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伟懿 《中国广播》2009,(12):71-72
本文结合江苏、浙江部分城市交通广播媒体的实际做法,从强化交通广播服务意识、创办特色节目打响品牌、增加联办节目多搞活动、搞活广告经营方式、组织“车友团”扩大影响力等方面入手,对城市交通广播如何应对金融危机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广播媒体历来极具互动性和号召力,而公益内容因为能够引发受众共鸣和提升公信力,一直被很多广播媒体作为重要载体.那么,在全媒体时代,广播节目又该如何应对,打好公益牌呢?笔者结合自己所供职的广播节目,分享实战经验,与大家交流学习.《快乐出发》是音乐频率群河北音乐广播的早高峰节目,主打全媒体互动"资讯+网络+音乐"的节目样态,通过运营团队的精耕细作和迭代创新,节目在尼尔森全省车载收听数据中市场份额和收听率双双位居全省所有广播节目第一名,在蜻蜓FM、企鹅FM等现象级网络平台在线收听人数稳居前列,在广大听众和网友中拥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此为例,广播媒体打好公益牌,可以借鉴做"有担当的广播""有情怀的广播""有活力的广播"几条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广播最重要的是其公信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它是广播的生存之本。而全媒体时代,单一媒体的影响力在下降,拓展广播的传播渠道已经成为了广播媒体人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广播需要通过各类活动来延展自身的外延。立足节目,培育品牌活动,办看得见的广播,已经成为当今电台的必然需求。同时,广播传媒的特点决定了广播比其他任何媒体都更加依赖活动营销。  相似文献   

4.
广播如何以多种形式贴近听众、参与社会生活,这是广播界同行长期以来都在探索和实践的一个课题。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慈善事业和公益活动蔚然成风,广播中的公益节目也以其特有的形象和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听众,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影响力,并逐渐成为电台或企业社会形象的一种良好体现。本文试就珠江经济自诞生十年来在社会公益节目方面的实践作一些思考和总结。一、公益节目的缘起与发展公益——顾名思义指公众及公共的利益。公益节目——以弘扬社会美德为目的,以公交、卫…  相似文献   

5.
曹勇  朱平凡  龚毅 《中国广播》2010,(10):53-56
广播媒介活动呈现创新、多样的趋势。与品牌推广、节目生产、广告营销相结合,富有新创意、新思维、新观念的活动屡见不鲜。本文以江苏广播十大频率近期所主办活动的策划案为例,探讨八大类别广播活动的筹划形式与其经济、社会价值,并对活动策划的基本流程进行理论化的提炼与总结,指出:产业化运营是未来广播媒介活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当今媒体,包括报纸、网络、广播、电视等借助大型活动打造媒体品牌,不断提升媒体的社会影响力,已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本文认为:“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原则是活动策划赋予当代传媒的新内涵,贴近性、品牌化使大型社会活动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规模化和差异化又让活动达到打造品牌媒体的理想;依托节目进行有效社会活动,用活动带动节目,用节目影响活动,进而影响受众市场,提高广播影响力和再造力;加强媒体品牌建设,重视媒体品牌的构建和经营,是进行社会活动的一张王牌;依托品牌节目和品牌活动,提高广播的号召力和公信度。品牌之路,是未来广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翻新节目和举办活动是各家广播媒体应对激烈竞争,提高影响力所善取的两大举措。随着竞争的加剧,做活动受到了媒体的特别重视,并且做活动也有了一些时尚的称呼:“媒介推广”、“媒介营销”、“办立体广播”、“办看得见的广播”等等。这些时尚的称呼不仅仅是对活动叫法的改变,而且也反映了广播媒体做活动目的的变化——已经由单一的扩大影响向塑造品牌、推销品牌、培育市场等更广更深层次的方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少儿广播频率发展受经营能力弱、节目影响力低等因素困扰,出现发展滞缓现状,面对当前青少年听众流失严重、网络等新兴媒体分流听众群的事实,少儿广播必须正视现实,拓宽办节目思路,打造品牌,拉长产业链,同时加大与新媒体融合,在肩负公益宣传的同时逐渐增强其经营能力,摆脱困境。  相似文献   

9.
活动     
《视听界》2010,(5):5-5
江苏广电总台广传中心举办创意星主播大赛 为了挖掘并储备一批节目创意、声音表现力、节目包装和制作的优秀人才,并建立节目创新长效机制,9月8日,江苏广播全力打造的品牌活动——“2010美汁源十分V江苏广播创意星主播全国选拔赛”成功举办。  相似文献   

10.
当今传统媒体尤其是广播媒体的生存环境日趋恶劣,在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媒体影响力成为在传媒市场中竞争的关键因素。影响力大的一个媒体,不仅能提高媒体的舆论导向水平,发挥更好的社会效益,还能使媒体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赢得更多的受众从而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文章就广播如何在常态节目中紧扣民生定位和通过推广策划活动拉近与百姓距离两方面浅谈如何提高广播媒体的民生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蒋雅芬 《视听界》2005,(5):77-77
近年来,常州电台本着“对内增强凝聚力,对外扩大影响力”的办台宗旨,把电台节目创优争先作为城市电台提升宣传水平的系统工程来抓,节目创优取得了丰硕成果。2002年获江苏广播奖一等奖7个,2003年获江苏广播奖一等奖8个,2004年获江苏广播奖一等奖8个,并有4篇(档)作品参评中国新闻奖、中国广播电视奖评选。近年来获得全国广播电视主持人“金话筒”金奖、金奖提名、银奖、铜奖和“百优奖”的人数超过了27人次,获奖人次名列全国第一。这与我们始终把创优工作作为影响力工程、强基工程、创新工程和责任工程密不可分。一、创优争先是影响力工程媒体…  相似文献   

12.
龚超 《中国广播》2012,(6):61-63
主持人话语是广播表情达意的符号手段,主持人在广播媒体中发挥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广播主持人品牌影响力的构建有助于受众记忆、识别、区别其所在节目及播出平台并持续凝聚受众的注意力。打造全媒体主持人推广平台,加强广播主持人电子有声资料库建设,转化主持人节目产品样态,提升主持人有声语言表达功力,提高可视收音机技术手段和建立科学、常规的主持人评价体系等,都是广播主持人品牌影响力的构建途径。  相似文献   

13.
周长城 《视听界》2014,(6):93-95
电视问政节目是政府职能部门通过电视媒体就公共事务与民沟通、公众借此参政议政的传播活动。从2011年开始,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等多个省份相继推出电视问政节目,如南京电视台的《向人民汇报》、《民声》,武汉电视台的《电视问政》和洛阳广播电视台的《百姓问政》等。这类节目多由以前的政风、行风评议类节目发展而来,一般时长从四五分钟到1小时不等,内容集中于各类热门的民生公益问题,开创了政府执政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4.
广播情感节目曾经是听众参与度最高、电台"影响力"最大的节目类型之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已经历了一个螺旋式发展的过程。与眼下正大行其道的电视情感节目相比,广播情感节目好像已经有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举办的全国广播电视民生影响力调查活动日前揭晓。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经济广播《长安夜话》节目入选广播民生影响力栏目60强,是全国夜话类节目唯一入选品牌。  相似文献   

16.
付天喜 《传媒》2017,(10):57-58
在2016年记者节当天,河南电台教育广播又有了新的节目创意:从晚间11点半开始,FM106.6播放着一种绵绵的音乐,在轻柔的音乐声中,开始数羊。这一节目从“一只羊,两只羊,三只羊……”数起,也许听不到“二十只羊”的时候,听众就会酣然入睡了。这就是教育广播新开发的公益催眠节目。传统广播的节目都是吸引听众收听,而催眠节目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月1日,新疆人民广播电台综合广播《金土地》节目诞生。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媒体中唯一面向农业、农村、农民,每天不问断播出的对农节目。节目运行7年来,始终关注“三农”,服务“三农”,围绕“三农”开展一系列广播活动,不仅吸引了听众,扩大了广播影响力,还成为新疆听众最喜欢的广播节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陶音 《声屏世界》2010,(11):54-54
走近听众,举办面对面沟通的主题性活动广播媒体创办开放性节目,通常是在户外,由播音员、主持人与听众进行互动,增进感情,听取听众意见和建议。这类节目使听众感到亲切,并能扩大广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周万安 《视听界》2009,(4):96-97
5月中上旬,江苏电台启动了大型公益活动《江苏问候》,这是为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而特别策划的。该活动紧扣“声音”元素,以新闻采访、节目热线征集、广场采集等手段,汇集了众多对四川人民的问候声音。12日,江苏台在南京市新街口正洪街广场隆重推出《江苏问候·祝福四川》大型公益行动现场直播活动。江苏电台十大频率联合四川台、绵竹台及中国江苏网对活动同步播出。  相似文献   

20.
本文较系统地回顾和小结了上海东方电台改革与成长的历程与经验:当广播热刚开始升温,就对广播新模式进行梳理与反思;在追求深刻与厚重问题上,明确并较好地驾驭广播快而广的独特优势;面对广播新模式的膨胀,及时压缩热线节目,使节目从无序逐步走向有序化;提出“直播节目录播化,录播节目直播化”口号,使直播节目具备录播节目的精细、完整、从容等特点,使录播节目具备直播节目亲切、自然、生动等特色;在东广节目的三个支柱─—信息性、服务性、参与性中,更强调发挥服务性这一广播独备的功能;不断开展有社会影响力的活动,以振奋刺激广播;着力物色、培养和包装节目主持人;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节目质量评估系统,加强对直播节目的考核与监控;同步进行体制与机制改革,以保持广播发展的后劲与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