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悬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设置的能够引起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建立遐想空间的问题,由它引发的教学即所谓悬念教学。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自主的原动力是什么,合作的契合点在哪里,探究的欲望源自何方?其实都是悬念。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自己去主动探究的愿望,实际是源于教师巧妙的悬念铺陈和问题引领。他们在一起合作研讨问题,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悬念,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设置的能够引起学生思维产生碰撞、建立遐想空间的问题,由它引发的教学即所谓悬念教学。新课改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自主的原动力是什么,合作的契合点在哪里,探究的欲望源自何方?其实都是悬念。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  相似文献   

3.
教学悬念,是指教师将教材内容引发出一种魅力,使学生产生关切的心情。 悬念不仅仅是一种文学技巧,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还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技巧。它能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发现”。因为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极强,面对悬而不答的问题,不会无动于衷,所以悬念式  相似文献   

4.
在自然教学中恰当地设置悬念,有利于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l通过实验,设置悬念自然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来设置悬念,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磁铁游戏》一课的教学,开课时教师用“小猴爬树”的实验来设置悬念,学生百思而不得  相似文献   

5.
在一些艺术作品中人们总爱利用悬念的设计去激发观众的兴趣,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也同样可以利用悬念去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使得学生心中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并主动积极地投入学习。教学中的悬念说白了就是能够诱发学生关注和期盼的那个“点”,学生关注了、期盼了、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悬念的设计是一门学问,巧妙的设计可以课堂教学平中见奇,要想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捕捉好有利的时机,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等特点巧妙设置。悬念的设计要把握好一个度,如同让学生去摘苹果什么的,轻松摘得,没有劲;最终都没有摘得,有点扫兴;而学生跳一跳之后摘到了会非常来劲,所以悬念的设置就旨在让学生在“跳一跳”后获得果实。下面我将结合一些教学案例说说如何通过设计悬念让语文课堂教学扣人心弦?  相似文献   

6.
心理学家认为.悬念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之源。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学就是不断质疑、解疑的过程。创设悬念.恰当质疑,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识心理.激发求知欲望。对于学生来说.接受新的知识.渴望认识悬念事物背后的本质联系.是他们最感兴趣的事情。教师的每一个课堂悬念的提出.都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必将会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并力图尽快揭开悬念的面纱.看个水落石出。悬念的不断出现和不断被打破.推动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相似文献   

7.
1、悬念导入法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切的心理特点,上新课前教师设计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悬念,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索活动,把学生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可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水的浮力》,课前教师让学生把小木块和小铁片等物体放到装有水的水槽里,同学们发现木块浮在水面上,铁片沉下去了。教师问学生:“为什么铁片会沉在水里,木块却浮在水面上呢?”学生答:“因为铁重。”教师接着设置悬念,“为什么用铁板等材料制成的巨轮能浮在水面上呢?”这样学生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兴趣,教师在这种探索情绪和心理状态中,开始诱导学生研…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是鼓舞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巨大潜在力量.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控能力比较差,教师必须善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从"要我学数学"转变成"我要学数学".一、巧设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悬念可以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一个点上,并吸引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好的、能激起  相似文献   

9.
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会使学生渴望不断探索,产生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一、设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  相似文献   

10.
陈巧丽 《学子》2013,(6):18
启发学生思考的关键在于创设一种问题情境。教师要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把问题作为主线贯穿于课堂教学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一、创设悬念式情境,使学生"奇"中"问"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将学生未知的数学规律、法则、关系、事实等应用,展示数学知识非凡的魅力,创设新奇的悬念式情境,以激发学生产生揭秘的问题意识。在教学"数  相似文献   

11.
好奇心是人的一种天性,悬念作为一种引发人们好奇心的方式,能够快速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对教师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好处,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悬念导入法能够帮助教师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在数学课上运用悬念导入法进入课堂教学有利于在上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以引起学生好奇心的独特视角帮助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丰富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基于此,本文从悬念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掘学生的探究精神三个方面来阐述悬念导入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正> 悬念是指在文艺作品中,作者为引起读者的注意,使读者对故事的结果及人物命运产生牵挂,急于了解结果而创设的一种心理倾向。在生物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的放矢地创设各种悬念,以引起学生  相似文献   

13.
所谓悬念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对正经历的事物或认知对象作集中注意力探索和思考的心理状态,实践表明,悬念心理与学习活动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制造悬念,并巧妙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就会收到如同说书人的“且听下回分解”所产生的特殊效果。本文就如何设置悬念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我们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现象产生的疑惑心理称为悬念。悬念能引发学生的期待心理、好奇心理,使教学内容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悬念可在教学的任何环节中设置。 悬念创设在演示实验中。用演示实验揭示某一物理现象跟学生原有的知识发生冲突,  相似文献   

15.
设置悬念是章回小说和编剧本惯用的手法,情节到了紧急关头,往往来个"急煞车",引而不发,使读者和听众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学生如在学习中产生这种心理,能激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感知学习对象,增强记忆力,丰富想象力,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因此,巧妙地设置悬念是数学教学中教学魁力的一种表现。一、设疑,激发思维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学生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激疑。激疑要先设疑。通常利用新旧…  相似文献   

16.
尚新芝 《小学生》2011,(5):22-23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平铺直叙的讲解,往往使学生兴味索然。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里产生疑问,引发其好奇心,使之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7.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合理地创设问题情景,适当地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景中不断进行探索活动,学生在自我参与中产生心理体验,  相似文献   

18.
有位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中“增强民族自尊心,同损害国家尊严的行为作斗争”这一内容时,先给学生讲了一个故事:“1997年夏天,40名中学生飞越太平洋,来到澳大利亚参加悉尼第八届国际音乐节。当他们准备在悉尼市政厅演唱时,带队老师严肃地对学生说……”讲到这里,这位教师停顿了下来,且表情严肃。教师在这片刻的沉默中造成一种“空白”,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悬念。接着,这位教师继续讲道:“带队老师告诉大家刚才在大会的演出台上发生了一件有损我国尊严的意外事件。他说:‘同学们,我们要……”讲到这里,教师又停顿下来,这又使学生产生一种悬念:…  相似文献   

19.
“共振”,是一个物理概念,是指外力作用频率与物体振动频率相等时,振幅达到最大值的现象。同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授课好比给学生一个“外力”,只有当教师传授知识的这种“外力”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思维活动达到“共振”时,才能获得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下面就音乐教学中如何使师生间产生这种“和谐共振”做一分析和探讨。一、巧设悬念,使知识与学生的思维产生“和谐共振”大多数学生开始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但他们的好奇心很强,凡事爱问个为什么。如果课堂上教师巧设悬念,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地思考,产生浓厚兴趣,…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尤如一剂“催化剂”和“调味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主动参与的需求,产生主动探究的行为.悬念设置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笔者的实践策略是: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置悬念,促进理解,拓宽思维;课堂出现“冷场”时设置悬念,调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置悬念,课尽意未尽,思不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