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后殖民理论是一种多种文化政治理论和批评方法的集合性话语,它不仅是解读文学作品的重要理论之一,而且也是现实实践中解析东西方政治文化关系的有效的理论方法。针对全球化时期的文化身份问题,论述了后殖民理论对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警示意义。即警示当前西方世界的后殖民主义威胁、警示第三世界国家民族文化的生存危机、警示中国通俗文化中的后殖民主义心理等。  相似文献   

2.
后殖民理论在中国并不限于狭义的文化领域,而是和世界民族独立、政治意识形态、社会文化思潮等具有血缘纽带的联系,中国学界对后殖民理论的关注更倾向于为本民族文化生存危机的焦虑和警惕。后殖民理论对于中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启示在于揭示了西方殖民主义从军事、政治向文化转移的政治阴谋,警醒发展中国家审慎吸收外来文化。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背景以及中国民族文化的自身特点,又使得该理论在中国的实践遇到新的难题和困惑,其具体体现在文化结构的四个层面上。因此,我们对于后殖民文化理论自身又需要保持必要的反思和质疑。  相似文献   

3.
刘建华 《文教资料》2008,(25):57-59
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是起源于第三世界国家的一种激进的翻译理论,是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解构.本文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出发,对中国翻译活动进行解读,并指出在其影响下中国翻译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4.
随着后殖民主义的发展,盖娅特里·查克拉巴蒂·斯皮瓦克被公认为是当今仅次于赛义德的最有影响也是最具有争议的一位后殖民批评家。她的文学批评不仅揭露了殖民主义和男性中心的权力话语对于第三世界女性造成的压迫与影响,而且批判了西方女性主义者及对第三世界妇女真实面貌和生存状况的歪曲和遮蔽。本文从后殖民批评理论中斯皮瓦克的"他者"研究、女权主义批评等角度出发,分析《腹语者的故事》中女性文化身份困境、女性身份重建之路及通过对在这种统治结构中被边缘化的女性的描写,利用后殖民主义观点来揭开殖民面具,达到找寻女性自我身份、唤醒民族身份意识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文宇 《文教资料》2012,(20):41-42
本文概述了后殖民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发展过程,以及在后殖民主义背景下的翻译研究,讨论了在西方世界向第三世界国家推行文化霸权的历史语境下,翻译担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应采取何种对策。  相似文献   

6.
后殖民文化批判逐渐被国际社会学术机构确定为一种重要的甚至是独特的文化批评模式。后殖民主义的文化批判,以否定和颠覆西方新旧殖民主义的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为宗旨,并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批判和颠覆殖民主义所确立的"黑人/白人"、"自我/他者"和"男性/女性"等三组二元对立的文化模式,利用后殖民理论最终在"西方/东方"、"支配/被支配"的二元对立模式中对西方文化殖民现象作出解答,反对用西方殖民主义统治所构造的知识形式来框定和分析自己民族的文化而使其民族精神深处被殖民化和奴隶化。但是,这三组文化批判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即都是在殖民主义话语体系下对殖民主义文化及种族主义所进行的并不彻底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兰斯顿·休斯是20世纪美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其创作的多部作品里,休斯探索了美国黑人文化在白人主流文化阴影笼罩之下民族文化的解放、复兴之路。这与倡导解构西方文化霸权、弘扬第三世界民族文化和主张多元文化主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有着许多共通之处。休斯与后殖民主义理论都持有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分强弱大小、平等交流、共存发展的多元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8.
李珊 《考试周刊》2007,(50):43-44
后殖民研究是近年来在中国人文科学领域兴起的一个热门话题。它是一个庞大且复杂的知识体系,涵盖了社会、政治、历史、文化等多个范畴。而后殖民主义理论也以其文化政治的批判策略引导翻译研究走向更广的社会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语境,由此给予翻译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分为三部分,分别介绍了后殖民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研究的概况,后殖民主义研究给翻译的启示以及后殖民主义入侵下的翻译策略。与丰富多彩的后殖民研究文献相比,后殖民翻译才开融了冰山一角。  相似文献   

9.
后殖民主义是一种不平等的跨文化交流现象,后殖民理论以此为参照系,它于90年代进入中国,中国学界开始真正思考中西文化互动对中国文化状况所产生的影响.后殖民主义批评,在中国文学批评中有不同注释,但这一独特视角,迫使我们去思考我们民族文化在新情境下文化认同和文化制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借鉴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历来具有重要的地位,其作为当前中国比较教育研究的首要目的也无可厚非,但随着全球后殖民时代的到来,以及西方后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蔓延,后殖民主义的浪潮对第三世界国家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反思中国当前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关系到中国教育发展的前景,因此通过对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探讨来反思中国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借鉴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1.
莫欣妮 《考试周刊》2009,(18):77-77
二语习得研究是我国近年来外国语言学探索开辟的新方向。在当今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我们对二语习得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理论,而且拓展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历史背詈。本文主要研讨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作为带有第三世界民族和文化背景的国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所受到的不可忽视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二战后,随着非殖民化运动的迅猛发展,殖民主义在全球范围内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人们进入了一个在形式上已经“非殖民化”的世界。然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西方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对第三世界国家不断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的入侵,企图使东方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附庸。这种新的变化了的东西方关系的基本格局,构成了我们所说的后殖民语境。  相似文献   

13.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她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 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阐释策略, 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 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是西方学术界“少数话语”的两种主要代表,近年来,一批被称作后殖民女性主义的批评家在二者之间开辟了一个新的理论空间,他们批评西方女性主义的白人中心主义和本质主义,寻求建立一种适应第三世界妇女文本的理论模式和立秋策略,并从后殖民立场对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作品进行了新的解读。本文从理论与批评实践两个方面对这种新的学说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相似文献   

15.
王星 《海外英语》2015,(3):136-137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指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对话,从来没有达到过真正的平等。该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弱势文化所遇到的危机,并对如何在强势文化的高压之下谋求自身的生存提出建议。指出弱势文化应当在抵制文化霸权、保护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与对话,然而后殖民翻译研究指出,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之间的对话,从来没有达到过真正的平等。该文将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的视角出发,重点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弱势文化所遇到的危机,并对如何在强势文化的高压之下谋求自身的生存提出建议。指出弱势文化应当在抵制文化霸权、保护本民族文化生存的同时,也要学习西方优秀文化,以促进自身的发展与壮大。  相似文献   

17.
根据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他者”概念与赛义德的文化抵抗理论,格雷厄姆·格林的小说《权力与荣耀》对后殖民的叙述主要体现为“他者”身份的倒置和反教背景下意识形态抵抗的隐喻。小说颠覆了传统的“他者”形象,同时真实展现了第三世界国家在后殖民时代面临的现实和作为“非殖民化运动”重要部分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18.
刘珏 《考试周刊》2009,(18):219-220
2006年,一部由墨西哥导演执导的电影《巴别塔》在西方世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后殖民角度分析,这部电影揭示了西方霸权文化对东方文化根深蒂固的压迫,导演的第三世界文化身份和美国文化认同的双重身份也显示出他反殖民和为殖民主义辩护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9.
后殖民主义理论利用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女权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方法,揭露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在知识、语言和文化方面的控制。继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对张爱玲给予极高评价后,张爱玲研究在华语文学界逐渐成为显学。本文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角度对张爱玲的巅峰作品《倾城之恋》进行解读和分析,探寻张爱玲在中国后殖民文学中的拓荒者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府虽然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但这并不意味着殖民统治所形成的后殖民主义文化对其的影响和控制也随之终结。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历程,使香港形成了一种边缘文化,一种失根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后殖民主义文化的特点。后殖民文化仍在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存在是中华民族文化未来发展的警示,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