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语》《论语》是孔门弟子记载孔子言行的片断的篇章结合体,共计20篇。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的若干学生的言语行事。对于《论语》的名称,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文选·辩命论注》引《傅子》也认为: “昔仲尼既殁,仲弓之徒追论夫子之言,谓之《论语》。”  相似文献   

2.
“四书五经”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几部经典著作的合称。“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后,人们才相沿有了“四书”这个合称。《论语》: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言行录,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叙而成。内容有孔子的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的谈论。西汉时有今文本的《鲁论》和《齐论》,及古文本的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体现我国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四书五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主要采取了语录体和对话文体的表现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相似文献   

4.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编纂而成的一部著作。俗语有云:"百善孝为先",作为一种根植于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思想,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在当代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孝"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活力,但"孝"的表达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现象,这值得我们深思。总而言之,立足于中国传统,"孝"文化的精髓永远值得被推崇。  相似文献   

5.
回眸历史,诸子百家,争奇斗艳;思想论著,汗牛充栋。若要谈及中国式的管理思想,就不能不讲到诸子百家中首屈一指的儒家学说。而提及儒家文化,是不能不说《论语》的。《论语》是一部记述孔子及其若干弟子言行的书,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辑的“接闻于夫子之语”的思想汇编。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汉时称之为“传”,宋以后列为“经”,一直被儒家奉为最高经典。古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  相似文献   

6.
蔡昊  赵娜 《兰台世界》2015,(6):60-61
本文是对《论语》所蕴藏的社会言语教育资源的汇总,也是对孔子言语观的解析。孔子所讲授的那些仁义礼智信的道理,正是通过犀利的、哲思的言语传递出来,成为其弟子成长的动力和一生的品格导向。  相似文献   

7.
<正>《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不可磨灭的地位,是中华古代文明的瑰宝。《论语》是儒家经典中最基本的一部,它是孔子向弟子传授知识和讲课的记录,其中融汇了孔子对《诗》、《书》、《礼》、《易》等先秦文献精髓的认识,凝聚了孔子历经坎坷、饱经风霜的人生智慧,直达胸臆地讲述了为人处世的道理和体验[1]。因此,早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既然如此,那么《论语》对于档案领域同样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笔者不揣浅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论语》内容的梳理解读,可看出孔子对"六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知而作之、择善而存的档案文献编纂原则,进而了解孔子如何运用"六经"的内容教育弟子,这对当今我国档案事业具有深远影响和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国学大师辜鸿铭在1898年将中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翻译成英语,他的译经活动打破了这一领域有史以来一直由西方传教士垄断的局面,开始了《论语》翻译的多元文化介入时代。在迄今为止60多个《论语》英译本中,辜鸿铭翻译的《论语》堪称"华人第一译本",在西方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一、辜鸿铭《论语》翻译的背景辜鸿铭翻译《论语》与他传奇式的生活经历和独特的文化观念有密切的关系。辜鸿铭称自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这句颇具调侃意味的话倒是他一生  相似文献   

10.
正由于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建设的需求逐渐增加,国学热悄然成为最近几年文化界谈论最多的话题。《论语》《中庸》《弟子规》《三字经》等传统国学作品从中央电视台走进了课堂,越来越多的读者对国学作品的追捧,也为国学相关的图书出版带来了新的风向。  相似文献   

11.
一 古时候,文章都不长。《老子》五千言,写了一生。孔子教了一辈子书,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记下来的笔记——后来叫做《论语》——也不过一万数千字(究竟一万几?其说不一,有兴趣的不妨仔细去数一数)。  相似文献   

12.
陈慧 《大观周刊》2013,(2):22-23
儒家美学思想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发展史中.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孔子是儒家美学思想的始祖,《论语》一书比较真实地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以中庸之道作为指导.以仁学理论为基础.强渊是美与善的结合。《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奠基性的,其反应出来的社会美、自热美、艺术美的美学思想不但对后世中国古代美学的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绪义先生认为《论语》在宋前不受重视.事实上,《论语》在先秦两汉时期,流传已经很广,这从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方面都可以找到证据.各个时期,《论语》的注释著作一直很多,这正表明了《论语》的受重视程度之高.从熹平石经到开成石经都把《论语》收录在内,这也表明从汉代开始, 《论语》就已经很受重视.而在唐代, 《孝经》和《论语》是所有士子都必须掌握的典籍.  相似文献   

14.
李春强 《兰台世界》2016,(23):126-129
王艮《语录》对《论语》这一儒家原典的有关诠释作出集中探讨,具体包括"志孔学孔"的强烈诠释动机、"尊身立本"的独特诠释视域和渗入了实用主义色彩的平民化的诠释方式。如果将其置放于《论语》文学化诠释的演变脉络中进行考察,就可发现王艮《语录》对《论语》的诠释话语透露出了一种新的文学化诠释的可能,并为其身后李贽《论语评》、张岱《论语遇》与冯梦龙《论语指月》等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诠释典范与必要的思想启蒙。  相似文献   

15.
王文杰 《军事记者》2005,(10):38-39
“学而优则仕”——大概稍有一点文化的人,对这句几乎家喻户晓的劝学名句皆了然于胸,耳熟能详。可《论语》中的另一句名言“仕而优则学”(《论语·子张第十九》),恐怕不光孤陋寡闻者觉得眼生,就连有几分学识的人也未必能像前一句名言那样烂熟于心,开口能吟。细读《论语》,就可以发现,“学而优则仕”与“仕而优则学”这两句话,是《论语》——这棵根植于中国文化沃土的不朽巨树上两片常青的绿叶。树根睡了,可树叶醒着;历史睡了,可典籍醒着;孔子睡了,可《论语》醒着。所以,“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从阐述“学”与…  相似文献   

16.
吾日三省吾身语出《论语·学而篇》。此章全文是:“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是孔子有名的弟子之一。日,每天。三,虚指,言其多。省(xǐng),反省。身,本身,自己。此章论曾参省身慎行之事,是曾参对弟子的启发性谈话。意谓: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不欺呢?老师传授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刘宝楠《论语正义》云:“谋贵尽忠,朋友主信,传恶穿凿,故曾子省慎之。”曾子是两千年前的人物,他所据以反省自己的准则,自然是儒家的道德标准,在后人不断的引用过程中,逐渐被简化、紧缩并赋予新的内涵,成为指导人们提高道德修养,净化精神境界的箴言。今天,人们往往通俗形象地把“吾日三省吾身”这句格言比拟为“过电影”。  相似文献   

17.
2006年,《人民网》刊发了"对中国文化感兴趣《论语》成为蒙古畅销书"的消息,《新浪网》《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媒体也对此进行了报道.报道称,2005年度蒙古十大畅销书排行榜中,蒙文版《论语》位列其中,译者其米德策耶也因此获得了蒙古国翻译作品最高奖——"金羽毛"文学奖.该书在蒙古热销,先后再版4次,每次都迅速销售一空.相关报道还指出,蒙古读者愿意看《论语》,"很多蒙古人说中国的传统著作是巨大的财富,他们渴望从中汲取营养."  相似文献   

18.
不管是《论语》热了于丹,还是于丹热了《论语》,在《于丹(论语)心得》出版后,于丹火红大紫了,《论语》也人红大紫了.  相似文献   

19.
2006年的最后一场文化高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个月之前,于丹这个名字,还只是电视媒体圈所熟知的一个专家,现在,这位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的教授,几乎成为家喻户晓的《论语》布道者:仅一个月,《于丹(论语〉心得》的销量便突破了100万册。[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晋江熙《集解论语》一书,汇集了晋代以前十三家注释《论语》的成果,同时亦述己见,可谓晋代注释《论语》的集大成者,在中国《论语》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广泛采用之。《隋志》、两《唐志》皆著录是书,是其宋代依然存世,今则散佚。此次钩稽是书,将有利于晋代以前《论语》学的研究,同时也将有利于学术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