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果真有一个人完全像我,看她就像拥有另一个自己,会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这是儿童文学作品《世界上的另一个我》中的一句话。拥有另一个自己,是多少像我这样的独生子的梦想啊!读完这本书,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世界上会不会也有另外一个我?如果有,他又在哪里呢?另一个我,似曾相识,在记忆的深处慢慢向我走来。两岁上幼儿园的时候,我是个笨  相似文献   

2.
某天,在公共汽车上,我偶然听到两个家长的对话。一个说:“现在的孩子啊,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个个娇生惯养,一点都不懂得疼大人。”另外一个说:“就是,而且责任心也很差,长大了可怎么办呢?”是啊,看来,这还是个不小的问题呢。各位小读者们,拿面镜子对照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些毛病呢?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那么,今天我们就要向大家介绍一位在这方面做得很棒的同学——李达,他是北京市朝阳外国语学校初一学生,现任英语部部长。  相似文献   

3.
3月27日晴和往常一样,到了布置回家作业的时候。今天让学生写什么话题呢?我边寻思边走进教室。当我往三角橱里看时,发现盛饭的饭勺少了两个。我就问学生:"这饭勺怎么只有一个了,另外两个呢?"我又查问了今天洗勺子的两个学生,他们确定已经把勺子拿上来了。当时,我就在想:"这就怪了,怎么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农村小学,学生一见写作文就头痛。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学生腹内空空,没有材料。次之是有了材料,不会按文章的中心(主题)去选择组织。要改变这种状况,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两点做法:  相似文献   

5.
名词     
老师:名词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的名称。现在谁能给我说出一个名词呢? 第一个男孩:一头奶牛。老师:很好。(谁能说出)另外一个名词? 第二个男孩:另外一头奶牛。  相似文献   

6.
▲ :听您讲课 ,或听您平时谈话 ,我们感觉到您的知识结构是中外兼备的。那么 ,在建国初期 ,在您刚刚开始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之时 ,您为什么会选择当时基础比较薄弱的世界史呢 ?那时 ,您要是研究中国史不是更容易出成果吗 ?尤其是世界现当代史 ,就当时的条件来说 ,从事这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有很多难处 ,您又为什么选择了这一学科呢 ?您觉得您从事世界史教学和研究的主要优势是什么 ?■ :当时我是怎么样走上世界史教学研究之路呢 ?主要有两个因素 :一个是工作的分配 ,一个是自己的兴趣。我是 1 949年分配到育英中学 (现在是 2 5中 )作政治教员 ,…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到一所农村初中听“推门课”,我从课程表中随机选了一节数学课(用华东师大版教材)。上课铃响了,但任课老师没有进教室,我和学生不由产生了疑问:“什么原因迟到呢?”“今天要上什么内容呢?”过了大约两分钟,教师匆忙走进教室。“对不起,我从家里来学校的途中,摩托车没油了,就到路边的电脑加油站加油。在加油过程中,我发现显示器上一些数量很有趣(边讲边画显示器草图),如‘3.18元/升’一动不动,而两个小窗格的数字却不停地跳动着,这两个数表示什么呢?”(生答:一个是油量,一个是金额。)“为什么这两个量要一起跳动呢?”(生答:因为进油时,…  相似文献   

8.
玛夏有两个孩子,她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我4岁的儿子麦克问我:孩子是怎样才有的,我硬着头皮告诉他人们常说的话:“小孩是在他们母亲肚子里长成的。”麦克又问:“那他们怎么到那儿的呢?”这真叫我难堪,该如何解释呢?我只好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得很深,父亲将一粒微小的种子种在母亲的腹中,这粒种子长大后便成了一个婴儿”。麦克懂了,我曾为自己的回答庆幸呢!几星期后,我看见麦克和他两岁的妹妹在后院,麦克拿一颗草籽在妹妹肚脐上戳,我高声叫道:“你们在干吗?”麦克迷惑不解地望着我说:“我要妹妹有个孩子,这是我找到的最小种子。”我…  相似文献   

9.
石磨混合机     
学过成双配对法后,我想:我能用成双配对法发明什么呢?我看见别人推磨,我想:如果把磨的一个孔变成两个孔,能有什么用呢?一个孔变成两个孔可以让谷物更容易落到磨里,还有没有其它的用途呢?一天,我看见一辆汽车从身旁开过,车上的沙子不断地往下掉。随后,一辆煤车开来,煤灰和沙子混在了一起,我突然想到:两车的轨迹相同,沙与灰就均匀地混在了一起。我想:如果将磨的一个孔变成两个孔,两个孔的半径相同,运动轨迹也相同,这不就能把两种物质混在一起了吗?模型究竟怎样做好呢?石磨的一个孔变成两个孔,但上盘转动怎样解决加料问题呢?于是我做了下盘转动…  相似文献   

10.
猫鼠的交易     
有一幅漫画,上面画了一只老鼠和两只猫。小猫在问老猫“:你为啥不抓老鼠?老鼠就在手边呀!”是呀,这只大肥猫是怎么了?怎么眼睁睁地让老鼠背着“战利品”逃走呢?哦!原来它已经吃得饱饱的了。看!他身旁一条吃剩的鱼骨架上还有一个“贿”字!啊哈!原来是老鼠向猫行了贿呀!鱼可比鼠好吃多了,这就是上面问题的答案了。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象呢?我脑海中出现了另外一幅画:一只大老鼠提着一条大鱼,送给猫,还有一封信,信上写着:亲爱的大猫:你好。向你献上这条大鱼,希望你明白我生活的艰苦。请你发发慈悲,看在这条鱼的份上,别吃我,并让我带走一些粮食,…  相似文献   

11.
玛夏有两个孩子,她讲了一段发人深省的故事:我4岁的儿子麦克问我“:孩子怎样才有的?”我硬着头皮告诉他“:小孩是在他们母亲的肚子里长成的。”麦克又问“:那他们怎么到那儿的呢?”这真叫我难堪,该如何解释呢?我只好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得很深,父亲将一粒微小的种子种在母亲的腹中,这粒种子长大后便成了一个婴儿”。麦克懂了,我曾为自己的回答庆幸呢!几星期后,我看见麦克和他2岁的妹妹在后院,麦克拿一颗草籽在妹妹肚脐上戳,我高声叫道“:你们在干吗?”麦克迷惑不解地望着我说“:我要妹妹有个孩子,这些是我找到的最小的种子。”我无可奈…  相似文献   

12.
张莉 《辅导员》2015,(6):27-28
我曾听过一个浪漫有趣的故事:在广阔无垠的海边,一个小男孩儿看到很多无奈漂泊在岸边的小鱼,他拾起小鱼,并抛回大海,岸边的人迷惑不解:这么多小鱼,谁在乎它呢?这样做有必要吗?可是,男孩的解释像是他听见了每一条小鱼的心声,他说:“小鱼在乎,这一条小鱼在乎,这一条也在乎,还有这一条,这一条……”每当想起这个故事,我眼前都仿佛浮现出上述的情景,而同样的问题也反复出现:小鱼在乎什么呢?男孩儿又在乎什么呢?此时,我不禁想  相似文献   

13.
老男孩     
"生活像一把无情的刻刀,改变了我们的模样。未曾绽放就要枯萎吗?我有过梦想。"当初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被朴实无华却又充满真挚的旋律震撼了,因为这是两个老男孩怀揣着梦想向他们的青春呐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或是改变天下的宏伟蓝图,或是隐居仙境的美好夙愿,不管能否实现,这都是一份生活下去的动力。在《老男孩》中,他们一个对音乐如痴如醉,一个被杰克逊迷得神魂颠倒,而最终,他们之中的一个人成为平凡的婚庆主持人,另外一个人开了一家简陋的理发店。你或许会摇头叹气或发问:"难道当初的梦想他们都弃之不顾了吗?"  相似文献   

14.
一、现象某次外出听课 ,执教者是一位年岁稍长的同志 ,课上得沉稳老练。但由于一时疏忽 ,一连在黑板上写错字 ,而这几个错字却“明目张胆”地一直挂到课后 ,竟没有一个同学指责它的不对之处。回来之后 ,我有意在班上做了个同样的实验 :事先邀请了几位同事到场听课 ,在进行板书时 ,故意夹了两个错字。谁知 ,此现象再次上演 ,我又陆续在另外几个班级做了同样的实验 ,结果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上述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群学生面临几个明显的错字而无动于衷呢 ?事后 ,我做了个调查 :由于基础差而确实不知的占 5% ,出于对老师的过分信任和崇拜…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过了一个暑假,原本一年级的孩子升二年级了,孩子们再次相聚时,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非常开心,两个调皮的男孩子互相抱了起来:“哇,你好重哟。”“是啊,妈妈说我暑假每天吃了睡,睡了吃,一下子胖了6斤。”这时另外几个孩子听到了也纷纷说:“我好象也胖了2斤。”“妈妈说我胖了3千克。”“6斤有多重啊?和3千克一样吗?”不知谁问了一句,我一下子想到,这个问题不正是这个学期大家要学习的“千克的认识”吗?“6斤到底有多重”对孩子数、量等概念的形成有帮助,的确是一个必要而有趣的话题,我何不把这一堂课的内容提前来上呢,于是便有了这堂让…  相似文献   

16.
无理的抱怨     
两人在吃饭,只有一盆菜:两条鱼,一大一小。一位先生先把大的那条鱼夹了,另外一个勃然大怒。“多没规矩!”这人叫道。“什么事儿呀?”他的朋友觉得奇怪地问。“你吃掉那条大鱼了。”“假如你是我又怎么样?”“我当然夹那条小的。”“那好哇,你抱怨什么呢?那条小鱼还在那儿呢!”无理的抱怨  相似文献   

17.
一、向“邻居”提问题师:忽然想起一个问题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师:这一结论可以说众所周知了,但同学们想过吗,为什么要研究三角形内角和180°,它到底有什么用呢?生:可以知道三角形其中的两个角,求另外的一个角。  相似文献   

18.
<正>当我接到这个开课任务的时候,我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是一节什么课型呢?经常有同事问我,你上什么课呀?我说:Unit3 Language in use.同事就会说,原来是复习课啊。所以一开始我也有了这个疑惑,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什么?另外一个疑问就是,我们这次三个人的任务是整体模块教学,三人在讨论的时候觉得我这堂课里都应该有前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第二个疑问就是如何确定我的教学内容?参考了教参,本模块的任务要求学生到中国旅游的最佳  相似文献   

19.
有一类语言片断,十分有趣,带两个或三个问号,却不是语段,而是复句。例如: (1)你们是要命呢?还是要大洋? (老舍《茶馆》) (2)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这类带两个或三个问号的“是……不是”格式的选择问,是复句,而不是语段。一、意义我们知道,复句是一个句子,以当然只能表达一个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语段是一组句子,当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独立存在的完整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又是周一,上课前我例行检查学生作业上交情况,缺四个学生的,其中一个生病请假,另外的是谁呢?一会儿,有两个学生向我说明了情况,但还缺一个。我环视了一下,没人上来说明,只好开始读作业本上的名字。当我读完的时候,小明才慢腾腾地站起来,笑嘻嘻地说:"老师,我刚才忘记我没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