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多族群、多方言杂居区域内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情况入手,分析族群语言融合的条件与形式.通过对桂东区域族群语言融合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探讨语言融合对各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语言融合是族群内部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变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多族群、多方言杂居区域内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情况入手,分析族群语言融合的条件与形式。通过对桂东区域族群语言融合的历史及现状的考察,探讨语言融合对各族群生存与发展的影响,进而得出语言融合是族群内部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的、自然的、自觉的演变过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关于桂东北多族群区域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桂东北地区是古代中原沟通岭南与海陆丝绸之路的一条重要通道,是古代中原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交汇融合的重要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这里生活着汉、瑶、壮、苗、侗等18个民族的20多个族群.各族群操不同的语言,拥有不同的生活习俗和信仰崇拜,构成不同的文化特征,是一个天然语言生态博物馆和独具特色的多族群生态博物馆.该地区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应立足族群文化特色与优势,加大投入,加强引导,努力建设多族群和谐文化家园.  相似文献   

4.
南疆地区语言资源丰富,族群结构复杂,语言关系在竞争与和谐的有序轮回间健康发展。通过对南疆典型的多族群杂居区社交语言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深入分析,揭示出南疆多族群杂居区语言使用的特点和规律,母语忠诚度与对其他族群语言的认同度、语言竞争以及语言和谐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5.
贺州位于南岭山脉萌渚岭和都庞岭地区,历史上就是一个多族群北上南下东进西迁的重要通道。古代中原文化、湖湘文化、吴越文化与岭南百越文化在此交汇融合。基于其独特的历史条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目前有20多个拥有不同语言和方言的族群活态存在。多样性族群文化之间的长期互动与交流,形成了今日互补互适、和谐共生的族群文化生态。族群文化问的交往交流、互动互制和互补互适,对区域内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介绍贺州主要族群及多样性文化共生条件,探讨了贺州多样性族群文化共生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6.
国外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范围很广,从族群认同的角度看,主要涉及非主体语言发展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族群认同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族群认同与民族语言保持和转用等。在非主体语言的发展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方面,研究者们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民族语言认同理论,其中关于民族语言活力的后续研究尤为引人注目,为非主体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成功案例。第二语言的习得、民族语言保持和语言转用与族群认同也有密切关系,研究者们从文化认同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并提出了与以往民族语言认同理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族群认同中的核心要素,其重要性在新时期的族群认同中将日益凸显。从语言的历史发展、文化属性、交际工具三种属性出发,语言与族群的历史认同、文化认同、社会认同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是语言作为族群认同核心要素的根本原因。只有促进族群认同,才能为族群的语言发展提供内在动力。我们以白族语言为例说明了语言的族群认同作用通常因为社会、历史和文化条件的差异而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岭南地区民族融合的产生、发展,与生产力发展和交通道路的开辟相一致.古代中国,民族融合的实现,主要通过不同民族、族群的迁移、杂居来进行.因此,"潇贺古道"的开辟促进了岭南的民族融合.融合中,既有百越族群的族内融合,也有移民与百越的族际融合,特别是族际融合的层次性十分明显,依托交通要道及其岔道向周边展开,融合的程度呈现递减趋势,与当今岭南族群分布的态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关于少数民族语言和族群认同关系的研究大部分是在个案调查的基础上完成的,主要有非主体语言的发展与族群认同、第二语言习得与族群认同、族群认同与民族语言保持与转用等方面的研究,下面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在追求科学性的过程中无可避免地陷入"人的缺失"的困境,这提示了语言研究的杜会学视角的必要性.在方言分类问题上,语言学把方言定义为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把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自身的特征作为方言分类墓准;语言社会学则认为,方言作为一个族群的母语,既是一个族群区别于其他族群的重要标志,又是一个族群自我认同的基础,因此语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也应该成为方言分类墓准之一本文从语言社会学的视角,重新检视被语言学家归类为客家话的闽粤赣边区诸方言之间的异同,选择其中典型,辨析这些异同与各方言使用主体的族群认同之间的联系,挖掘相同的或不同乃至对立的族群认同形成和存在的社会历史原因,尝试对语言学关于客家话界限的规定予以语言社会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泰国优勉族群是泰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与中国的瑶族优勉支系有着共同的来源。通过对优勉族群聚居区——泰北清莱府都龙县促猜乡坤美蚌村的文化及多语生活进行分析发现,泰文化与汉文化在不同时期对坤美蚌村优勉族起着不同的作用。文化成为泰国优勉族群语言使用的天平,对其语言生活起到重要的制约作用。在新形势下,优勉族群的传统文化及语言生活面临很多挑战。  相似文献   

12.
贺州是古往今来民族和族群的交流和融合之地,该地区民族种类较多,特别是族群种类复杂,集中表现在汉族族群上.这么多的民族和族群是如何产生的呢?据考证,贺州市现有的民族和族群均是外来的,其来贺的原因多种多样,时间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族群理论出发,通过解剖历史纵面,探索了闽西文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古闽族群、百越族群、多元族群融合、汉族群入主、河老与客家族群共处。在这历史发展进程中,闽西文化形成了它丰富性、开拓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4.
桂东客家族群的文化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族群自明末清初迁入桂东以来,在与当地各族群的密切交往过程中,相互融合,和谐相处,秉承中原文化传统,发扬客家人文精神,创造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桂东客家文化:崇尚华夏正统文化;崇文重教,尚文习武,耕读传家;守望相助,崇尚节俭;浸染"乡土情结";独特的客家语言.  相似文献   

15.
广州市各族群之间的关系并1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和谐发展,族群关系异化与族群分层现象进一步加剧与恶化.族群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居住格局和文化认同及政府的调节与引导等因素是影响族群关系发展和族群分层的最重要因素.族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影响族群关系发展的根源,教育水平参差不齐是影响族群关系发展的关键,居住格局的差异是影响族群关系发展的基础,文化认同的差异是制约族群关系发展的前提,政府对族群关系的调节与引导不当是影响族群关系发展的桎梏.族群分层现象的出现加剧了族群关系的异化和居住格局的隔离趋势.  相似文献   

16.
族群身份重构是在社会文化变迁、历史记忆重构、族群认同等多种历史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明清以来,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的深化,促进了内地移民与丽江纳西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与融合,推动了族群身份的重构与地方文化多样性发展,对纳西族的文化变迁及发展产生了积极意义。族群认同、身份建构与国家认同之间不是彼此消长、二元对立关系,而是彼此互构、辩证统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闽西文化族群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从族群理论出发,通过解剖历史纵面,探索了闽西化发展的五个阶段:古闽族群、百越族群、多元族群融合、汉族群入主、河老与客家族群共处。在这历史发展进程中,闽西化形成了它丰富性、开拓性、包容性的鲜明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语言视角看客家民性——以贺州客家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积淀着一定的族群民性,族群民性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反映在语言中.贺州客家人,年长者倾向于只讲客家话,表现出比较强烈的"自家人"的族群认同意识.年轻人虽然也讲具有族群认同性的客家话,但也开始习操本地话,这体现出加强族群交往的意愿.这种情形还体现在墟场用客家话作为交易语言层面,因为客家人长于经商,从而获得更好的生存质量,于是墟场更多使用客家话作为交易语言.其实,这些选择都是遵循族群有效生存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正>金荣权教授获批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先秦淮河流域族群演化与文化融合研究(项目编号:16BZS035)。本课题以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族群迁移及其融合为研究对象,从族群考察、史前文化梳理和这一区域所存在的古老方国和诸侯国的历史考辨入手,总体把握淮河流域族群的生存环境、迁移过程,以及族群的融合历史、融合方  相似文献   

20.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经济生活方式及多元族群产生了独特的宗教.发祥于梅山地区的梅山教融合儒、释、道、巫等多种元素,创立了谱系相当复杂的众多神灵鬼怪,形成了独特的梅山神系.它的特点是多神共存,兼容并蓄,追求性爱,不分尊卑高下,一律平等.梅山教整合多元族群,使得"梅山"成为一个文化标志符号,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