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本知识回顾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而形成的波.按介质中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间的关系,可分为横波和纵波两种:质点振动方向与波传播方向垂直的叫横波;在一条直线上的则叫纵波.固体中既能传播横波又能传播纵波;液体和气体中只能传播纵波.  相似文献   

2.
王海岳 《物理教师》2002,23(6):13-13
“声源”在空气中振动时 ,一会儿压缩空气 ,使其变得“稠密” ;一会儿空气膨胀 ,变得“稀疏” ,形成一系列疏、密变化的波 ,将振动能量传送出去 .这种媒介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的波 ,称为“纵波” .不过要注意 ,声波虽然一般是纵波 ,但在固体中传播时 ,也可以同时有纵波及横波 ,横波速度约为纵波速度的5 0 % - 6 0 % .在空气中的声波是纵波 ,原因是气体或液体 (合称流体 )不能承受切力 ,因此声波在流体中传播时不可能为横波 ;但固体不仅可承受压 (张 )应力 ,也可以承受切应力 ,因此在固体中可以同时有纵波及横波 .地震波其实就…  相似文献   

3.
纵波是和横波不同的一种机械波,在波动中,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平行。同横波一样,介质中质点只是在平衡位置附近作周期性的振动,不会随着波的传播而前进。纵波的形成不需要介质具有切向弹性力。只需要体变弹性力即可,因此,纵波可以在固体中、液体中及气体中传播。纵波在传播时,沿传播方向介质的密度不断发生变化,对弹簧来说,纵波的传播使疏密度不断变化。该演示可以真实地观察纵波的形成与传播过程。  相似文献   

4.
例1什么是波、什么是纵波、什么是横波、产生机械波的条件 介质中各点都是竖直方向作上、下振动,而波是沿水平方向传播的.这种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互相垂直的波,叫做横波.还有一种波,例如空气中传播的声波,其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相同,叫做纵波.横波和纵波是两种最简单的波.  相似文献   

5.
在选用的函授教材顾建中编《力学教程》第187页中,提出了纵波速V=k/ρ~(1/2)和横波的波速V=N/ρ~(1/2)。在此,特予以补充证明。一、波的传播形式与媒质弹性的关系我们知道,在弹性介质力学系统中,波传播的两种基本形式是横波和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垂直的波称为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平行的波称为纵波。横波的产生原因,是由于质点上下运动时,在附近媒质中引起切变,因而产生切胁强,使原  相似文献   

6.
一、大陆科学钻的地学意义地球内部的结构 ,人类无法直接观察。到目前为止 ,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 ,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当地震发生时 ,地下岩石受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 ,并以弹性波—地震波 (纵波、横波 )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纵波 (P波 )传播速度较快 ,可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而横波 (S波 )传播速度较慢 ,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 ,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的这些特点 ,人们通过它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和衰减规律的记录、研究 ,来了解地球内部情况。若将收集到的地震波记录输入电脑加以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7.
图 1所示是高中《物理》第一册 (试验修订本·必修 )“机械波”一章中的一幅插图 .教材图 1叙述到“往水面投一个石子 ,水面受到石子的打击开始上下振动 ;水面的振动向四周传播开来 ,形成水波 .”以此引入了机械波的概念 .看到这幅图 ,笔者不由想起了一句俗语——“一石激起千层浪”,图 1描述的不正是这种情况吗 ?一、提出问题从图 1可以看出 ,一石投于水面后 ,在水面上激起了“多层浪”,也即形成了多个完整的水波 .显然 ,投于水面的石子应很快沉入水底 ,石子并没有在水面上做上下振动 ,但为什么会有多个完整的波呢 ?是不是这幅插图错了 ?一…  相似文献   

8.
1 地震波的特点 地震波是由震源发出的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弹性机械波.地震发生时,震源区的介质发生急速的破裂和运动,这种扰动构成一个波源.由于地球介质的连续性,这种波动就向地球内部及表层各处传播开去,形成了连续介质中的弹性波.地震波按传播方式分为三种类型:纵波、横波和面波.纵波是推进波,在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面波又称L波,是由纵波与横波在地表相遇后激发产生的混合波.其波长大、振幅强,只能沿地表传播,是造成建筑物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知识补丁     
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通过气体传播的,而且是以波的形式扩散,就像我们在水面上扔了一块石子,水波渐渐扩散那样。这个实验说明的就是:我们说话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横波与纵波的形成及它们各自机械能的计算,得出虽然横波和纵波在弹性介质中传播时,介质的形变不同,但这两种波动的最基本的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具有相同的能量.并且波动是能量传递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知识梳理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很多生活中的事例可以证明这一点.例如,敲响的锣面,你用手去摸一摸,会有"发麻"的感觉;尺子发出"嗡嗡"的声音时,能明显地看出尺子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固体、气体、液体都可以传播声音.气体、液体、固体都是传播声音的媒介,我们称之为介质.声音产生后,可以以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为介质传播到接收处.  相似文献   

12.
“横波投影演示仪”的制作●李伯声本仪器专供高中物理第一册第五章《机械振动和机械波》演示用,为了使学生清楚地看出波是振动的传播,媒质本身并不随波迁移,使学生对波的形式有明确的认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按照质点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来区别横波与纵波,进而掌握...  相似文献   

13.
蔡金艳 《教学随笔》2007,(12):14-15
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什么是机械波,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特点。 2.知道横波和纵波,波峰和波谷,密部和疏部。 3.知道机械波,理解机械波传播振动形式,能量、信息。  相似文献   

14.
胡明霞 《物理教师》2005,26(12):62-62
教材中说:对机械波来说,波速是由介质决定的.教材中又说:地震波是机械波!地震波中既有横波又有纵波.当地震波中的横波和纵波在同一种介质(地球)中传播时,为什么速度不一样呢?事实上纵波的速度大于横波的速度.  相似文献   

15.
在高中课本中讲机械波时,多次提到水波,而且讲波的干涉时又以水面波的干涉做演示实验,因此不少学生误认为水波也是横波,甚至有的老师也把水波做为横波给学生举例。 其实水波并非简谐横波。因为在中学物理力学中提到的横波是简谐振动在媒质中传播所形成的波。由于波源做简谐振动,故质点振动时所受的力是与位移  相似文献   

16.
简易横波、纵波发生器一般现有的机械波示教器只是波动过程的模拟,虽然能清楚地说明波的传播规律(各质点依次作同样的振动),但没有显示出各质点间的弹性联系。因而不能回答横波和纵波的发生条件,没有揭示出波动现象的物理本质。建议自制下面的这个仪器。做一个尺寸为600mm×450mm 的木框架,用橡皮筋(以截而积为1mm~2的弹性较合适)吊17块等  相似文献   

17.
张永生 《物理教师》2002,23(9):47-48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在江河湖海中行驶的船只尾部拖有“V”字形波浪 ,而且一直以稳定的形态伴随着船只向前移动 ,这“V”字形波浪是怎么形成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要从水波谈起 .1 水波的形成当我们在平静的水面上投下一块小石子 ,水面上就会产生一个圆形水波 ,并一圈圈地向四周传播 .水波的传播现象比较直观 ,故在物理教科书中常用水波作为机械振动和机械波的例子 ,习题中也常出现 .实际上水波的振动与传播比较复杂 ,一般教材中不作深入讨论 .水波是水 (或其他液体 )的表面质点产生振动 ,并把振动向四周传播的物理现象 ,它与重力、水的表…  相似文献   

18.
二、知识要点精析 1.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停止。(2)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可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固体传播最快,液体次之,气体最慢。  相似文献   

19.
为使学生更为直观而有效地学习机械波知识 ,笔者经不断摸索、改进 ,自制了横波和纵波演示仪 .实践证明 ,该演示仪制作、操作简单 ,效果明显 .现将该演示仪介绍如下 :一、设计思想演示机械横波 ,可以用一曲面模具的移动来带动一些活动的杆 ,这些杆的依次振动就表现为波的移动 ,即根据机械传动原理 ,采用曲面的起伏来带动铁丝等细杆的上下运动 ,这样的上下运动就可以表示质点的振动 ,曲面的移动带动铁丝等所表示的波的运动就可以充分说明横波的定义与特性 ;纵波的移动是通过疏部与密部的交替来传递的 ,所以 ,可在横波演示仪的基础上加以改进 ,…  相似文献   

20.
陈俊华 《物理教师》2011,32(4):45-47
由于实际波的传播过程和波动过程中质点的振动快速且连续,画面无法定格而不易观察,学生不好理解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Flash课件的强大交互功能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下面这个课件可以很好地演示横波与纵波的波动过程及过程中质点的振动情况,可以改变振幅、频率和波速.可以连续播放、单步播放、也可以暂停.在实现人机交互的同时帮助理解波的形成和传播.在课件中我们使用一个个单独的小球表示质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