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幼儿科学教育的开展需要研究性学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这种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自主学习。而以探究活动为基本过程的幼儿科学教育,就非常适合采用“研究性学习”。幼儿科学教育强调引导幼儿主动学习、主动探索,强调支持幼儿亲身经历探究过程、体验科学精神和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强调使幼儿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因此,在幼儿科学教育中运用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体现研究性学习在幼儿科学教育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研究性学习因与当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目标相契合而备受推崇,而相应的“接受式学习”则被视为传统的陈旧的学习方式而被列入改革对象。这种对研究性学习的崇拜实是一种非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认识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所以本次课程改革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形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以来习惯于学科课程和“讲解式教学”、“接受性学习”,教师往往把教学理解为知  相似文献   

5.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解读——研究性学习系列讲座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研究性学习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所关注。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并作为必修课,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会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从2002年秋季开始,全国各省市统一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研究性学习被列为高中必修课程。由此可见,尽管理论界仍在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着广泛的探讨,但在教育实践界研究性学习已经被明确地视为一种课程类型,并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得以普遍开展。教育理论总是服务于教育实践的,有鉴于此,我们暂且撇开对研究性学习的其他理解,仅仅从课程的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6.
人们将研究性学习不仅视为一种学习方式,还视为一种课程类型。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可以在研究型的课程中得到应用,同时,它也可以渗透到传统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当中。不管是将研究性学习视为一种课程类型,还是视为一种学习方式,都存在一个操作性的问题,即作为一门课程,研究性学习这门课程应该如何实施?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在具体的教学中应该如何体现?由此可见,我们要对研究性学习进行具体的解读,应该从两个侧面进行。  相似文献   

7.
所谓研究性学习,它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已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作为一种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8.
研究性学习引发的教师角色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是与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它的提出不仅顺应了时代对学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带来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教师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9.
20 0 1年 1月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把“研究性学习”课程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课程领域。 2 0 0 0年 3月 ,教育部在颁发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试行修订版 )》中 ,列出了与学习中外历史相关的 2 2个研究性课题 ,这喻示着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将成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探索和实践的新任务。目前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步履艰难 ,文章从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说明其重要性。并从当前历史教育的危机、历史教师素质、学生的学习思想状况、历史教学设备和资源短缺、学校历史教学存在问题以及教科书编写等因素 ,分析中学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困难的原因 ,以期历史教育工作者合理调整“接受式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因地制宜开展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迎来历史教改的春天  相似文献   

10.
刍议"研究性学习"及课堂教学之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在国家最新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 (试验修订稿 )》中被作为必修课程列出 ,它是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目标 ,以科学研究为基本内容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本形式的一种课程。笔者认为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课程是必要的 ,而将其理念运用于课堂教学 ,全面推开、全员参与、全程实施则是更有价值的。本文仅此谈两点想法。1 对“研究性学习”理念要有理性的认识1 .1 “研究性学习”是教学观念的一次更新“研究性学习”相对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而言 ,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它与“接受式学习”的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