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正看过美国电视纪录片《篮球梦》,国内的电视纪录片《远去的村庄》《望长城》《春秋》《小鸭子的故事》《急救》等等后,不禁慨叹自己拍摄纪录片的问题和不足。前期拍摄完成后,面对大堆的素材,难以下手编辑,或忙于整理片子的中心思想,或困惑于素材之间逻辑。想要表现生活中的一个人—件事,既要讲得清楚明白,还要讲得生动有感染力,而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平淡枯燥的叙事连自己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更别说考虑观众的感受。电视片的审美趣味从哪说起?在思考电视纪录  相似文献   

2.
近些年来,一些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方法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第五届中日交流节目的《望子五岁》,讲的是一对盲人夫妇怎样把自己的女儿抚养大的故事。作者跟踪这个家庭拍摄了四年之久; 1988年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大奖得主《五平太流传》,讲的是一家煤矿倒闭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作者拍摄了近两年的时间;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纪录片故事化创作越来越受到电视纪录片创作者的关注和青睐,甚至能否讲好故事已经成为衡量一个纪录片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在粗糙的客观事实元素转化为纪录片故事化情节的过程中,编导意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桃波 《视听纵横》2006,(6):117-118
近几年来,电视纪录片的故事化创作思想观点的提出和创作方式的运用越来越被电视纪录人所关注和青睐,故事化创作趋向日益显著。在电视专题部的几年工作中,笔者也逐渐从传统的专题片创作模式中走出,试着拍摄了几个纪录片,有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和观念。认为纪录片故事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5.
2006年7月,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段开播。它是对20多年前《话说长江》创造40%收视奇迹的呼应和延续,似乎注定要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笔认为,《再说长江》的成功不仅仅在于运用了高端的电视技术和新鲜的电视素材,或展示了壮阔的时代背景和巨变的现实面貌,更重要的是巩固了一种电视纪录片的创作理念——“纪录片故事化”。它以人物为故事载体,通过画面语言与声音的表现,对纪录片的视听信息进行故事化表达。  相似文献   

6.
怎样选择和讲好一个故事是在摄制专题片、纪录片以及新闻特写、系列报道等电视报道时,必须思考和琢磨的问题。这不仅是电视表现手段之所长,也是电视受众的需求和电视发展的方向。要讲好故事,笔者认为,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筛选好故事是关键  相似文献   

7.
在前不久举行的第七届中国电视金鹰电视艺术节上,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与中央纪委监察部联合拍摄制作的110集文献电视片《周恩来的故事》获第24届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纪录片奖。今年获中国电视金鹰奖的电视纪录片共10个。  相似文献   

8.
2008年8月29日第七届中国电视金鹰电视艺术节在湖南长沙举行。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与中央纪委监察部联合拍摄制作的110集文献电视片《周恩来的故事》获优秀纪录片奖,这是10部获奖纪录片中唯一的由非电视节目专业制作单位制作的电视片获奖。  相似文献   

9.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10.
叶造 《东南传播》2020,(12):65-67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联合央视纪录国际传媒有限公司、福建省海洋影视文化中心,历时三年拍摄制作的八集系列人文纪录片《海上福建》成功登陆央视纪录频道黄金时段,同时海峡卫视通过中国卫星长城平台面向全球229个国家和地区同步播出,收获各界好评。2020年10月《海上福建》入选国家广电总局优秀国产纪录片库。本文对《海上福建》纪录片从故事策划、故事调研、故事分集到最终成片的具体过程全面分析,探讨中国纪录片在对外传播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的相关实践,以求总结一些经验教训,供读者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电视纪录片起步较晚,却已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龙脊》、《最后的山神》、《壁画后面的故事》等等,都在国际国内博得了好评。但纪录片要走向成熟并有所突破,电视人还需进一步地总结和探索。要拍出好的纪录片,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不可忽视。一、选题慎重电视纪录片的选题,比起其他形式的电视节目的选题难度要大。一部电视纪录片拍摄周期少则三五个月,多则一年两年,如果选题不  相似文献   

12.
游丁琳 《东南传播》2016,(7):134-136
在电视手段和技术不断推陈出新的今天,关于纪录片的定义已经几经修改。但万变不离其宗,无论如何定义纪录片,一部好的吸引人的纪录片,不仅仅要有精彩的故事、富有表现力的主人公、独具风格的解说词,更重要的一点是,它必须有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画面语言。画面是一部纪录片的灵魂,是纪录片真实性与艺术性最直接的体现。本文将通过作者在参与纪录片《中国梦·福建故事》创作中的实践经历,来分析如何更好地运用画面语言讲好电视故事。  相似文献   

13.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仅选材好,而且拍摄手法新颖,可称得上是编码与解码成功的双赢之作。《大国崛起》的成功说明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正是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使得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流通。  相似文献   

14.
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时代对电视纪录片的制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把握新媒体语境的特点,使创作适应网络传播,是电视纪录片制作过程中始终需要关注的核心问题。近3年《博鳌亚洲论坛》官方纪录片的拍摄,从故事设计与制作语气、拍摄的基本调性与技术表现、节奏与受众的观看"焦距"等方面,不断探索和实践新媒体时代官方纪录片创作之创新可能性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正>通过对普通人的真实记录,利用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空间叙事,通过自叙和他叙等影像功能,以柔性叙事代替刚性宣传,讲好中国故事,在国际传播中实现社会共情,向世界展示美好、温暖、可敬的中国形象,是笔者拍摄纪录片《义乌有个“阿依乐”》的初衷。然而,要讲好这个故事实属不易。  相似文献   

16.
2017年《大国外交》《将改革进行到底》《巡视利剑》等电视专题片的播出,大获好评。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取得良好成效,在2017第二届中国产经媒体融合发展高峰论坛上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许强分享了中央电视台近年来在讲好中国故事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资源丰富的今天,专题片、纪录片创作已经走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传播环境的变化、受众需求的变迁,"新闻故事化"已经成为电视从业人员的共识,"讲故事"、"讲好故事"是广大电视工作者追求的主要话语方式。如何从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是值得广大从业人员认真思考的问题。怎样把故事讲好只是一个技术方面的问题,讲什么样的故事才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要讲什么样的故事呢?可  相似文献   

18.
姚敏 《新闻天地》2002,(11):30-30
199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新闻杂志类节目《东方时空》,其子栏目《生活空间》(后来又经过两次改版,形成了现在《百姓故事》栏目的叙事风格)把自己定位为"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可以说,这个栏目的出台,开创了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生存的先河,是中国电视界探索适应中国电视观众的纪录片市场的有益尝试。其实,在中央电视台之前,上海电视台曾进行中国电视纪录片走向市场方面的探索。经过精心筹划,《纪录片编辑室》栏目在该台的黄金时段播出,由于存在节目来源、运作资金等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的一个重要品种,除了具备电视节目应有的新闻性和社会性之外,电视纪录片更以其生动引人的情节、充满关怀的人文意识、体验人生的纪实风格而成为电视节目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支柱之一。 随着《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开办,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纪录片,关注纪录片,并在“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启发下,热衷于电视纪录片的创作。那么在记录“生活流程”中,作为纪录片创作者,作为真实人物、真实故事的讲述者,该寻找一个怎样的叙述角色?又该怎样通过对自身角色和地位的把握,来呈现纪录片的纪实风格和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和审美意识的提高,电视纪录片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技巧是培养人们审美意识和认同感的关键,因此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人应该做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与拍摄工作,以提高纪录片的制作质量。本文先后阐述了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技巧和拍摄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