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坏”老师     
教育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从事教育的老师应该都是可敬可亲的,可我们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却是个“坏”老师。你不信?那你听我说说吧。  相似文献   

2.
邓信月 《今日教育》2007,(1S):40-40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  相似文献   

3.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关于好课的标准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很多老师感到自己越来越不懂得该怎么上了。在很多老师的心目中,好课的标准成了“高、大、全”:目标达成面面俱到,教学构思新颖别致,教学手段出奇制胜,教学流程行云流水,教学效果尽如人意。俗话说,  相似文献   

4.
好课是一种追求,好课是一个美梦。能够上出一堂公认的好课,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只是说到“好课”,说到“公认”,就很不容易了。因为这是一个充满争议的话题。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使“好课”的界定标准呈现开放、多元势态,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类型的课,评价标准也各不相同。对于什么是“好课”,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专家、学者、教师都有各自的一番见解,但是,也有例外。那就是各个学科处于全国领跑者地位的老师,大家对他们的课,好评如潮,如余映潮先生。他既是一线老师,又是资深教研员,还是著作等身的学者,是名符其实的语文教学专家。余老师在对课堂教学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基础上,对“好课”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形成了一套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他认为“好课”是有较高的教学效率的课,“好课”是学生能够充分地占有时间,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语言、习得技能、发展智能与训练思维的课。在对好课研究热情持续高涨的情况下,由他来谈谈什么是好课,那是再合适不过了。从本期起,我们将连续刊载余先生的“好课系列”,希望能够引起大家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5.
老师们都渴望欣赏优秀教师执教的公开课,希望通过公开课获取教育智慧。但老师们在听课后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要是每节课都这么上,学困生会越来越多,谈何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其实,教师们的感叹含着一个明显的意思:公开课缺“实”。叶澜教授提出了好课应该“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的“五实观”。“扎实”,就是有意义;“充实”,就是有效率;“丰实”,就是有生成性;“平实”,就是有常态性;“真实”,就是课堂有待完善。叶教授认为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公开课是示范课,是供听课教师学习、借鉴的,是用以促进教者和听者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随后,我们带着老师外出听课,听全国优秀教师上各种版本教材的课。老师们头脑中死盯着“一本教材”教的框框终于打破了。  相似文献   

7.
江苏教育2005年第3期争鸣栏目刊登了《好课,怎一个“试上”了得!》一文。在作者看来好课不应多磨,磨课在课前,反对教者“试上”。读后颇受启发,也引起了一些思考。我们也反对“彩排”课、作假课,但对于教者“试上”,我的想法书录于后,仅作一孔之见——课堂,无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好课,理应是教师和学校永恒的追求。关于好课标准的界定、表述尽可见  相似文献   

8.
好课无标准     
常有老师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应该符合五个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认为,所渭好课的标准问题,这本是一个伪问题。就某节具体的课而言,好课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古人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无定法。好课要依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这也符合本课中陈怡老师所讲的一个哲学原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我们课题组老师们的这一组关于教师反思的文章不约而同地都在追问和回答“反思的有效性应该表现为什么”这样一个重要的问题。顿继安老师提出教师的有效反思是对成功的教学行为背后的理论的明察和进一步的改进完善,卢杨老师认为反思的有效要体现在教师的思维方式的改变上,  相似文献   

10.
好课无标准     
常有老师问:“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应该符合五个标准,即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我认为,所渭好课的标准问题,这本是一个伪问题。就某节具体的课而言,好课的标准是不确定的,古人说“文无定法”,其实教学也无定法。好课要依教学目的、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主体的不同而不同,这也符合本课中陈怡老师所讲的一个哲学原理: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1.
这一天,老师带我们在教室里玩“击鼓传花”,传到谁谁就要说成语,一口气说出五个就当“小秀才”,三个都说不到就当“大青蛙”。  相似文献   

12.
刘业俭 《今日教育》2008,(10):42-43
广大教师需要一种言简意赅、“过目不忘”或“过耳不忘”的好课标准,这个标准是什么呢?笔者以为,“实…‘事”“求”“是”四个字便是老师们急需的好课标准。 实,就是朴实、扎实、真实的意思。朴实就是纯朴无华,要走出过分追求形式与“方法”的误区,用科学与文化本身的魅力去照耀课堂,去吸引学生;扎实就是结实有分量的意思,就是要挤干水分,要尽可能地提供“干货”(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严文华 《农村教育》2005,(12):47-47
长期以来.关于“好课”标准的议论犹如“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呈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有人说课堂教学是科学,具有内在的严密的逻辑关系,好课应该是可以效仿的;有人说课堂是艺术,应该超越规范的条框,呈现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个性,因为每节课的对象或其状态、情境等因素都不可能相同,因而好课是不能复制的。新课改的推行,激起了教育视点的多元化,新理论、新观念、新模式层出不穷,各路方家言之凿凿,各有所标,而身在基层的教师面对充耳的杂音、迷眼的乱花无所适从,犹似邯郸学步,新套路没能学会,旧招式却已荒疏。……其实各种关于好课的论述皆有合理的要素,但因视角、经验、主张的不同而不免有所局限,甚至褊狭。  相似文献   

14.
<正>"今天都是‘好课’!"当我课间穿行在学校的楼道中经常会听见学生私下议论。什么是"好课"呢?"好课"往往是同"好老师"联系在一起。"老师带我们一起边玩边学,老师给我们带来‘新东西’,老师有绝活,老师很幽默……"这些都可以成为"好课"的理由。于永正老师的语文课就是这样的"好课"。第一次听于老师讲课是在我16岁的时候,那时我刚刚考进徐州师范学校。一天,班主  相似文献   

15.
好像大家把这个话题都谈得很烂了,“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解一生之需。现在在教育界,好像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好课、差课的区别就在“鱼”和“渔”上,你到底有没有把“方法”授给你的学生呢?于是,老师们都开始在备课中研究怎么向学生灌输方法,这就是“授渔”的过程。很多老师开始注意到,一定要讲授知识以外的东西:这些单词怎么才能学得快,怎么才能记得牢;这个实验怎么做才能获得成功,怎么做才有最好的效果;怎么读这篇散文才会美,才会动人……如此这般,教师们在努力着,传授着自己的和他人的经验和智慧,而…  相似文献   

16.
2008学年第一学期,我校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中如何落实过程与方法”为主题的“好课”研究活动。半年来我听了许多老师的课,学到了不少好的经验。其中,我校陈娟老师的一堂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发了我对“好课”的再次思考,并形成了下列关于“好课”要素的四点认识。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强调:“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我们时时感受到老师们对“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种独特体验的尊重,但当学生的阅读体验偏出轨道,与“哈姆雷特”无关时,有些语文老师却缺失了应有的专业敏感。那么,课堂上哪些“独特体验”我们应该警惕,又有伺有效的对策呢?  相似文献   

18.
中科院院士杨福家教授不久前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作了关于“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的报告中指出,在知识经济和网络时代,尤其应该倡导互动教育的新模式。杨福家教授引用了他的“火把理论”,即“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强调教学应以学生为中  相似文献   

19.
这是在城区一学校听的一堂科学课。那位女教师勇于打破教材既定的安排,将《水》这一单元前几课的部分内容合理、有序地安排在一起,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水,探究水的一些一性质。整节课从教材到教法都在努力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然而,在整个课堂上,我们却不时听到这样的声音:“哪一位同学告诉老师,这些图画上有什么?”“谁能告诉我,水是什么样的?”老师想听你们说说,你们是怎么找到水杯的?”  相似文献   

20.
欧阳 《科学启蒙》2010,(9):114-119
任何事物都有美丑之分,动物世界也不奇怪,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动物世界里的“小丑”们都是什么样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