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 毫秒
1.
钧瓷有民钧和官钧之分,民钧创烧于北宋早期,在北宋末年,质量上乘窑变奇特向宫廷供奉的花器称为官钧.由于同时代文献记载的缺失,官钧的始烧年代始终成为争议的焦点.从文献资料、钧瓷的审美特征、考古发掘资料等方面研究,官钧金代说、元代说、明代说都回避了民窑的“器皿类钧瓷”,只对所谓“官钧”的陈设类器皿质疑猜测,以偏盖全,忽视了民钧和官钧的关系问题,相对而言,北宋说仍然比较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2.
钧窑是北宋末年创烧的中国古代名窑之一,以窑变工艺和意象美学享誉于世。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长期的恢复性研烧,在原产地钧瓷工艺美学传承创新基础上,以“意境”学说为核心的钧瓷意象美学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引发当代钧瓷工匠从材料、工艺等方面对钧瓷意象、意境美学现代性的探索;与此同时,许多慕名到钧瓷原产地的学院派艺术家,立足传统钧瓷工艺和材质,从艺术形式、学术思想等多元视角对传统的钧瓷意象美学现代性进行探索。两类探索并行不悖,一起构成钧瓷意象美学的现代性新内涵,推动了当代中国钧瓷窑变工艺和意象美学现代性的双重增长,为中国历史名窑的现代转型提供了新典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关于"卢钧"与"炉钧"以及"北方炉钧"与"南方炉钧"之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卢钧"作为钧瓷衍生的唯一支派,又称"卢瓷"、"卢钧",而"炉钧"则因清雍正时期在景德镇烧制而得名。经考证研究,可得出以下结论:卢家在神垕具有相当久远的烧制钧瓷的历史,而非从清光绪年间的卢振太才开始烧制钧瓷;钧瓷在明代并未断烧,"卢钧"早于"炉钧"而存在;景德镇所谓"炉型窑"即为"火炉中所烧"的说法是误解,"炉型窑"实为卢家早在明代就使用的"推拉式风箱窑"的变种;景德镇"炉钧"之名的形成与"卢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卢钧"与"炉钧"是上下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4.
窑以地名,钧窑名称之由来与"古钧台"关系密切。钧瓷之源起,除与"唐花瓷"等渊源至深外,更离不开"柴窑"匠师的精工绝技。正是在"唐钧"乳光蓝斑工艺的基础上,借鉴柴窑"雨过天晴"釉等精湛的制瓷工艺,才烧出了宋初的钧蓝釉(天青、天蓝)等分相乳光釉,钧瓷创烧才得以成功。  相似文献   

5.
五代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卷,是一幅历史纪实性绘画作品。画中局部绘有青白瓷器31件,从其器型,釉色和烧造技艺来看,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堪与北宋的青白瓷器精品媲美。这足以说明中国的青白瓷器起码始烧于五代以前,以往认为青白瓷始烧于北宋的观点应予纠正,从诸多要素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青白瓷器,当属五代时南唐景德镇窑的产品。  相似文献   

6.
五代画家顾闳中所作《韩熙载夜宴图》卷,是一幅历史纪实性绘画作品。画中局部绘有青白瓷器31件,从其器型、釉色和烧造技艺来看,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堪与北宋的青白瓷器精品媲美。这足以说明中国的青白瓷器起码始烧于五代以前,以往认为青白瓷始烧于北宋的观点应予纠正。从诸多要素分析,《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青白瓷器,当属五代时南唐景德镇窑的产品。  相似文献   

7.
钧瓷在唐代花瓷的基础上产生,北宋时期其工艺逐步成熟,金元时期钧窑系形成。经历了明代的衰落后,钧瓷在清代由仿制而逐渐复苏,新中国成立后获得新生并再铸辉煌。钧瓷的兴衰除了其自身特殊的工艺因素外,也受时代思想和审美意识的影响、政治因素的干预及经济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8.
作为视觉艺术的钧瓷造型,平衡对称、虚实对比、韵律节奏是其基本表现形式.对钧瓷造型艺术的形式之美的探索实践,旨在进一步提升钧瓷造型艺术的美学意蕴,彰显"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力求符合时代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9.
唐代花瓷是唐代以中原为主产区创烧的新瓷种,迄今为止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高温窑变釉瓷。海内外陶瓷界对唐代花瓷与钧瓷的关联性问题一直颇有争议,一派认为,唐代花瓷是钧瓷的先驱,是启蒙者,甚至称之为"唐钧";另一派认为,言说唐代花瓷是钧瓷的启蒙显得过于勉强,两者不存在先后继承关系。从历史文献、科技文献相关记述所见,钧窑起源离不开唐代花瓷工艺技术经验的积累,二者之间体现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沿袭和继承关系。  相似文献   

10.
龙泉青瓷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瓷器之一,烧制时间最长、覆盖范围最广,产量最大,对外交流影响深远,因此,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在《龙泉县地名志序》中写道:"在全省,甚至在全国,龙泉是个不同凡响的县份.一千多年以来,就是这个县份,以它品质优异的大量青瓷器,在世界各地为我们换回了巨额财富,赢得了莫大的荣誉.而龙泉一名,也就由此传遍天下." 龙泉青瓷始烧于三国两晋,发展兴盛于宋元,衰落于明代晚期至清朝,但在清末民国时期,仍有一批工匠烧造青瓷,气脉逾千余年不断,延续至今.根据龙泉青瓷产生发展的历程,可将龙泉青瓷的历史分为起源、鼎盛、衰落、恢复、复兴五个阶段. 一、起源 以往,学术界多数将龙泉窑的始烧时间定为北宋初期,这种看法沿用了民国时期陈万里先生几次对窑址考察后得出的结论.陈万里对龙泉窑的断代依据建立在对造型、胎釉、装烧工艺等诸环节的研究上,这种研究思路和科学态度,开创了国内古陶瓷研究的先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建国后冯先铭主持编写的《龙泉青瓷》和《中国陶瓷史》,在龙泉窑始烧年代的问题上,也沿袭了陈万里的思路和观点.耿宝昌主持的《龙泉窑瓷器鉴赏》一书则首次提出了存在早于北宋初的龙泉窑产品的观点.浙江博物馆出版的《龙泉青瓷》,则明确提出了五代龙泉窑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发现漏罪的并罚问题,我国刑法第70条以及相关司法解释作了具体规定,但也存在着大量的漏洞,给刑事司法实践带来了困惑,影响法院判决的统一性、严肃性和权威性,这些问题总体说来还是属于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运用问题。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司法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企业形象发展的新趋势--企业绿色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形象在企业的竞争中日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21世纪的企业究竞应该塑造什么样的形象?毫无疑问,“企业绿色形象”必将成为未来企业形象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13.
作为詹姆斯?库珀所著《皮裹腿故事集》中最为知名的一部作品,《最后的莫西干人》描绘了18世纪中叶英法殖民者为了侵占美洲领土而展开的残酷掠夺.在小说中,主人公“鹰眼”和他的莫西干朋友钦加哥之间的友谊是作者描述的重点,而在1992年的电影版本中,导演描述的重点则转到了“鹰眼”与科拉的爱情上.《最后的莫西干人》从小说到电影的改编反映了文化背景的变迁.  相似文献   

14.
认为古方言“伯都”中的“都”当通“虎”;《韩非子·五蠹》“耿介之士”中的“耿”当通“战”;提出对于上古牙音①与舌音之间的关系,应从语音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将有助于对上古音的正确认识,进而有效地指导音训实践。  相似文献   

15.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之后,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了"选科"和"走班"两类新的问题,"选科"的结果是"定向"(或分流),"走班"是"选课"的结果。科学的"选科"是基于能力倾向测验的分类决策,"选课走班"是基于学业评价的安置决策。这两种测验的目的不同,优秀的标准不同,施测的时间不同,效度要求不同,参照的选择不同,编制的依据不同,计分和结果呈现的方式不同,结果的解释不同。  相似文献   

16.
没收财产作为附加刑的一种应当具有惩罚的性质。没收财产分为没收全部财产和没收部分财产。犯罪分子在没收财产以前所负的正当债务,需要以没收的财产偿还的,经债权人请求并经法院决定,应当予以偿还。偿还债务虽然具有正当性,有利于维护债权人的利益,但没收财产毕竟是刑罚的一种,理应具有一定的惩戒作用,因此应当合理界定以没收的财产偿还债务的范围以及偿还的方式。在没收部分财产的情况下,以没收的部分财产与犯罪分子剩余财产的比例确定偿还债务的范围,可以同时考虑到刑罚的惩戒功能与债权人利益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中国的发展来看,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特殊的意义。农村建设既关系中国的自强、复兴与社会的稳定,也关系人们的生存与生活的诸多问题。因此,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党的四代领导人对农村建设的问题都是高度重视。党的指导思想从起始于马克思主义以来,有着一显著特点,即一脉相承性,同样,农村建设也不例外。为此,从哲学理论依据、理论品质、发展目标几个方面论述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思想的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宪法实施是宪法作为根本法的内在要求,也是各宪法主体的交互行为。知晓并理解宪法则是各宪法主体交互行为有效发生的逻辑前提,由此要求宪法必须以"公开的大众知识"和"被广泛知晓的法律常识"品格出现,才能使知晓和理解宪法成为可能。两种品格的形成过程本质上就是宪法社会化的过程,其有助于宪法实施文化基础的形成、实施实效的巩固以及实施主体能动性的提高。不同的宪法主体,宪法社会化的媒介与方式也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响堂山石窟的类型进行分析,得出分期结论并总结其不同的特征。进而通过对响堂山石窟与东魏-北齐其他石窟的比较,发现东魏-北齐初年响堂山石窟的独特性极为鲜明,到北齐中期以后,响堂山与其他地区石窟特征趋同,形成所谓的"响堂样式"。而这一变化过程正是高氏家族由"胡化"转为"汉化"的最好证明。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共党史渐成人文社科学界颇为关注的研究热点。就中共党史的学科建设而言,当前在若干研究领域内专门知识的生成与知识体系的系统化专门化均已取得了不小进步。不过,在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与研究对象的细化和基层化等方面,该学科尚有待加强与突破。迄今为止,党史上的一些重大课题已经得到了较充分的研究,并逐步呈现饱和化趋势。但基于翔实生动的地域性史料基础而展开的中共地方史研究,仍尚有许多值得开拓的空间,该领域的进一步深化拓展,可以对中共党史学科知识体系的充实完善作出重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