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2001年4月,时任副总理的李岚清访问法国,其间与法国外交部部长德里纳共同签署了中法互设文化中心和互办文化年的《会谈纪要》。迄今两年多来,由中法两国领导人共同商议和决定的“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运作始终紧锣密鼓。2003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的“中国文化年”,将众多中国人,法国人及热爱中国文化的各国观众的目光聚焦于法兰西。事实上,在这一全球聚焦的幕后,早就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没有幕布的中法文化交流的大戏,小戏……。日前,本刊记者就“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采访了中法文化年混合委员会的中方总协调人,文化部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  相似文献   

2.
北京时间2003年9月10日上午,中国文化部在北京东二环路其办公大楼内举行新闻发布会。孙家正部长宣布:“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的筹备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在法国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将于今年10月6日在巴黎开幕。他说,“中法互办文化年”是中法关系史上的空前盛事,也是迄今中国与外国开展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活动。该活动对进一步增进中法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加强两国在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面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出席新闻发布会的法国驻华大使蓝峰发言说,法国民众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中国文化年”将帮助法国人民从各个角度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他说,相信“中国文化年”将取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3.
历时10个月的“中国文化年”7月在法国成功落下帷幕。作为中法互办文化年活动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法国文化年”将于10月在中国开幕。国务委员陈至立日前出席中法文化年中方组委会扩大会议时要求,要充分认识办好“法国文化年”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和统筹协调,精心筹备好“法国文化年”的各项活动。 陈至立指出,中法文化年活动是一项大规模的双边文化交流活动。“中国文化年”在法国的成功举办,展示了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也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蓬勃发展的现代中国。即将在中国举办的“法国文化年”,有利于中国人民全面深入地了解…  相似文献   

4.
沙海昂(1872-1930年),字利农,是一位法裔华人,他的法名字是Anroine Henry Joseph Charignon,沙海昂是他来到中国后取的中名字。沙氏的先祖是西班牙人,后移居法国,他于1872年9月23日出生在法国南部城市里昂,少年毕业于圣路易高等学校,后来进入巴黎中央艺术学校学习,并于1894年毕业。可能是接受了祖先在大海上与风浪搏击漂泊冒险的精神基因的遗传,  相似文献   

5.
2003年奥斯卡参赛影片,这是第一个值得关注的理由;萨姆·门德斯的又一部扛鼎之作,这是第二个期待的理由;强劲的演员阵容:老当益壮的保罗·纽曼、转变角色的汤姆·汉克斯、风格迥异的贾德·劳,必然成为第三个必看的理由;当然还有久违的老式黑帮题材……“每个儿子都掌握着父亲的未来,每个父亲都是儿子心目中的英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伊利诺伊州的洛克岛,一个声名显赫的贩卖违禁品的组织正在举行庆典,为首的罗尼先生(保罗·纽曼饰)德高望重,老而弥坚。他有个不大争气的儿子科纳(丹尼尔·克雷格饰),时不时给他捅点娄子…  相似文献   

6.
<正>2023年是“中法文化年”举办20周年,第17届“中法文化之春”艺术节也正在全国20多个城市火热启动。值此契机,带领中国读者走进法国的博物馆,了解法国博物馆美育事业的发展现状,可谓恰逢其时。法国的艺术博物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其以艺术审美教育为核心内容和首要手段的美育功能尤为突出。借鉴法国博物馆美育的经验,对于中国建设“博物馆强国”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文化庆祝系列活动的重头戏,展期长达半年多的《汉风——中国汉代文物展》于10月21日在法国国立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这是中法互办文化年以来在法国举行的最大规模中国文物展。该展通过一系列精美绝伦的展品,包括玉器、青铜器、陶器等,向法国观众展示了2000多年前一个统一、开放、自信、多元的中国汉代社会全貌。为何选择这一展览主题?策展有哪些亮点?展品有何特点?如何通过配套手段让观众更好地了解汉代历史和文化?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该展承办单位——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任王军。  相似文献   

8.
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与率领法国文化代表团来华访问的法国文化通讯部部长卡特琳·塔斯嘉女士,就双方共同关心的中法两国文化关系现状及有关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互设文化中心等问题,在北京举行会谈。会谈结束后,孙家正与卡特琳·塔斯嘉女士一起会见了中法两国记者,通报会谈成果,回答记者提问,生动勾勒出中法两国文化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1999年10月,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倡议中法两国互办文化年。2001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访法期间与法国外交部长维德里纳先生签署了有关中法双方互办文化年、在对方国家首都互设…  相似文献   

9.
中法两国博物馆展示着各自民族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世界文明的多彩风貌。加强中法博物馆交流在两国文化合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在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和法国五家博物馆合作,将10幅法国传世油画精品展现给中国观众,有助于人们从法国绘画精品及中法绘画艺术的比照中领略艺术的神奇力量和两国人民对人文精神的不懈探索。文明因交流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0.
陈关超 《寻根》2005,(3):122-126
八句法国老人河南探亲 100年前,一位法国工程师援助修建汴洛铁路来到河南,在这里生活3年,拍摄了500多张照片。在他去世后,他的儿子一直精心保留着这些“原生态”照片。如今,工程师的儿子已经85岁了,老人多年来一直有个梦想,要来到河南,来到父亲工作过的地方,向河南人民展示这些从没有被披露过的照片……2005年4月16日上午9时,老人历经曲折,携带这些传奇照片,第一次踏上中国的领土。  相似文献   

11.
凌夫 《寻根》2010,(4):68-71
回顾中国现代书装史,孙福熙是不可或缺的一位名家。 画家、散文家孙福熙(1898~1962年),浙江绍兴人,字春苔。他的哥哥、也是散文家的孙伏园(1894~1966年),原名孙福源,曾是鲁迅在绍兴山会初级师范学堂任教时的学生。1919年,孙福熙随伏园来到北京,经鲁迅介绍到北京大学旁听,兼做图书馆管理员的工作。1920年,他远赴欧陆到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国立美术专科学校。4年后归国。  相似文献   

12.
7月16日晚,阿维尼翁戏剧节OFF单元“中国之夜”活动成功举办,这是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李少平、文化部外联局西欧处副处长赵心舒、戏剧导演孟京辉、演员刘烨,法国文化部中法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协调人鲁杰丽(Catherine Ruggeri)、阿维尼翁市主管文化的副市长卡特琳娜·比戎(Catherine Bugeon)、OFF单元主席格雷格·热尔曼(Greg Germain)等中法嘉宾、观众和戏剧界人士出席了活动。  相似文献   

13.
“法国文化之死”,2007年11月27日,美国《时代》周刊(欧洲版)的封面以此命题。 毫无先兆,无端一支冷箭射来,不知是谁又触动美国人的哪根神经。稍稍定下心神的法国各大媒体,纷纷以《不,法国文化没有死》(费加罗报)、《法国文化真的死了吗?》(解放报)、《美国人眼中的法国衰落》(世界报)等为题回应。一场论战,乍看得人心惊胆寒,“死”与“不死”,谁来定论?美国人凭据何在?法国人又做怎样反击?细细品来,我们才看出些许端倪。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与法国在2003年至2005年期间,成功地实施了互办“中法文化年”活动,从而一开中国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活动的先河。之后,中国相继在美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西班牙、韩国、瑞士、印度、澳大利亚等50多个国家,先后举办200多个规模不等的“中国文化节”、“中国艺术节”活动.  相似文献   

15.
我在中国驻多哥使馆工作两年多,结识了一位对中国十分友好的科库·加默达先生(M·kokonGameda)。科库·加默达先生是多哥第三大城帕利梅市(Kpalime)的文化中心主任,该市离首都洛美(Loin)120多公里,但他每月都来,有时来好几次,使馆的人全都认识他。在我们第一次相见时,他即把我当成老熟人,十分坦诚,如同一见如故的老友。文化交流的热心人加默达先生主持帕市文化中心已有多年。这个中心规模不大,只有一个大厅,可以隔成几个小间。正式工作人员只有他一人,其余为临时辅助人员,没有固定工资,他简直是“光杆司令”,什么事都…  相似文献   

16.
布朗与中国     
布朗与中国刘江塞缪尔·布朗(1810-1880)是第一位以教师身分来华的美国人。19世纪上半叶,他在中国办学八年,第一个系统地将近代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介绍给中国学生,而且输送出近代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为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1832年...  相似文献   

17.
法国是西方首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国在巴黎建立中国文化中心的考虑与法国政府一拍即合,双方迅速达成共识。中国和法国的文化交流,历来是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法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大国,底蕴深厚,历史悠久;从政府首脑到普通百姓,都推崇、尊重对方的文化,文化交流活跃、密集,而且深入。  相似文献   

18.
米哈伊尔·尤里耶维奇·莱蒙托夫(1814—1841)是继普希金之后俄国又一位伟大诗人。莱蒙托夫1814年生于莫斯科。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塔尔哈内度过的。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天资聪颖,通晓多种外语,在艺术方面也很有天分。后来考入莫斯科大学。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转入圣彼得堡近卫军骑兵士官学校。1837年1月27日普希金因受匿名信的侮辱,而与法国大革命的逃亡、禁卫军官丹特士进行决斗。普希金在决斗中受了重伤,29日逝世,死时38岁。莱蒙托夫听到这个消息后悲愤至极,当即写下了名的诗篇((i寺人之歹盼。诗人对杀害普希金的凶手投出了匕首般的诗句,激怒了沙皇,震惊了整个社会。在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亲自安排下,他被流放到高加索。由于外祖母的奔走,诗人于1838年4月回到彼得堡。1840年2月有人煽动法国公使的儿子巴兰特与莱蒙托夫决斗。决斗中对手没有击中,莱蒙托夫朝天放了一枪,[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信息传真     
中法文化年研讨会在京召开2005年2月24日上午,由文化部和《人民日报》社共同主办的“中法文化年研讨会”在文化部大楼301室召开。研讨会由文化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文化部外联局局长丁伟同志主持,文化部孟晓驷副部长致辞欢迎,中国驻法国前大使、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人民日报》国际部主任吴长生、著名作家王蒙、中法文化年中方总协调人、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主任吕军、外交部西欧司副  相似文献   

20.
作为法国波尔多市的友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积极参与了“中法互办文化年”的有关项目。如:①武汉市政府代表团拟于2003年11月底赴法参加在巴黎、波尔多市举办的书籍《约会巴黎》首发式并为《摄影绘画艺术展》剪彩,出席武汉园林奠基仪式,参加民间民俗工艺展示展销和文艺演出等系列文化交流活动。②拟于2003年11月下旬,在巴黎举行武汉市《长江日报社》文化记者余熙撰写的赴法采访成果《约会巴黎》一书的首发式。该书记述了60位长期致力于促进中法两国关系,为推动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做出贡献的在法知名人士的事迹。该书首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