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新课标聚焦于“运用”显然更科学也更富于实践指导意义。“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理解”最主要的、最关键的是理解文本及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文字,而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运用”才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特征、基本原则、基本内容和基本途径,是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守住了“运用”,也就守住了语文教育的正道。  相似文献   

2.
课标对教学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语文教师需要在理解课标的前提下进行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有的教师将其中的“运用”解读为“应用”.本文针对这个问题从概念内涵、教学研究的内容两个方面探讨了二者的区别,又从语文学习整体角度分析了语言应用与运用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彭云新 《教师》2010,(24):79-79
全国知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谭青峰提出了“享受语文”的教学理念。倡导把语文课外活动开展成“玩”语文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从而提高语文能力。本文是作者对“享受语文”教学理念的理解体会和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4.
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理解的表现和证据。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不是简单相加,也不是来回循环,而是在对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相互融合中不断地交替上升。语文素养提升的关键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则体现在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语文新课程倡导整合学习,就是将情境合理地整合到学习要素中,以“理解-运用”为根本导向,提升语文素养。指向“理解-运用”的高中语文可以从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四个方面开展整合学习。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学中关于“表现手法”的认识与理解一直比较模糊,主要从“表现手法与写作手法之间的关系”“容易混淆的几个‘表现手法””两个维度进行论述,力求理清语文学科中一些“表现手法”的基本概念,从而在语文教学与学习中正确、科学地运用,促进语文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6.
小学生”词语”掌握的量,是直接衡量小学生语文学习、语言学习与语言运用能力的标准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机会开展“词语盘点”活动,让小学生在词语掌握与运用展示中,激发学习词语、理解词语与运用词语的潜能,把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效学习统一起来.本文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为例,展开“词语盘点”有效教学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对课程标准文本的共识理解,是新修订的语文新课程标准顺利落地实施的必要前提。只有放置在教育教学话语体系中,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关键词的含义才能达成共识理解。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文本中有两组专用名词,一组是“语文学习任务”及其简略语“学习任务”,它是教学设计的常规含义;“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意思是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一组是“语文学习任务群”及其简略语“学习任务群”“任务群”,是包裹在“语文学习任务群”里的“语文学习任务”,其含义是“整体的真实的学习任务”作为目标任务。理解和把握这两组关键词的关系,要点是把握“真实”情境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8.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扩大视野,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为此,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巧妙运用“五字诀”,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的头等大事是语言学习,但教学中重人文轻基础,重理解轻运用,重读说轻听写,重口头轻书面的教学现象依然普遍,阅读教学依然高耗低效。如果能引领学生读中积累,含英咀华、读写结合,着眼语言运用,努力把握语文本色,通过工具性渗透人文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意又得言”,逐步实现由“教课文”向“用课文学语文”的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第一任务。而学习语言最重要的途径便是朗读。通过朗读,可以使硬生生的书面语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产生一种“立体化学习”的感觉。因而,朗读是语文“立体化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杨孙涛 《新疆教育》2012,(23):104-105
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从这个表述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出,新课标内容和目标都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实践性”、“综合性”特点。语文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语文教学可以因教师风格的差异而异彩纷呈,但是教学目标和内容都必须围绕一个核心,教学的种种举措和行为也都应该指向这个核心:“语言文字运用”。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要给学生打下“语言发展的底子”,这是语文教师肩负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到底教什么、怎样教,这样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而我们在语文教学的改革中也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再次着重阐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着力点放在了“运用”一词上。《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可见,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求应从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向“学习言语”转变。  相似文献   

13.
纵观当下的语文课堂,以课程标准之语言文字理解与运用为核心的理解与诠释,使教学从“非语文”“泛语文”中走向语言文字的学习实践.“理解、品味、积累语言,并学会迁移运用”等术语频繁出现在教学目标中,成为教师开发教学内容的标尺.虽然指向“言语表达”为中心的方法论凸显了语文课程的性质,但“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仅仅固守言语方法的训练而忽略文体的阅读取向,背离文体特征,仍显削足适履、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交往理论研究的逐步深入,“教学即交往”的观点得到了我国教育界的普遍认可。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对师生、生生人际交往理论创造性运用的一种实践形式。囿于对交往理论中关键词“自由”“自觉”的理解不到位,当前的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诸多“伪自由”“伪自觉”现象,为此,进一步厘清概念,并在教学中致力于唤醒学生“自由”“自觉”的意识,是将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推向深入的前提和必需。  相似文献   

15.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综合化的趋势正在给中学教学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编写的中学语文教科书,首创性地设置了“综合性学习单元”,这是对长期以来语文分科教学观的一种冲击。教师们开始用新的教学理念来审视和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沉寂已久的语文教学被注入了勃勃生机。“综合性学习单元”所体现的新的教学理念与传统的语文课本教学理念相去甚远,教师在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时,往往根据自己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理解,设计出不同的课型来。考察当前“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现状,因不少教师…  相似文献   

16.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适当地运用“浅思维”,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信心。文章以高三学生为例,首先分析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现状,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浅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为语文教学找到了一条树立学生语文学习信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因素有很多,有社会需要改变的因素,有教学目标变化的因素,有教学理念发展的因素,还有教育科研发展的因素。现代教学理论的革新,核心问题是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通过语文的阅读,要使学生“能理解主要内容”,“注意积累语言文字”,“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写出来”。这给我们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三部曲”模式探研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行性。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变形式读为读中理解,变随意读为读中积累,变一般读为读中运用?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坚持实施“理解、积累、运用”的“三部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滕衍平 《小学语文》2023,(3):33-35+57
设计“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开展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核心素养导向下课堂教学的显著特征。然而,在一线教学中却出现了很多设计误区,需要教师准确理解“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内涵,揭示并分析设计误区;深入研读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明确“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的功能定位;确定单元整体学习情境,设计和运用单篇课文中的“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  相似文献   

19.
“问题链”模式是以问题为情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引导下围绕问题展开讨论的教学方式。实践证明,运用“问题链”模式,能激发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识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同时,在解决问题中逐渐建立学生的自信。本文着重分析“问题链”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和教学分析。  相似文献   

20.
范美芳 《青海教育》2023,(11):35-36
项目化学习强调真实情境,强调设计思维和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在做事中理解概念,促进思维能力发展,引发跨情境的知识迁移。运用项目化学习理念设计课程单元或模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走近中国古典名著”单元为例,阐述了项目化学习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