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标点符号看起来是“小问题”,但在学生作文中却是“老大难”。部分学生在作文中不会恰当使用标点符号,要么是通篇只有逗号.最后加一个句号,要么是各种符号乱用一气。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标点疑难杂症,教师该怎样引导呢?  相似文献   

2.
总观作文教学,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在作文时要么无米下锅,无从着手,要么出现千篇一律、无病呻吟的状况。学生作文出现的问题,除了学生在日常没有留心观察,去感悟、去体验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作文指导中统得过死,管得过严,导得过窄。由此来看,我们的作文教学应引起反思,尽快走出误区,倡导学生自由表达.让学生倾吐心声,表达真情实感,真正达到“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的习作境界。  相似文献   

3.
农村学生普遍怕作文,作文内容枯燥,要么是写假人假事的“胡编式”作文,要么是东摘西抄的“拼凑式”作文,甚至是全文照抄的“移植式”作文。究其原因,是农村学生生活单调,知识面狭窄。学生手中“无米”,只能“喝白开水”或“偷窃”。其实不然,生活是学生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关键在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认识生活,挖掘素材,开发资源,为学生的作文开辟一条通道。  相似文献   

4.
汪启奋 《甘肃教育》2009,(20):14-14
农村中学生由于阅读面狭窄、作文训练不足等因素,刚上初中时。学生写作的心态往往游离于生活之外.创造思维多半处于枯竭或被抑制的状态。作文时要么牵强附会、杜撰编造,要么移花接木、张冠李戴,写出来的文章错别字较多,句子累赘、拖沓,语义含糊,方言土语现象较严重。教师应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相似文献   

5.
胡刚 《江西教育》2003,(14):26-26
近年来,农村很多小学生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要么凭空虚构、瞎胡编,写出的作文空洞无物,没有真情实感;要么仿写别人的优秀作文,出现“千题一试、千人一面”的现象;实在没办法,干脆就抄袭优秀作文书上的作品。学生把作文视为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即使是作文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宁愿多做些基础知识题,不愿写作文。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一、知识面太窄,语言积累贫乏农村大部分学校的图书室、阅览室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学生又很少到书店里去买书,许多学生除了读教科书外,很少阅读到课外读物,写作有时闹出笑话。有一位学生在写《我喜爱的小学…  相似文献   

6.
吴祚稳 《湖北教育》2002,(17):29-30
人们将近两年各地的中考乃至全国高考作文通称做“话题作文”,即命题者从设计的“材料”中引发出一个既有开放性又有约束力的“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自定文体、自选角度作文。然而,临场作文时,常有一些学生面对“话题”,要么觉得无话可说,要么说的不着边儿。为什  相似文献   

7.
张红瑛 《四川教育》2009,(12):45-46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要求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广大语文教师所关注的焦点话题。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一听到写作文就头疼,作文课上,要么腹中空空无从下笔,要么依样画葫芦.写出来的文章一个模式,空洞无物。究其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好多小学生不会写作文,一提写作文他们就头痛,要么胡编乱造。要么无话可说。针对这一现象。我在教作文中运用“点拨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审视当下作文教学指导过程中教师的行为状态.大致有这样两种状态值得我们关注:一种是“不作为”.出示作文题、概述作文要求后即让学生动笔.教师作壁上观,清闲自在;另一种则是“过度作为”,教学环节繁琐,教学内容复杂,要么传授大量的写作知识信息,要么钟情于应试作文独门密笈的演练.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述,学生全盘记录所谓的要领,但实效性不大。  相似文献   

10.
一、命题创新作文命题非常重要。如果作文题目过于抽象,范围宽泛,将导致学生望“题”兴叹,尽管搜肠刮肚,抓耳挠腮,写出来的文章也难有新意,要么人云亦云,走进“雷同区”;要么破绽百出,走进“滥诌区”。无论是教师命题,还是学生自己拟定的作文题目,都要做到范围小、要求明,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揭示生活情境,能有效刺激思维,如题目《我最喜欢的一位老师》,外延大,范围广,难以启动思维,不妨换为《班主任的新招》、《善解人意的老师》等,激起学生心中的情感,使学生进入作文的“最佳开发区”,实现放胆作文。二、材料创新作文的材料不一定是惊天…  相似文献   

11.
祁尚森 《阅读与鉴赏》2007,(8):66-67,74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仍害怕作文,讨厌作文,提到作文就头痛。这一部分学生作文时冥思苦想,满脸痛苦。痛苦后的产物要么是干巴巴的豆腐块.短小而不精悍;要么是洋洋千言,却是废品一堆。  相似文献   

12.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非常强调日常积累:N个作文片段+N个名人事例+N句名人名言=一篇成功的作文。这已然成了学生写好作文的“座右铭”或“口头禅”。然而,当学生真正面对作文题目的时候,却感到束手无策,无话可说,无计可施。有些学生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文章,要么“言之无物”,要么“面目可憎”,  相似文献   

13.
武书锋 《成才之路》2011,(33):61-61
许多学生都有“作文难”这样的感觉,要么无话可写,要么无从下笔,要么不知道写些什么。于是出现了许多编选作文、“假话”作文。缺少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所以,广泛地积累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作文批改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一种“现代新八股”现象.大多数习作都中规中矩,找不出特别薄弱之处。然而,几十本批阅下来,如同一张脸孔.引不起阅读者的兴奋。“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是习作者的现状。过多依赖教材范文.过多仿照充斥市场的作文宝典.学生习作失去生活本真.缺少独特的体验、个性的语言及洋溢在字里行间里灵动的思想。而写出个性,有创意是作文的关键所在。“个性化作文”提倡展示个体生命的原生态.抒发个体心灵体验,做到实事实写、实话实说、实情实抒。教师在作文指导时应让学生认识写作是记录生活、表达情感、提高思想的过程,体会写作本身是一项让人愉快的经历,是一种享受。  相似文献   

15.
班花(八)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由表达,真诚写作”的作文教学理念,认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而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作文要么“借米为炊”,把作文选上的文章拿出来改头换面变成自己的作文;要么“画饼充饥”,自己没东西写,坐在那里胡编乱造,从而形成了不属于自己的假而空的文章。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经常是有作文课,却无作文教学,还有的教师改作文,要么一改到底,马虎了事,要么让学生批改,缺少有效的升格指导。作文教学不但要在指导上下足功夫,还要在选择性的精批细改上动点脑筋,真正做到“精批”、“细改”,让一篇普通的作文有效升格为优秀作文。  相似文献   

17.
蔡平 《学语文》2004,(3):34-34
好的作文是一种独创的精神产品,反映作者独有的个性,并打上了作者思想感情的烙印。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写出真情实感。叶圣陶早就指出:“作文要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的话。”而中学生目前的作文状况却远非如此:要么是一副老气横秋的“照本宣科”,要么是一番虚情假意的“浅吟轻唱”,要么是一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学生的作文可以说大多是“瞎子作文”。要么是瞎想,充斥文章的是虚假的违背生活真实与逻辑的情节;要么是瞎写,故事陈旧,媚俗老套。“学生不会在作文中说自己的话,更严重的是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成了一个空心人。”  相似文献   

19.
提起作文,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头疼,每到作文时,大多数学生都苦于无话可说,无事可写,为了应付“差事”,他们不是照搬作文选,就是东拼西凑乱堆砌,结果是要么千人一面,要么文不对题。为了解决学生写作文这一难题,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摸索出一些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20.
李发平 《现代语文》2006,(9):117-118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总存在两大弊端:一是作文教学不得法,阅读与写作脱节;二是作文训练不到位,作文成效不明显。不少学生在作文时,存在着要么无话可说,要么语汇贫乏,要么技巧不够等情况。这种状况,使作文的教与学处在尴尬的境地。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呢?我认为:应该从博抄到仿写,从而提升到求新。我个人认为这是一条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任何技能都必须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正确,二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摹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这句话可谓真知灼见。下面就谈谈这条提高作文水平的途径的具体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