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以45#钢支座为典型制件对钢质液态模锻制备工艺过程进行分析与优化。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制件组织性能的影响,对制件不同位置的组织性能进行探讨,优化和改善液态模锻钢制制件性能,为钢制制件的液态模锻制备提供理论依据。创新点:1.利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分析了钢质液态模锻工艺过程,为试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2.对制件不同位置的组织性能分析,探讨了塑性变形在液态模锻工艺过程中的影响。方法:1.采用Pro CAST模拟软件对45#钢液态模锻的凝固过程、温度场及应力场的变化进行模拟(图6~8),并对液态模锻工艺过程进行理论优化;2.采用单一变量法,讨论浇注温度和保压时间对成型件的微观结构、机械性能和耐磨性的影响(图9~12);3.研究成型制件不同位置的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和断裂行为(图14,16和17),并讨论液态模锻工艺过程中塑性变形对制件组织性能的影响;4.探讨分析45#钢支座的动态成形工艺(图18),并研究45#钢的液态模锻整体工艺过程。结论:1.熔融金属的最佳浇注温度和保压时间分别在1540~1560°C和35~40s。2.在浇注温度为1540°C和保压时间为35s时,液态锻造制备的45#钢支座具有最佳的组织性能;此时支座盘边缘的抗拉强度、伸长率、维氏硬度和摩擦系数分别为783.4 MPa、17.1%、242.7和0.36。3.45#钢支座不同位置的组织性能差异不大,但由于塑性变形的原因,中间位置的性能表现优于边缘位置。4.45#钢支座的液态锻造工艺过程相对较复杂,包含不同的金属液对流和塑性变形;这些特殊的过程导致45#钢支座的组织性能相对优异。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稀土元素对中碳钢冲击韧性的影响,利用真空感应炉熔炼稀土合金化的S50C钢进行冲击韧性测试。应用JB-30B冲击试验机测定钢试样的冲击功,并通过SEM和EDS检测手段分析稀土元素对S50C钢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含稀土元素的钢试样相比,含有微量稀土元素(0.003 5%)的钢试样冲击功增加了0.45倍;晶粒明显细化,珠光体数量减少,软相的铁素体组织增多,且连成柔性的网状,同时钢中夹杂物由多面形改变为尺寸更小的球面形。  相似文献   

3.
戴晟  方淳  詹白勺  范剑 《台州学院学报》2009,31(3):57-60,65
依据真实应力应变与工程应力应变的关系,建立了基于真实应力应变的硬度预测模型。进入塑性变形阶段后,将真实应力看作是材料在相应变形程度下的屈服点,并由此获得塑性变形的真实应变∈与相对真实屈服应变∈sp的关系,用于塑性变形阶段的硬度值计算。以45钢塑性变形为例,计算不同应变下的布氏硬度。结果表明,此模型预测的硬度值与试验结果较为吻合,可以较好地预测45钢在塑性变形过程中的各个硬度值。  相似文献   

4.
以单计划周期内总生产成本最小为目标,考虑回收件质量差异对生产成本的影响,建立了面向再制造生产计划的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采用3种不同的再制造和废弃策略,比较总生产成本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当回收量小于需求量时,无需考虑分级,但需使用新零部件以满足再制造需求;当回收量大于需求量时,优先采用高质量回收件和优先废弃低质量的...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炼焦煤在干燥过程中对煤质的影响,考察了配合煤在107~300℃干燥过程中煤温与水分的变化情况,发现在加热过程中煤温首先快速上升,然后进入一个平台期,最后接着升温,而水分则是呈指数下降趋势。对干燥完的试样做粘结指数,发现与原样相比煤质并未改变,表明在加热过程中通过控制水分可达到保证炼焦煤煤质不变。同时,做了配合煤的煤质变化临界温度,结果显示当煤温到达140℃以上时,粘结指数开始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等离子熔覆高铬铁基涂层磨粒磨损性能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等离子熔覆技术,在Q235钢表面获得等离子熔覆高铬铁基复合涂层,利用OM、SEM、XRD、EDS分析了涂层的组织结构和相组成,用磨粒磨损试验机对其进行磨粒磨损试验.结果表明:整个涂层内部组织细小、致密、均匀、无气孔、无裂纹;涂层比淬火45#钢耐磨性提高了2.56倍.等离子熔覆涂层磨粒磨损机制主要存在2种类型:塑性变形-切削和断裂-剥落,磨损过程为2种机制的综合作用,涂层组织对磨粒磨损机制有重要影响.涂层具有较高耐磨性的原因主要是固溶体的基体上分布有块状合金碳化物,具有较好的耐磨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改善超高强度钢的塑韧性,实验分析了奥氏体化温度分别为840℃、880℃、920℃与等温温度分别为275℃、325℃、375℃对中碳超高强度钢组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加热温度的升高,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趋向粗大,钢的强度上升,而塑韧性下降;随着等温温度的升高,钢的抗拉强度呈平缓下降趋势,而钢的塑韧性在275~32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在325~375℃等温温度范围内呈下降趋势.在试验等温处理温度范围内,奥氏体化温度880℃×30min保温+等温温度325℃×2min保温油冷,可获得强韧性配合良好的贝氏体/马氏体复相组织,钢的残余奥氏体的含碳量≥76.%,钢的抗拉强度Rm≥2065M Pa ,断面收缩率ψ≥255.%.  相似文献   

8.
在应变速率为10-3~10-1S-1、温度为150℃~400℃的条件下,在万能试验机上对AZ91D镁合金板材进行了在线加热拉伸试验,获得了各成形条件下0°、45°、90°三个方向的应力应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当拉伸温度增加或拉伸速率降低时,板料的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降低,而其塑性变形能力提高;板材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45°方向塑性变形能力最高,90°方向时最低。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混杂纤维粉煤灰水泥土冻融损伤特性,对素水泥土与混杂纤维粉煤灰水泥土试样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得到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水泥土试样外观劣化、质量变化率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素水泥土和混杂纤维粉煤灰水泥土的外观劣化逐渐加重,且前者劣化程度高于后者;质量变化率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无...  相似文献   

10.
钢中残余奥氏体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钢淬火后总存在一定量的残余奥氏体.残余奥氏体对钢性能的影响是一个受多因素影响的复杂问题.目前很少把残余奥氏体作为一个组成相,从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形态、稳定性、分布方式等诸方面来考察残余奥氏体在钢中的作用的这方面的报道,从而影响认识的深化.本文仅就残余奥氏体的数量、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这两个因素对钢性能的影响作些探讨.一、残余奥氏体的数量对钢性能的影响及残余奥氏体数量的控制文献(1)用30CrMnSiNi_2A 钢作试样.最终热处理为900℃ × 40min加热保温后,进行230 ℃×60min的等温淬火十280℃×2h回火,用热水与干冰进行十50℃×15min(?)-60℃× 15min的循环冷处理,分别进行了三次与九次.残余奥氏体的量分别为5.8%和4.5%,然后进行多冲疲劳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薄层状的残余奥氏体存在于马氏体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