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2 毫秒
1.
对我国排球联赛转会规定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排球联赛转会规定的实施并没有起到实效,其主要障碍是俱乐部不放人,全运会利益以及转会的运动员质量不高.我国排球联赛应该通过加强转会制度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破联赛和全运会之间的联系以促进我国排球联赛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湖北体育科技》2015,(9):792-794
采用文献、访谈、田野调查的研究方法,通过对广东恒大女子排球俱乐部运行模式的研究,分析我国排球联赛的运行机制与"恒大模式"之间的矛盾,提出现阶段排球联赛的发展应从俱乐部组建模式的改变,球员转会制度的完善,丰富后备人才培养途径,扩大排球运动群众基础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3.
我国排球联赛市场现状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献资料法,对我国排球职业联赛市场现状进行分析研究。肯定了排球联赛市场6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也指出了排球联赛市场还存在着俱乐部有名无实,联赛冠名没有引进竞争,球队吸引资金困难且数量较小,收视率和现场观众数量少,球员转会市场冷淡,媒体对联赛宣传力度不大等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欧洲俱乐部十分青睐中国女排运动员,1998年我国向欧洲、日本转会24名运动员,是我国排球项目历年来向国外俱乐部转会最多的一年。这些运动员的转会促进了国外俱乐部对中国运动员的了解,提高了中国排球运动员在国际体坛的知名度。1999年国外俱乐部对中国女排运动员的需求进一步升温,许多从来没有引进过中国排球运动员的国家,如希腊、波兰等纷纷致函中国排协,希望引进中国球员,但是,由于国内联赛的参赛队伍由16支扩充到24支,国内俱乐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球员转会的数量较去年有所下降,由去年的24名运动员…  相似文献   

5.
中国排球管理中心主任徐利说,中国的排球改革仅仅处在"初级阶段的初始位置",如果不迅速而且全面地推进包括建立转会制度和俱乐部制度在内的改革,排球不仅不能发展,就连生存都会受到威胁。徐利说,排协把赛制的改革作为排球改革的突破口。眼下,主客场制的全国联赛已经打了两个赛季。突破口已经打开。但是打开的目的是什么?突破以后我们还要干些什么?从目前的情况看,其他的改革措施一个也没有出台。这使得被抛进市场的排球"处境非常尴尬"。徐利说,如果下一个赛季再不作实质性的改革,中国排球事业的前程就会被葬送。今年的排球联赛已…  相似文献   

6.
曲径探幽话排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有着100年历史的排球,在它的发源地美国,拥有4千6百多万"排球人口";在全世界,每周有8亿多人至少打一次排球。在我国,这个曾激励亿万人民发出"振兴中华"呐喊的排球,今天却失去了往日的辉煌。1998年2月17日,新华社通电全国"中国排球到了危机的时刻"。中国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徐利大声疾呼,如果不迅速而且全面地推进包括建立转会制度和俱乐部制度在内的改革,排球不仅不能发展,就连生存都会受到威胁。赛制改革被中国排球协会作为排球改革的突破口,'96-97全国排球联赛实行的主客场赛制,曾使沉寂多年的排球场热闹了一阵,也激起人们…  相似文献   

7.
中英足球联赛球员转会制度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自1994年开始实行足球职业联赛以来,其球员转会制度经历了自由转会、挂牌摘牌转会等变革,2005年又实行了新的转会规则,但仍未能有效遏制球员转会中的成功率低、球员利益没有保障等不合理现象。本文以英格兰成熟完善球员转会制度和已经形成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善的体育法规制度为参照,从转会制度、球员主体、联赛机制等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进我国足球转会制度更加合理、规范,使我国职业联赛能够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8.
球员租借在欧洲兴起并得到很大发展,在2003年冬天欧洲的球员转会市场上,交换和租借性质的转会几乎统领了所有交易。由于现代足球在我国发展比较晚,各项体制和制度不尽完善,以租借形式的球员流动在中国转会市场上几乎凤毛麟角。分析球员租借的利弊,结合我国国情,初步探讨了在我国球员转会市场上实施球员租借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女排主力队员孙明转会意大利某俱乐部一事"搁浅",引起各种猜测,国家体育总局排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徐利昨天向记者透露了事情的原委。本月初,意大利某俱乐部给孙明发来邀请函,希望孙明能够参加该国的排球联赛,该俱乐部开出的条件相当诱人。于是,孙用向排球中心递交了转会申请,但遭到拒绝。对此,徐利解释说,之所以未批准孙明的转会申请,是因为国家队参加明年悉尼奥运会需要她。排球中心规定,在奥运会前,无论男排、女排球员都不能出国打球。当然,排球中心的这一决定并非针对孙明一人。排球中心对出国打球的球员有年龄限制,如…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资料法、推理法,对我国自1994年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的球员转会规定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职业足球运动员转会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改进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转会制度的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在制定我国职业足球运动员的转会制度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校园排球运动的开展对排球运动的发展和培养后备人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为了解排球运动在中学开展状况,本文利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岳阳市中学开展现状进行调研。研究结果表明:岳阳市中学排球运动开展不理想,缺乏教学场地,教学器材趋"成人化";专项体育教师少,难以承担系统的教学与训练;课时少,上课人数多,难以实现教学要求和目标。  相似文献   

12.
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市场调研和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CUVA)这个新产品的市场营销开展研究,对CUVA的市场进程提出建议:要建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市场开发部门;培养大学后备人才市场体系;建立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划;提高竞技水平,培养大学生体育明星;开办真正市场化意义的高校排球俱乐部;重视高校排球信息市场的开发和利用;注意比赛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等。  相似文献   

13.
实行俱乐部制度,走市场化道路是大学生排球运动发展的主要趋势。目前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在市场化运作方面还比较落后,处于从专业化向职业化转变的探索时期。本研究以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市场化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市场化运作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这有利于揭示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市场化运行的内在机理,找出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培育与完善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市场,并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大学生排球联赛的良好运作和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策略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机制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机制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单一,培养体系不完善,构建多层次的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提高我国沙滩排球水平的前提.(2)依靠俱乐部培养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具有可行性,但在选材、训练手段和方法上有局限性.(3)通过俱乐部培养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可以解决训练经费短缺,优秀后备人才缺乏和运动员、教练员训练积极性不高等矛盾,同时它可以提高后备人才培养的效率,拓宽后备人才培养途径;(4)影响沙滩排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因素有外部激励因素、内在保障因素和科学管理因素.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现状的调查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24支职业排球俱乐部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国职业排球俱乐部的组建及管理形式比较落后,不够完善;内部组织结构不够健全,职业化意识不强;资金来源单一,除上级拨款外。主要从广告赞助中获得资金,缺乏经营渠道。就这些问题,提出完善俱乐部组织形式,由目前的赞助型向股份制和企业独资型转变;明晰产权关系,健全管理体制,建立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加快实现俱乐部管理人员职业化;培育排球市场,同新闻媒体增加沟通,开发新闻媒体的巨大潜在功能;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增强比赛的观赏性。  相似文献   

16.
全国排球联赛竞赛表演市场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04赛季全国排球联赛部分俱乐部主场市场状况进行调查,认为比赛水平、经营理念、主场选择、门票价格、电视直播和明星效应是影响全国排球联赛竞赛表演市场的主要因素.建议提高联赛水平,改变经营理念,增加同电视媒体的联系,推出排球明星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现状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对我国沙滩排球后备人才训练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教练员分为专职和兼职,其沙滩排球运动实践经验欠缺;后备人才训练按年度划分为4个阶段;教练员和管理人员对训练的总体评价较高,运动员对训练的总体评价不高;存在训练经费不足、缺少优秀后备人才和训练的科学性不强等问题?提出构建后备人才体系,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多渠道筹集资金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气排球运动凭借良好的健身价值、健心价值等,以及相对较低的运动技术要求和较强的趣味性,在全民健身背景下成为了人们喜爱的体育课堂运动项目。气排球在中学体育推广,对丰富中学体育教学项目内容、解决中学体育教学技术问题、丰富中学校园体育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说,在中学体育推广气排球还面临着课程建设不足、气排球运动场和专业师资缺乏的问题。因此,加强气排球在中学体育的推广,还要在课程建设、气排球运动场建设和专业师资配置方面下功夫,为其创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