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抓问题",是军事报道的常用手法。但随着网络等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抓问题"的军事报道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军事新闻面临更为复杂的多样化解读。因此,军事新闻报道中的"抓问题"应做以下改进:客观描述"问题",不能刻意渲染;稳妥揭示"问题",不能失去尺度;着眼解决"问题",不能一味批评。  相似文献   

2.
一段时间来,媒体由于竞争的加剧,为了生存或发展的需要,几乎都把舆论监督和批评报道看成是自己的"当家菜",以达到吸引"眼球"、抓住"耳朵"的目的。于是一些媒体就"剑走偏锋",  相似文献   

3.
甘厚兵 《军事记者》2012,(12):62-62
写文章要像中医看病那样,重视"望、闻、问、切",掌握详细的信息资料,才能写出切中要害、感人肺腑、耐人寻味的精品文章。望,在观察思考中感悟总结。文章写作是一个动态的、深层次的创新实践过程,离不开对工作、生活深入细致的观察和思考。一要善于"远望"。"看得远"的文章才具有生命力和渗透力,要下功夫抓"大"、抓"全"、抓"主"、抓"深"。所谓抓"大",  相似文献   

4.
张雨薇 《新闻窗》2014,(6):11-13
"读书看皮,读报看题"。新闻标题是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中心思想的浓缩和概括,是读者阅读新闻的向导。一条生动的、鲜活的、新颖的标题能"先声夺人",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1只有标题吸引到了群众的眼球,才能谈得上报纸让群众喜闻乐见。 说到群众,党的新闻宣传工作,无论是"三贴近",还是"走转改",归根到底就是为了群众,依靠群众。作为一张地方城市党报,《成都日报》一直用自己的版面语言,践行着群众路线。特别是"走转改"以来,报纸的版面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似文献   

5.
一般说来,通讯员的稿件能否被报社采用,关键在于它能否在"第一时间"被编辑看中。一些编辑坦陈道:目前通讯员的自发来稿,许多是因为"第一印象"不佳而被扔进了废纸篓或电脑"回收站"。所以,通讯员应尽最大努力提高自己稿件的质量,强化给编辑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时间"打动编辑,赢得较高的"印象分",是提高稿件"命中率"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最近,笔者所在的报社在短期内出现了两次较大的"新闻事故"。"事故"的起因来自报纸刊发的两条稿件。一条稿件报道的内容是,市政府将对出租车行业出台若干规定;另一条稿件说的是,本市组织的一场大型演出将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某些重要人物到场观看。这两条稿件都是预告性消息,之所以导致"事故",是因为其预告的内容均尚未得到政府部门最后确定;尽管所报道的事情最后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付诸实施了,但具体情况与报道的内容相比还是有较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抓活鱼"。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讲,能不能抓到"活鱼"、抓没抓住"活鱼"、抓出了什么样的"活鱼",是考量其能力、业绩和职业精神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何伶 《新闻世界》2012,(7):30-3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期刊的"米"就是作者撰写的稿件。期刊要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首先必须拥有一支属于自己的创作队伍——作者。本文就作者队伍的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法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钟春林 《新闻传播》2010,(1):123-123
"播"与"说"是两种不同的新闻播报方式。所谓"播",它是一种语言传播样式,因为它的创作依据是新闻稿件,表现为语音规范、语言书卷化、样态有限、语体结构严谨、对语境依赖性不强。典型的栏目有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国新闻》以及各省台《新闻联播》等。  相似文献   

10.
产经新闻到底该怎么做?经济发展要抓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新闻作品也要抓特色,没有特色也一样没有竞争力。但特色到底该怎么抓?湖北日报周刊部开办"一县一品"栏目以来,通过《资丘木瓜,"血统"纯正获同仁堂亲睐》、《"一致魔芋":定制产品黏住海外客户》、《钟祥蟠龙菜:地域美味接受市场大考》、《鄂州沼山:引种胡柚寻俏销之路》、《"胡柚婆婆"廖友贤》等稿件,  相似文献   

11.
史力 《新闻世界》2014,(1):17-18
由于记者在前方采写,受时间和个人视角的约束,常使稿件存在各种瑕疵甚至错误。一旦带有错误的新闻见报,轻则让新闻本身的价值受到损害,重则会酿成新闻事故,造成不良影响。编辑是新闻活动的后期阶段,编辑的一大职责就是对记者的稿件进行"把关",确保对新闻事件的报道做到准确无误。本文对编辑如何做好"把关人"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12.
陈明 《新闻战线》2011,(11):83-84
去年8月,新华日报在头版新推出的《新华关注》,以几乎每天一篇关乎国计民生的热点新闻引发广泛关注,获得很好的"眼球效应",越来越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新的品牌栏目。  相似文献   

13.
播音员在新闻播音过程中,对于情感的掌控和运用既不能在镜头前"慷慨激昂",也不需要"热泪盈眶"来打动观众。播音员对情感的把握,应是通过对新闻稿件、节目内容的深入解析,恰如其分的表达,与节目内容融为一体,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播音员情感融入的掌控。播音员的情感表达来源于新闻稿件和节目内容,这就要求播音员准确地领会记者、编辑融入稿件中的思想感情、内涵和意图,把稿件和节目的特点、风格统一起来,协调把握。千万不能拿起稿件就念,对着话筒就录,这样做的结果只会形成声音、画面两张"皮"。  相似文献   

14.
杨泓 《新闻实践》2014,(12):94-96
纪录片作为一种重要的影视艺术,是以现实的真实记录为素材而创作的影视作品。真实是纪录片本体论的范畴。随着20世纪90年代数字技术的发展,现实逐渐地被"虚拟"和"复制",何为真实、何为虚假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本文试图对数字新媒体技术运用环境下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地方电台新闻节目中经济报道策划进行了论述。认为找准经济报道的"切入点"是我们做好经济报道策划的关键所在。主要从三方面来论述做好经济报道策划,采写上要注重抓两头,即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找好"对接点",寻找引发群众共鸣的"动情点",编排上努力做到创新思路增"亮点"。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百度知道信息咨询服务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可借鉴"百度知道"的做法,构建"图书馆知道",开展数字参考咨询服务。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江淮时报》以其政协、统战特色和优势,充分利用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的资源,开辟了"文史"版,并受读者欢迎。作为新闻纸的一部分,文史类稿件虽属于"旧闻",但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新闻性。  相似文献   

18.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事件发生后,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受众关注和参与。尤其是自媒体的出现,使更多的受众开始参与新闻事件的讨论。而媒体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在新闻事件报道过程中,求新求异,加大报道渲染力度。尤其是在一些舆情事件中,媒体的不恰当报道给原本受伤的当事人带来"二次伤害"。本文结合"小悦悦事件"和"杨武事件",分析媒体是如何产生"二次伤害的",以及如何避免产生"二次伤害"。  相似文献   

19.
"代表在线":被誉为温州的"焦点访谈";博客大会:成为每年一届"草根的盛宴";数字报纸"收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海外手机报,新闻走出去的新形态;试水网络电视,三档视频节目受年轻受众喜爱;……  相似文献   

20.
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好新闻是用脚板跑出来的。只有走下去:基层一线"抓活鱼";融进去:贴近百姓"接地气";沉下去:带着思考"解难题",才能跑出好新闻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