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文权 《江西教育》2012,(Z4):67-68
推行"无为而治",可达"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境界。"大道无为,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当今的学校管理,值得借鉴,且能践行。一、无为而治彰显的是办学理念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治学治教的领航人,其理念的高度、视野的广度、践行的深度事关一校兴衰。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2.
“无为而治”是老子社会政治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观点,主要有两层意义:首先它是道法自然的引申。他认为天道与人道,相殊而相通,主张以天道统摄人道,既可使天道与人道统一,又可使社会关系和谐,造成一个人人处于自化、自正、自富和自朴的境界,绘制出他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蓝图。第二,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要求在客观中显现主体的能动性,人的客体化,主体的客体化,给人以最佳定位,通过贵柔、柔弱胜强之途,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目的,这正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的体现。可见“无为而无不为”是一种理性自觉的思维方法,自古以来便深受重视,其“无为而治”被喻为“南面之术”而宝之,是很自然的。当今人类面临着天道与人道关系的种种问题,自可从中受到启迪,寻求借鉴  相似文献   

3.
“无为而治”是中国古代管理文化的精髓,“超级领导”则是西方现代一种新的领导思潮。基于“无为而治”思想和超级领导理论,领导活动的最高境界应是在以“道”的辩证思维进行“有为”的超级领导、以“法自然”的思想实现超级领导的“无为”本质这一思想境界的基础上.从建设“无为而治”的超级领导文化、提高领导活动各主体的“领导”能力、塑造超级领导的“自组织”结构等方面进行努力,进而实现“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然领导状态。  相似文献   

4.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不是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和顺应自然的状态下,以“无为”求其无不为,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目的.初汉和初唐的统治者运用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治理国家使得民富国强、天下大治,说明了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历史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老子“自然无为”思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的现实意义,可以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推行以及取得的巨大成就中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5.
老子“无为而治”理论中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不强作妄为,不为不当为之为,其“无为”是为了“无不为”的目的。“无为而治”理论无论在理念还是具体操作上对我们重新审视政府理念、树立政府改革的正确航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文引进“无为而治”理念,对建立服务型政府以及在引进该理念过程中应明确的三个问题和需要树立的三种意识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做校长时曾有座右铭“无智.无能.无为”,其中“无为”是说“无为而无不为”。笔者认为.作为一校之长,“有为而治”是很不合理也不科学的管理手段,“无为而治”亦非学校管理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侯光国 《山东教育》2002,(14):12-13
无为而治是我国古代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思想。无为而治蕴涵着三个概念:“有为”、“无为”、“无不为”。有为是对具体工作的管理,是做具体的事;无为并非不为,是从宏观上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因为无为遵循规律,因而可以把事物的整体、局部以及各个部分有效运转起来,达到无不为。无为而治是领导和管理之术,是驾驭有为之术,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艺术。无为而治作为一种成功的管理方式仍被现代社会广泛运用,现代学校管理推崇无为而治的思想,必将进一步促进学校管理的创新。一、遵循规律,构建学校管理文化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  相似文献   

8.
孔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基本内涵是以德教化,是“为政以德”的另一种表述。孔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有天道方面的根据,与老子无为思想有相近之处,但差异是主要的。“无为而治”过于依赖统治者自身的修养,这是其根本性缺陷。  相似文献   

9.
《淮南子·原道训》涉及宇宙论、本体论、人性论、工夫论等哲学思想以及政治治理思想。其中本体论是在“无为”这一价值意识下展开的理论建构,而“无为”价值意识又合于《原道训》的核心问题意识——“无为而治”之治理思想。因此《原道训》是带有政治关怀的理论探索,从形上学的高度建构了相应的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工夫论的义理结构,以为其“无为而治”的思想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老子哲学最简要有力的人生哲理就是“无为”“,无为”虽然也是一种处事的方法,但在很大程度是针对“君人”而言。试结合老子的整体哲学理论体系,从老子“无为”思想产生的原因、内涵、意义以及与孔子的“无为而治”的比较中,解析老子“无为”思想的真正含义。  相似文献   

11.
“无为”是老子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极大限度地减少对人的刻意拘束;自组织理论是以发挥被管理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核心,通过被管理对象自身的作用使被管理系统达到最优化,从而出现“无为而治”。  相似文献   

12.
就教育对象而言。老子的教育对象以被社会文明异化了的人或成年的文化人为主,尤其是受文明毒害愈深者.因为老子最为推崇的是有如婴儿般真挚朴实之人。在整部《老子》中,我们会发现,老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以“在上”者为主,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因为老子认为,只要“上无为”必能“下自化”,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这样说来,如果在上者能够接受无为之道的教化,则下位者必可自我化育。而若将此理论运用于教育界.则教化者当以在上者优先。  相似文献   

13.
就教育对象而言。老子的教育对象以被社会文明异化了的人或成年的文化人为主,尤其是受文明毒害愈深者.因为老子最为推崇的是有如婴儿般真挚朴实之人。在整部《老子》中,我们会发现,老子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以“在上”者为主,尤其是最高统治者,因为老子认为,只要“上无为”必能“下自化”,所以,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这样说来,如果在上者能够接受无为之道的教化,则下位者必可自我化育。而若将此理论运用于教育界.则教化者当以在上者优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老子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选择迫遥自在的生活根源于他的无为思想。为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他对人性的历史遭遇的批判,由此提出了无为的思想。然后,通过阐述无为而治的理想及其实现的途径,阐述无为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自化,呈现了庄子对历史道路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蔚赖拿枋?“无为”思想本应涉及君主所应具备的、超出一般的、大有作为的智勇能力和表率作用等实现“无为而治”的人格力量,而鉴于后世君主对统治权力的滥用使得思想家们对“无为”思想的鼓吹实质是更大程度上用来  相似文献   

17.
不设防     
我有三枚闲章:“无为而治”,“逍遥”.“不设防”。“无为”与“逍遥”都写过了,现在说一说“不设防”。  相似文献   

18.
“无为而治”与现代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哲学的最高原则。“无为”与“有所为”的辩证关系.从古至今无所不在。全国解放后至今,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证明.学习、认识扣掌握使用辩证法是极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正>"无为而治"出自《道德经》,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并提出无为才能无不为,即按事物发展规律因势利导,就会取得成功。这里的"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管理者不过多地干预,顺其自然,充分发挥被管理者的创造力,以自我实现。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学生接受学习知识的一种  相似文献   

20.
陈霞  常理 《商丘师专学报》2007,23(11):20-21
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并不是要无所作为,而是要在不受强制力量控制的自然状态下,通过“无为”的途径和方法达到“无不为”的目的。老子身处乱世,通过对历史的反思和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剖析,不仅提出了解决社会危机的“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也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