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针对现有关于侗族传统民居的研究缺乏整体提炼的缺憾,借鉴社会空间理论和实践理论等观点,从象征人类学的视角,系统阐释侗族传统民居的象征内涵。研究发现,侗族传统民居很好地吻合了列斐伏尔的空间演进脉络,是实践基础上的一个表征空间。在侗族传统民居空间意义的形成上,仪式实践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此外,亲属实践、符号实践和秩序实践也有着积极的贡献。综合而言,民居表征的意义最终指向侗族传统文化中自然观、空间观、时间观等多维观念意象,并藉由与民居建造和使用上的宗教—巫术仪式的结合,共同构成了侗族的整体幸福观念表达图式。  相似文献   

2.
空间观念是文化的产物,特定范围内的细分空间体现着文化的规定性与特殊性。侗族传统民居的空间构成是侗族传统文化中空间观念的传递媒介,并在民居内的水平和垂直细分空间上都有体现。水平空间内,侗族传统民居传递的是神圣中心与四方尊卑的观念,占据着水平空间内最重要的位置,而围绕它的四个方位之中,左比右尊、北比南卑。垂直空间上,民居的上、中、下三层分别对应了神、人、鬼三界,而且在地位优势上也呈现对应的递减关系。  相似文献   

3.
从形态学角度出发,在福州特殊的文化背景、地域性特征基础上,解析三坊七巷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平面形式、空间组织形态、围合方式等的特点;指出三坊七巷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九个单元要素特点及独具地域特色的群体空间布局方式,为现代建筑继承传统民居院落特征提供可行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豫南传统民居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豫南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历史文化,造就了豫南独特的传统民居。豫南传统民居在选址上"趋吉避凶",空间上"因地就势",材料上"就地取材",结构上"南北交融"等方面体现了对生态环境的适应。研究豫南传统民居生态适应性,可为现代新农村民居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家大院是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民居建筑群。本文在多次考察、测绘红门堡,探访当地资深耆老、了解背景文化的基础上,从全局规划、四合院类型及院落空间三个层次对红门堡建筑空间艺术提出看法,旨在阐明传统民居环境中符合居住要求的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6.
浅论丹巴甲居嘉绒藏寨民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甲居藏寨民居历史、环境、型制、空间的分析 ,说明了藏寨民居与它周围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社会思想的关系。去粗取精 ,提取出若干适应当地生活习俗、气候自然的环境空间构成手法。继承传统 ,推陈出新 ,对丰富现有的环境空间构成手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鲍玉乾 《文教资料》2009,(14):67-68
中国传统民居先于中国画.并对中国画的发展流变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本文从分析中国传统民居的空间架构入手,就其对中国画审美意蕴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千城一面、文化缺失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通病,如何在城市规划中有效地融入城市文化显得非常重要。从城市规划角度,总结城市文化在空间上传承方法,认为文化景观要素表达、文化空间组合塑造、围屋文化特征的主体认同、融入客家民居发展的时间要素是客家民居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最后分析了城市文化在空间传承过程与城市规划各层面的关系,以期对城市规划中客家文化空间传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传统四合院作为一种内向性空间,其门楼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和可识别性特征,与地域文化密切相关。文章借用生物学领域中的基因概念,将其应用在传统民居研究中,结合景观基因理论形成门楼造型文化基因的识别体系,以此探讨河南传统民居门楼造型设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动因,并从中选取重要基因要素建立文化基因图谱,为研究传统民居文化提供新的探索,以期为河南传统民居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居聚落是客家人对自身生存、生活环境进行精密思索创造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聚落环境被逐渐赋予关于自然、文化与社会的深远意义,成为客家文化最为重要的象征之一。本文试从建成环境意义的角度出发,就客家民居聚落空间图式的系列形成过程探析客家民居聚落环境的意义及其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