文献的密切关联。结合普洱茶现代文献的收集和整理现状和思茅市图书馆普洱茶史志的整理与收藏现状。通过分析塑造中国茶城图书馆的意义和可行牲,在呼吁人们重视现代普洱茶文化发展的文献整理和收集丁作的同时.建议把思茅市图书馆塑造成中国茶城图书馆。  相似文献   

7.
《大观周刊》2006,(40):70-70
中国茶城——思茅,是思茅市政治、经济、文体中心和连接东南亚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城市建设面积已达17平方公里。环境保护面积178平方公里:特别是一批以茶文化为特征的茶城标志性建筑,使得思茅更具茶城风范。  相似文献   

8.
叶嘉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2):I0028-I0029
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的故乡。近两年来,随着普洱茶的升温,云南茶叶又一个春天来临。茶产业井喷导致茶艺师稀缺,目前云南省茶艺师缺口高达98%。随着茶叶消费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大,经过正规培训的茶艺专业人才非常抢手.在就业市场中已成为一个新兴、时尚而热门的职业。1999年,国家劳动部正式将“茶艺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1800种职业之一。  相似文献   

9.
《大观周刊》2006,(43):98-98
由于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先生发明的普洱茶“渥堆技术”将云南的普洱茶生产从山间的茶马古道升级为现代的高速公路。从此,云南普洱茶的发展进入了大规模、高速度、质量稳定、保健功能提高的阶段,吴放英先生成为了有卓越贡献的划时代的历史人物,因此,吴放英先生的遗作《现代普洱茶创始人吴放英亲制茶品》绝版纪念套茶也成为普洱茶藏家争购的目标。  相似文献   

10.
围绕思茅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战略目标,思茅市图书馆利用所收藏的得天独厚的地方文献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重点开发独特的拉枯文化、佤文化、哈尼文化等.充分展示民族风情和异域情调,促进对外开放.使旅游与文化联姻.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民族文化大区建设。  相似文献   

11.
陈谨 《大观周刊》2006,(27):49-49
7月9日.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云南省卫生厅、各大医院领导以及活动志愿者在工人文化宫举行了“欢乐饮普洱.科学保健康”品普洱,测功效大型公益活动工作会议.专家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活动志愿者领取了第一批由云南龙润茶业集团提供的普洱茶。  相似文献   

12.
《大观周刊》2006,(35):86-87
2006年7月1日,一个让所有云南普洱茶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钓鱼台国宾馆和云南龙润茶业集团签定了协议,指定龙润普洱为钓鱼台国宾馆特供普洱茶,这是整个云南普洱茶的至高荣誉。  相似文献   

13.
大观茶事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1):I0032-I0032
“云南十大名片”不能没有普洱茶;“普洱天下”举办茶文化普及活动;云南世博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免费开办周末“百家讲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细辨围绕普洱茶的种种神话,也能窥见其中的幕后之手老茶53岁的台湾人黄传芳,现在出品一种“传芳普洱”。而他最早进入云南普洱茶产区时,是在1999年。2002年左右踏足此地的北京茶商胡旺  相似文献   

15.
政府的角色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已是地方政府通用的手段。云南政府力推普洱茶热,是一次成功的运作,还是埋下了隐患?今年初夏的滇南空前热闹,尤其是版纳、思茅、临沧三大普洱茶产区。迟来的雨水将春茶大量上市推迟到4月初,前来收茶的客商挤满了大大小小的  相似文献   

16.
龙毅 《大观周刊》2006,(40):74-74
怀着对普洱茶的强烈好奇,2006年国庆大假期间,我们一行四人踏上了前往思茅的普洱茶探访之旅。 乘着晨雾,我们穿行在原生态的森林中。群山连绵起伏,茶叶飘香。在景色秀丽的茶海中,一组具有浓郁的古典风格、弥漫着强烈的中原文化与思茅少数民族本土文化相交融的建筑群,展现在我们的眼就眼前。  相似文献   

17.
《大观周刊》2006,(34):64-65
2006年8月27日,“云南十大名片”、“红云杯”云南十大名镇评选活动,在昆明世博花园酒店隆重举行颁奖典礼。龙润集团(中国区)总裁范源先生代表云南普洱茶界上台领取名片。  相似文献   

18.
《大观周刊》2006,(37):58-58
思茅是普洱茶的故乡,历史上是普洱茶的中心原产地,加工地和集散地,思茅(原普洱府辖区)又是茶树起源的摇篮,这里有第三纪景谷宽叶木兰(新种)茶树始祖化石;有景谷,景东,澜沧中华木兰化石,有镇沅千家寨2700年野生茶树玉及大量的野生茶树自然群落,有澜沧帮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有以澜沧景迈千年栽培型古茶树为代表的大量栽培型古茶园,茶树生产繁衍的生物链环环紧扣,延续进化的历史轨迹无比清晰,它处于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大观周刊》2006,(31):56-57
为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普洱茶。是云南龙润茶业集团的使命! “安全、卫生、健康”短短6个字,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可真不简单,要做好。那就更难。 龙润茶业做到了,86道质量把关,保证了龙润普洱安全、卫生、健康!  相似文献   

20.
王迎新 《大观周刊》2006,(22):I0031-I0031
“结四海茶缘,让五洲飘香”,6月8日,来自泛珠江三角区域的贵宾欢聚云南康乐茶叶交易中心,共同品味云南源远流长的普洱茶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