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宋代的大型韵书《广韵》是在唐代孙忄面《唐韵》的基础上编订的,两书在收字及文字释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目前对两书训释进行比较的研究很少,且很不系统。通过对两书中的"训异义同"用例进行系统比较和分析,为中古时期的词汇学史、词义学、训诂学和古籍整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自古以来,对《诗经》"不"的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试着讨论"不"在《诗经》中的不同词义,指出某些注解的错误,并建议《王力古汉语字典》增添"不"的两种词义。  相似文献   

3.
运用比较法对《诗经》中"伊"字进行词义分析和句法功能比较,意在说明"伊"字主要用作助词、连词和代词的语法功能及其流变。  相似文献   

4.
张鑫鹏  康健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39-40,47
《祖堂集》中"索"字出现凡23次,通过对其词义的全面考察,并结合其他同类文献,力求反映"索"在晚唐五代禅录中的语义面貌,同时对《汉语大词典》释义疏漏略作补益。  相似文献   

5.
"命",又称天命,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周易》一书中有许多与"命"有关的内容,是研究中国古典哲学的重要资料。人有生命,因此也有欲望。生存欲望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称为"情"。  相似文献   

6.
"九寡"一词见于《文选.枚乘〈七发〉》,《汉语大词典》收有该条,所引书证即为《七发》之文,编者采用了《文选》张铣注,张铣释其词义为"九度寡也"。参之李善注,则解作"九子之寡母"。从句法及词法角度对之进行分析,可得出结论,词义训释以李注为是。但张铣注明了该词形始见于《七发》文中时所生成的典义,此为李注所未及,故应采入以使释义完备。由张铣对词义之误释可见对典故词的构词形式进行溯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庄子》之"道"与《圣经.约翰福音》之"道"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两者的"道"所指向的都是一个单一的既超越又内在的终极实在。道教的"道",被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整个世界的化生、维系、调节,天下万物的生长、变化、发展,都完全依赖于它;基督教的道,就是神,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既是世界的创造者,又是世界的维系者,是自有永有的生命的本体。在"道"这一概念上,道教与基督教具有相似点,通过比较研究,可以促进对中西文化以及中西文明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李平 《沧州师专学报》2011,(2):40-41,122
《老子》与《圣经》是代表中西方文化的两部伟大杰作,然而,两部作品中处处展现出惊人的相似性,其中对"是非"价值论的共性论述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尝试分析《老子》与《圣经》在"是非"价值论方面是如何进行类似论述的,从而使人们能够以此为切入点,更深、更广地去探寻中西方文化的共性在这两部杰作上的完美体现。  相似文献   

9.
对于《说文解字》部首的研究,前代学者在分部缘由、字序排列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近些年有学者开创了从部首出发,系联同义字和相关义字,从整体意义出发来研究《说文解字》的新方法。通过对24个许慎在释义中使用"持"字的手部字加以分析,从本义出发、系联引申义,比较了被释词间的词义异同和引申方向及规律,同时显示了汉语复音化的早期形态,为复音词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10.
申茂堂 《文教资料》2011,(21):13-14
叶燮在《原诗》中论述诗歌创作时,明确地提出"以胸襟以为基"。但是对于"胸襟"的涵义,他并未给出清晰的说明。本文从叶燮《原诗》对"志"的解释入手,阐述了"志"与胸襟的关系,"志"与情的关系,实际论及胸襟培养的途径和内涵。继而阐述叶燮对于胸襟的具体运用,即以胸襟为基,建立诗歌创作论和诗歌发展论,并涉及诗歌批评论。  相似文献   

11.
梁萌萌 《文教资料》2012,(13):25-26
川端康成作为具有日本特色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作品受前朝和歌、《源氏物语》等"物哀美"特质的文学影响较大。作品《雪国》是其"物哀"美学影响下的代表作,基调优美哀婉,情节平和含蓄,却让人在掩卷后不断回味。本文分别从"物哀"的形成与理解、《雪国》中的物哀之美及其中的现代意识三个方面来分析,从日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物哀"之美这一明显特质入手,结合《雪国》,分析这种独特的美丽与哀愁,以及包含于其中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2.
石洁林 《学语文》2013,(1):75-75
洪昇的《长生殿》与莎士比亚的《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都描写了大人物的爱情。围绕两部作品的一条隐线便是一个"情"字。本篇中,我们也试图从这一"情"字,对《长生殿》与《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进行分析。 一、情之性质:纯情与迷恋 洪昇的《长生殿》中,李杨二人的爱情是理想的、单纯的。杨贵妃没有过问政事,也没有恃宠妄为。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赵岐作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所依据的文本,知其注释所据为"肸",并非为"盻",注不可从;全面考察"盻"的本义及词义发展的线索可以看出,"盻盻然"中的"盻"应指"恨视也","盻盻然"意为"恨视貌(怒目相对)"为确。  相似文献   

14.
相比于三言二拍,《型世言》的研究力度热度实在不能令人满意。其中原因除了研究史的时长不及外,主要是我们囿于"人性解放"窠臼,无法对《型世言》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做出应有的肯定,致令研究者的价值评判陷入尴尬境地,由此导致相关研究难以充分展开。其实,只要我们把《型世言》置回明末思想文化场域,就会发现"人性解放"在《型世言》研究中的不适应,同时也可以发现《型世言》忠义主题之于拟话本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公羊传》针对"春秋笔法"的一字褒贬,阐释了《春秋》的"微言大义"。据此,针对《公羊传》的词义研究以"春秋笔法"为研究切入点,分别从措辞、书例、语序等角度展开,探讨《春秋》大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以来学界对《诗经》"二南"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在新世纪新时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迫切需要。本文通过对"二南"研究状况的评述,旨为新世纪的《诗经》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易经》是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易经》又是一套符号系统,用卦象来代表具体事物或特定状态,然后借卦象的组合与变化,指涉未来的发展。《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本文仅选取《易经》六十四卦中的"乾""坤"二卦经文,以阮刻《十三经注疏》本《周易正义》为底本,重点选取《尔雅》词义与多个通行注本作简略比对校读,通过观察同义词语变化现象简要总结词语历史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8.
《道觋》是《牡丹亭》剧作中的第十七出,以往的评价过低,笔者认为,本出在人物形象塑造、作家文化取向、主题揭示等方面都有重新认识的意义和价值。石道姑是一位被"理"所迫害的悲剧女性,她之所以帮助杜丽娘、柳梦梅二人,是出于同情,而这份同情又是建立在对自身不幸遭际的深刻认识上的。汤显祖在本出中使用《千字文》中的语言有115处,既显示出他对童蒙文化的熟悉与喜爱,也借以反对伦理思想的虚伪与毒害。  相似文献   

19.
《风雅颂》与《人生》具有互文性关联,杨科其实就是进城后的高加林。这两部小说呈现出相同又相异的人物关系模式,其相同处在于都包含着一个"痴心女子负心汉",以及"负心汉"又被别的女子所负的情节模式,而且城乡矛盾都在男女的结合与分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风雅颂》对《人生》的"修改"和"误读"体现在男女主人公在"负"与"被负"的行为中所犯的错误程度上的区别,由此也显示了两部小说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同以及作者态度和作品审美风格的迥异。  相似文献   

20.
自敦煌遗书《杂钞》被发现后,引起学界极大兴趣,然关于《杂钞》的作者、性质众说纷纭。本文提出《杂钞》来自于民间,其性质是"冬学"教材。《杂钞》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其结尾的几段通俗文字,引起了唐代李义山等人的模拟,影响了后世《杂纂续》、《杂纂二续》、《杂纂三续》、《杂纂新续》、《广杂纂》、《纂得确》、《风俗粲》、《玉照堂梅品》等一系列作品,形成了俗文学中独具特色的"杂纂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