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第七节介绍了著名的“帕斯卡实验”(课本P114页图5—24)。由于受条件限制,一般不能照本演示。另外,这实验只说明了液体压强与液体的深度有关,不能说明液体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以下改进。  相似文献   

2.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人教社版)第40页中有以下叙述: “从实验得到,液体在冷却中凝固成晶体的图像如图4—9甲所示,它表明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做凝固点,而且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相似文献   

3.
说明:该演示器取材容易,是用废弃的饮料瓶做的,成本低,可见度好,不易损坏,使用时间较长,综合性强,能一瓶多用,可做的实验有:实验1:演示测定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面都有压强方法:将瓶的底部和侧边的三个瓶口用橡皮膜扎好(图1),倒入适量的水,原来拉平的橡皮膜都向外凸起,并且底部的这个比侧面的两个凸出较多,如图2所示(比沿海版第5页图13-9分甲、乙两容器做得快和对比性强,且书中乙容器取材较难)。  相似文献   

4.
苏科版八下第10章"分式"的章头内容占两页,配了两幅图:第1页是一幅求矩形面积图,第2页是一幅火车运行图,图的附近是简洁的文字说明(如图1),第2页下方附文字"本章将学习分式、分式的运算以及分式方程".针对这样的素材,如何组织教学?南师大苏州实验学校初中数学教研组进行了多次"分式"章头图的单元开篇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活动,尝试以全面理解和开放思维为教学设计的着力点,课堂指向生成,关注教学过程,不断地留意学生的变化和反应.  相似文献   

5.
初二《物理》第108页图5—19,是研究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的演示实验。用一张画有黑红相间条格的白纸(每格宽一厘米),贴在水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一册第61页至第62页。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的关系计算十几减9,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具准备: 复习用口算卡片,教科书第61页〔1〕苹果图两幅,第62页〔3〕五角星图,小棒图,大虚线圈一个,练习用口算卡片。学具准备: 12朵花,14个圆片,用16开纸剪的虚线圈一个。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看算式写得数,学生做完后集体订正。 9+3、9+7、9+4、9+8、9+5、9+9、9+6、9+2 (2)看卡片,说出()里应填的数: 9+()=11、9+()=12、9+()=15、9+()=18 9+()=16、9+()=13、9+()=17、9+()=14 (3)根据每个加法算式想出两个减法算式: 5+2=7 6+3=9 二、新授: 1.教学例1 出示第61页〔1〕左图(用幻灯或其他教具直接在黑板上摆) (1)提问:图上画了什么?(9个绿苹果,2个红苹  相似文献   

7.
IQ过山车     
“两个矩形”答案:一个矩形的长为13,宽为6,面积为78;另一个矩形的长为45,宽为2,面积为90。“三圆周填数”答案:“五圆周填数”答案:“方格填数”答案:“摆乘式”答案:将卡片中的一个倒转过来当用。9本期第35页“IQ过山车”答案9..........8102117495+275418693×977679......2683457IQ过山车  相似文献   

8.
我在做初中物理第二册第158页12-9的实验(如下图所示)时为了使直导线AB运动得更加明显,从而提高实验效果.我认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了解家庭电路中有时电流为什么会过大,并对保险丝的作用有进一步的了解,同时使学生懂得避免短路和超负荷用电的道理,保证家庭用电安全,初二物理第二册第126页安排了图10—8和图10—9两个演示实验。由于教师在做这两个实验时...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教材下册第121页第10题是关于矩形的折叠问题:如图1,ABCD是矩形,AB=4cm,AD=3cm.把矩形沿直线AC折叠,点B落在E处,连接  相似文献   

11.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07页上有“液体内部的压强可以用压强计来测量。图5—18是一个用U形玻璃管制成的压强计。”的文字叙述。其实,这是完全独立的两句话,并不意味着用图5—18所示压强计的U形玻璃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能直接侧出液体内部压强。也  相似文献   

12.
1.沪科版九年级教材第15页图11-34值得研究。如图1所示,教材中 DE 段标示的是"汽化(吸热)"过程,本人认为不妥。液体的汽化包含两个过程:蒸发和沸腾。但是蒸发过程  相似文献   

13.
初三物理课本第95页图5—4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的热能增加的实验需要乙醚。 二硫化碳的沸点与乙醇的沸点相差不大,是46~47℃,可用二硫化碳液体代替乙醚来试验,能达到与乙醚同样的实验效果,并且没  相似文献   

14.
初中物理第一册第114页图5—24是著名的帕斯卡实验,在教学中要想按图重现这个实验是困难的,因此,一般只作介绍而不作演示,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可信度,也影响了学生对液体压强跟液体深度的关系的深刻理解。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下面的装置进行模拟实验,简单方便,效果良好。取一个演示液体测压强用的大广口瓶(直径约30厘米,高约40厘米),在瓶下部的侧壁管口用橡皮薄膜扎紧密封,将红色  相似文献   

15.
自感演示实验的参数设计杨军高中物理课本中关于自感现象的两个实验(参阅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二册第97页图4—15、4—16)演示效果并不理想。图4—15实验,灯泡A1亮度延迟时间太短。图4—16实验通电瞬间,灯泡A应先亮后暗(课本避开了这个问题),而断...  相似文献   

16.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教学中,我补充了如下演示实验,以研究液体沸腾的条件。 实验装置,在课本第44页图4—14的实验装置中增加一只大号试管和一支温度计(附图)。 在大号试管中装入适量的水(为了节约时间,可装入前面实验中烧杯中的  相似文献   

17.
高中化学必修本第二册第88页实验[4—14]制取溴苯,这一实验有两个不足之处:一是在锥形瓶中的蒸馏水实验后常呈淡黄色;二是制取的溴苯呈红褐色,与教材上的无色液体不符。通过实验观察,发现原因是:因反应速度太快,在放出漠化氢的同时,还有液态溴等物质蒸发出来。生成的溴苯因溶于溴单质而呈红褐色。笔者作了改进,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例1。 案例A: 1.出示两幅天平图,要求根据图示求出1个苹果和1个梨各重多少。  相似文献   

19.
《几何》第一册第202页有这样一道习题: 例1 求证:如果平行四边形四个内角的平分线能够围成一个四边形,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 已知:如图1,ABCD是□,它的四个内角的平分线AF、  相似文献   

20.
现行高中物理第二册第50页图2—20的演示实验,依“教参”的介绍,效果总是不理想。在教学中,我们作了如下改进(附图),说明如下: 图中A,B是扦在两个电极内侧的探针,用直径为2mm的铜丝做成。用碳棒做电源正极,锌极做电源的负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