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本文对"传媒改革三十年"讨论语境下的大众传媒与公共领域的研究进展作出综述和评论,认为中国传媒学界关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取得重要进展,开始本土化地运用公共领域概念展开对中国传媒体制与实践的反思,并进一步聚焦于"传媒公共性"的核心问题。在当今新媒介时代,学界关于互联网络与公共领域的研究正在展开,亟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余秀才  朱梦琪 《现代传播》2015,37(2):135-138
本文在分析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的基础上,从微博的媒体属性与后现代文化等方面,探析当下中国构建微博公共领域的条件与可能。认为微博虽然具有形成公共领域的天然条件,但与真正理性、成熟的公共领域仍相距遥远,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诸多未知的变数与可能。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围绕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中国学者从传播学角度进行了多视角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当前我国传媒与公共领域问题的研究脉络,从传媒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构建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前景以及路径选择等几方面勾勒出当前我国学术界研究此问题的整体图景。  相似文献   

4.
刘子潇 《传媒》2018,(2):94-96
微博"去中心化"的信息传播构建了一个新的网络表达与交流的空间,为公共领域的构筑带来了活力.然而,微博在建构公共领域时表现出的"伪公共领域"现象为公共领域的实践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本文根据哈贝马斯对公共领域的阐释,从公共领域建构所要求的"理性批判""公众参与""独立于权力之外""关注公共利益"出发,阐释微博视角下公共领域的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5.
万菁  郑智斌 《今传媒》2011,(11):86-88
本文基于知名微博个案的内容与关系分析,试图综合探讨微博之所以火爆的个人与社会动力。认为,在内容层面上作为"自媒体"的驯服设计,在社会交换层面上作为社会交换和社会关系的新平台,以及在权利与权力层面上的话语诉求和对公共领域的实验,是微博传播在国内旺盛发展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媒公共领域角色的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义彬  张卓 《现代传播》2005,(3):132-133
在特定的体制下,中国传媒与公共领域之关系难以直接套用哈贝马斯的全部论述,而且随着体制环境、技术环境等的变化,中国传媒在实践与理论上也发生着根本性变革。本文在传播学意义下探讨中国传媒公共领域的角色重建,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公共领域是民主实现的重要形式,媒体在其中应该只是一个公共讨论和提供信息的平台,它将私人个体(PrivateCitizens)组织成为公共个体(PublicBody)来促成公众舆论的形成。”①1.商业化前提下的体制变革90年代开始的中国传媒体制改革简言之是传媒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商业化过渡,“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  相似文献   

7.
汶川大地震,中国传媒的传播理性回归,既对陷入市场扩张与发展陷阱的传媒产业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又为追求新闻自由与体现理性传播的两难找到突破口;也是对传媒管理"按新闻规律办事"取得理想效果的一次实践.将这一个案呈现长期延续下去将是中国传媒期待的"帕累托最优".  相似文献   

8.
加入 WTO,中国传媒要从战略和战术两个层面做相应的调整和部署。战略调整,要求中国传媒开始具备一种“全球眼光”,与国际传媒在思想文化领域、信息资源领域,舆论阵地和受众市场展开全面竞争。在具体战术部署中,中国传媒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其次要加强人才培养,还有就是要积极开拓海外传媒市场。总体战略上的调整过去,我国的新闻传媒基本上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试图以“中国传播研究系列”为视角,呈现1990年以来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的基本脉络。作者认为,从“中国传播研究系列”来看,1990年以来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国传媒研究向主流中国研究靠拢。第二阶段,华裔学者要在中国传媒研究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第三阶段,中国传媒研究呈现世界眼光。学者们开始结合全球化、传媒新技术等大背景讨论中国传媒问题。英语世界里的中国传媒研究对中国大陆传媒研究的启示是:中国传媒研究同时是中国研究,我们不仅要研究转型中国的传媒,也要积极描摹传媒中的转型中国,提升与中国传媒相关的研究在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领域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杨 《东南传播》2011,(6):27-29
微博以其即时、便捷、开放的传播特点和低准入门槛,为弱势群体和草根民众提供了话语表达平台,形成了"互动环境下的舆论场".微博中的民间"舆论场"给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提供独立空间,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核心概念不谋而合,通过有效搭建公共话语平台、降低人际交往成本,彰显了独立精神和理性批判气质,为公共领域重建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1.
吴潇芳 《视听界》2011,(1):90-90
微博这一网络媒体全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为网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提供了哈贝马斯定义上的“公共空间”,成本极为低廉,速度极为快捷,送达极为有效。成千上万的网民通过微博关注、转发、评论、发布等形式,在140个字的篇幅内发出自己理性或感性、支持或反对、喜悦或愤怒的声音,国人的公民意识前所未有地高涨。微博与主流传媒间交互运作形成的影响力是如此巨大,我们已经很难估算,微博式参与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诸多公共事件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读者来信     
中国传媒科技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作为报纸媒体的一名技术从业者,我一直比较关注《中国传媒科技》杂志,不仅在于它是目前惟一关注报社、电台、电视台及网络媒体等整个传媒领域的IT类杂志,还在于它作为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的会刊,承担着新闻技术类人员联系、沟通的桥梁作用。《中国传媒科技》以新闻媒体决策人、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作者为目标读者群,从信息技术推动传媒行业进步这个角度出发,逐步深入到传媒行业的IT战略、管理和运营层面,探讨着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的IT战略、发展与应用问题。致力于对当前中国传媒科技发展问题的独立…  相似文献   

13.
公共领域最早提出是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随着WEB 2.0技术的发展,微博为公共领域的重构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选取"郭美美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将"公共领域"分解为"转发次数"、"评论次数"、"评论态度"三个维度,以此来衡量微博是否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与功能。  相似文献   

14.
庞旭 《中国传媒科技》2012,(16):199-201
本文通过对新浪微博加V名人探讨“方韩之争”的微博进行内容分析,考察当今网络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状况.本文作者发现: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理论所强调的理性交往与批判,包括公共性等特征,均面临严峻挑战.网络微博环境下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构建并不成功.  相似文献   

15.
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人)及海外华人用户加盟微博,使微博平台上隐隐闪现出一个围绕"中国议题"而展开的跨国公共领域。这个领域一般表现为跨国讨论,但有时也表现为激进的跨国动员。作为一种"虚拟的"跨国公共领域,微博频现"政治即娱乐""娱乐即抵抗""抵抗即参与"的媒介景观。政府相关部门应积极介入公众舆论,引导包括"公知"在内的"脖友"更为理性地"围观"与"吐槽"。  相似文献   

16.
进入web2.0时代后,微博等网络社交媒体相继出现,以准入门槛低、传播效果强等媒介优势,使大众有了参与公共讨论、管理公共事务的可能,因而被认为在信息时代重新建构了哈贝马斯提出的“公共领域”。但公共领域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均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演进为蓝本,且中国本土政治、文化传媒等领域存在的问题让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基于此,本文从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中选取样本进行分析比较,分别总结了微博在构建公共领域中面临的两种困境:私人领域入侵公共领域,草根话语权缺失。由此,从公民社会的角度分析了困境原因,得出中国当下公民社会缺失、公民参政意识薄弱是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问题原因。  相似文献   

17.
喻国明 《新闻界》2004,(1):4-7,11
一、中国传媒业正处在深刻转型的关键点上应该说,二十余年来中国传媒业在改革发展方面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微观业务机制层面的改革远远超前于宏观体制规则层面的改革;边缘资讯领域的改革远远超前于主流资讯领域的改革;增量传媒(即新增媒介)的改革远远超前于存量传媒(历史上已经存在的媒介)的  相似文献   

18.
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2  
《影响力经济———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诠释》一文是根据喻国明教授于 2 0 0 2年岁末 ,在湖南卫视举办的“千年论坛”上的演讲整理而成。该文从战略层面到技术层面 ,对当今中国传媒运行中的若干重要理论与实践命题发表了生动、独特而颇具启发意义的阐释与表述。文中关于传媒产业本质为“影响力经济”的观点、传媒影响力发生与建构所依赖的“三个环节”的观点等 ,都对正在热烈讨论并探索的中国传媒业有着重要的认识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欣鉴 《新闻记者》2003,(2):16-16
曹鹏的新著《中国传媒前沿》最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收集了本刊“传媒观察家”专栏的全部文章。 曹鹏是国内传媒市场研究的拓荒者,也是中国传媒经济改革开放的积极倡导者。此书是他近几年来对中国传媒市场与传媒企业行为的剖析与判断,既可作为历史纪录,又可从中总结出市场规律,充满了理性与思想,观点鲜明、材料丰富、文字生动轻松,表现出作者的深厚理论功力与卓越的判断力。  相似文献   

20.
3月28日,"首届中国传媒(北京)论坛暨中国传媒社会责任座谈会"在北京大学召开。座谈会以"履行传媒责任彰显传媒力量"为主题,重点探讨了文化强国背景下传媒社会责任建设。会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