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近年来,海峡两岸蒋介石主题图书密集问世,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出版现象。一方面,这当然得益于台湾“国史馆”的“蒋中正总统文物”、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党政资料、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相继开放,引发了前所未有的“蒋介石研究热”。另一方面,也是受近年来有关蒋介石的研究从政治回归于学术的趋势之影响。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读了一部很奇特的书,书名叫《多棱镜下的蒋介石》,真是大开了眼界。这部书的《序言》向我们指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蒋介石是伟人抑或独夫,其历史功罪,向来评说民国史者褒贬不一。”那就是说,蒋介石这个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是历史上的功臣,还是罪人?至今尚未有定论。因此,作者认为这样对待蒋介石很不公平,说是“盖棺不能论定,入土亦难为安”,并说:“我们以往在论及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时,不少观点有失偏颇。”于是,他们更“努力将蒋介石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欲,还其历史的、真实的本来面目。”而且,他们还颇有自信地说:“有一点理直气壮,本书所引用的史料,‘无  相似文献   

3.
揭密张季鸾的秘使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公报》主编张季鸾,抗日战争中因言论爱国倍受尊重,其丰富的日本知识和全面的对日见解,成为蒋介石对日外交的布衣顾问,甚至曾于1940年8月底秘密担任蒋介石的对日“媾和”秘使,成为抗日战争过程中蒋介石惟一一次主动对日“媾和”的全权代表。虽然这次“媾和”行动失败,但此次活动对考察张季鸾与蒋介石的关系,以及更全面认识张季鸾的新闻思想会有极大帮助。  相似文献   

4.
杨洪芳 《湖北档案》2005,(10):34-34
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曾使蒋介石万般无奈.被迫抗日。其实.在此之前.蒋介石还经历了一次未曾披露、鲜为人知的“庐山兵谏”。  相似文献   

5.
建林 《档案天地》2004,(4):38-39
在中国近代史上,蒋家王朝的明争暗斗主要指蒋介石与宋子之间的恩怨纠葛。宋子和蒋介石是郎舅之亲。在蒋介石统治中国的20几年中,宋子出任过财政部长、外交部长、行政院长等职,是蒋家王朝的重臣,被称为蒋介石的“输血机器”:但由于蒋、宋二人出身、经历和性格爱好上的差异,在“剿共”、“抗日”、“亲美”等问题上的差异,两人经常是政见相左,态度不同。  相似文献   

6.
斯夫 《湖北档案》2011,(9):44-47
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唯恐遭到报复和暗算,经常疑神疑鬼.善于洞察蒋介石心态的陈立夫,决定为蒋介石找一个替身,以防不测。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急欲出兵朝鲜参战真相 台湾“国史馆”收藏有民国时期各类档案70余万件,包括南京国民政府各院、部的重要档案,还有胡汉民、阎锡山、何应钦、王世杰等人的日记、文稿、函电.其中就有揭密蒋介石急欲出兵朝鲜参战真相的档案. 1949年12月,蒋介石悄然登上美制“江静”号军舰,向中国东南方向大海中的岛屿——台湾逃亡而去.惊魂未定的蒋介石在被海水包围着的台湾岛上反复强调“台湾一定能守得住”这句话.  相似文献   

8.
祖远 《湖北档案》2010,(1):76-77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政策,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两广军阀乘机倒蒋。12月,蒋介石被迫下野,由林森代理国民政府主席。不到3个月,蒋介石东山再起,两人矛盾日趋尖锐。1939年6月,林森借口“难耐山城酷热”,离开重庆,遁迹峨眉山洪椿坪。  相似文献   

9.
张港 《出版视野》2010,(3):38-39
现在许多影视作品,不管什么时间,都称蒋介石为“蒋总统”,这可不对,因为蒋介石离开大陆前就当过几个月总统。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解决“两广事变”的方针和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两广“六·一”事变(以下简称“两广事变”),是1936年6月1日发生的两广当局以逼请国民党中央领导抗日为名的反蒋事变。蒋介石解决两广事变的方针和策略,可从1936年上半年国内形势、事变的发生和经过以及事变解决后蒋介石的“剿共”军事布置加以剖析。 (一)1936年上半年的国内形势 “九·一八”以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蒋介石无睹于民族危机的深重,悍然厉行了一条“匪未肃清绝对不言抗日”的总方针。以“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为理论,对日妥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一生极其重视过生日,而且每年的生日花样翻新,劳民伤财。1956年10月31日,是蒋介石70岁生日。他别出心裁,搞了一个“婉拒祝寿贡献建议”的花招,并令“总统府”秘书长张群以“总统府”的名义下发到各机关团体。  相似文献   

12.
1931年7月23日九一八事变前夕,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号召“攘外必先安内”.“故不先灭赤匪,恢复民族之元气,则不能御侮;不先削平粤逆,完成国家之统一。乃不能攘外”。大敌当前,蒋介石思想上犯了重大错误.坚持“攘外必先安内”,坚持“剿共”,  相似文献   

13.
王春华 《湖南档案》2009,(11):25-27
1936年12月12日,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被张学良护送回南京。谁料张学良就此一去不返,被蒋介石软禁。1937年初,张学良将军由南京被秘密转移到蒋介石的家乡——浙江奉化溪口镇附近的雪窦山禁锢。  相似文献   

14.
曾经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于一身的蒋介石,给世人的印象是不苟言笑。其实不然,请看下面几段轶事: “五个军?第五军?”某日,一战区有电文驰来,蒋介石看后,大惑不解。原来电文是这样写的:已派五军增援。蒋介石认为电文语意不明,便大笔一挥,写道:“五个军?第五军?”然后退回。一字之差,文意相异,战  相似文献   

15.
刘畅 《出版参考》2014,(1):51-51
1949年岁末,蒋介石以“亡国待罪之身”黯然落脚台湾。此后26年,蒋介石长居孤岛,那里留下了他最后的印记,其中包括为数众多的行馆。  相似文献   

16.
何京 《档案天地》2006,(3):26-27
借助越南战争实现反攻大陆图谋的试探,最早是由蒋介石先后亲自向美国驻台“大使”莱特和美国国务卿腊斯克发出的。对于肯尼迪在1962年拒绝支持“反攻大陆”,蒋介石耿耿于怀。1964年1月29日,法国宣布与中国建交后不久,蒋介石召见美周驻台“大使”莱特,抱怨“如果我们三年以前就采取措施反攻大陆的话,法国承认中共的事情就不会发生”,自约翰逊接任后,台湾方面便不断向美国施加压力,要求新政府对台湾的未来,特别是对“反攻大陆”的目标表示支持。  相似文献   

17.
访问李济深     
1947年下半年,是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第二年。经过一年的较量,人民解放军开始从积极防御逐步转向全面的战略进攻;进攻解放区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国统区的民族民主运动一浪高过一浪,“蒋介石政府已处在全民的包围中”。但是,有些人对蒋介石及其政府还有幻想,对英美帝国主义的“援助”、对第三种势力也还存有一定的幻想,因而一些糊涂观念  相似文献   

18.
人们常以“一字千钧”比喻为文时关键字词的分量,回顾我们河南新闻出版历史,一字千钧不乏其例,有时一个字甚至维系着祸福生杀。 1936年蒋介石五十寿辰之日,河南省黄埔军校通讯处的机关报《河南晚报》报道开封为蒋介石庆寿的消息时把“总裁肖像”误成“总裁遗像”。当晚报纸全部被扣,邮电检查所以“反委员长”罪责令报纸停刊。《河南晚报》社长先给豫皖绥署主任  相似文献   

19.
最近,俄罗斯对外情报局解密的一份档案,揭开了一个可能使蒋介石死后也不知道的秘密,他的德籍军事顾问瓦尔特·斯滕内斯竟然是一名苏联间谍,一直在卖命地为苏联提供情报。蒋介石的这位军事和政治顾问,当时深得蒋介石的信任,一直领导着国民党的情报部门,可他背着蒋介石,用代号“朋友”,同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克格勃前身)取得联系,利用在中国担任军事顾问的身份,为苏联大量地搜集有关“日德”的重要军事秘密,名符其实地成为苏联的高级间谍。  相似文献   

20.
1944年底.抗日战争即将结束。蒋介石担心李宗仁为首的桂系力量壮大.煞费苦心地将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位置调升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驻汉中行营主任”,名义上是让他指挥第“一”、“五”、“十”3个战区,实则是虚设机构,削其兵权。李宗仁深知蒋介石的用心,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李宗仁只好牙齿掉了往肚里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