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述弢 《北京档案》2003,(7):37-39
1970年10月,美国利特尔·布劳恩公司即将出版<赫鲁晓夫回忆录>的消息见诸报端.一时舆论大哗. 人们往往会问:这里所提到的<赫鲁晓夫回忆录>,究竟是否出自赫鲁晓夫本人的手笔呢?其实,赫鲁晓夫的回忆录,从写作到出版,可谓一波三折,历尽艰辛.  相似文献   

2.
1956年,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当赫鲁晓夫向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发难时,所有与会代表几乎无一例外地感到十分震惊。他们中谁也没有料到,他在揭批斯大林的路上会走得那么远。当时就有不少人暗暗猜测,赫鲁晓夫之所以这样做,可能不是在遵从"列宁遗嘱",或者坚持某项特殊原则,而很可能是实施个人报复,一定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个人恩怨。  相似文献   

3.
王学亮 《档案天地》2010,(12):33-37
赫鲁晓夫在俄罗斯历史甚至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一位比较值得玩味的政治家。赫鲁晓夫在斯大林生前.吹捧斯大林是自己的“生身父亲”.一直受到斯大林的信任.培养为接班人.可在斯大林去世之后.赫鲁晓夫却大反斯大林.  相似文献   

4.
名刊要览     
美国《时代》6月25日我们是美国人2010年,4名非法移民学生长途跋涉到华盛顿,敦促国会通过旨在帮助已取得一定教育成绩的非法移民获得美国永久居民身份的法案。受其勇气感召,曾获得普利策奖的前《华盛顿邮报》记者巴尔加斯对外宣布自己也是非法移民。此后,他走访了众多非法移民。他发现,全美仍有1200万非法移民生活在阴暗中。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作为中苏两国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在各自国内的政治生活中都举足轻重。他们出身相同。年龄相仿。但两人的政治理念和个人性格却迥然不同。因此,他们的交往给中苏两国两党的关系打下了深刻的个人烙印。赫鲁晓夫当政期间.毛泽东曾四度与他进行会晤。这四次会晤成为中苏关系从蜜月到分歧、从分歧到争吵、从争吵到决裂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在居民中普及阅读的人数是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美国全国图图书馆咨询委员会的一分报告估计,美国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居民得到图书馆的服务,其余三分之二为非用户。虽然,我国没有这方面的统计数字,然而,有一点可以肯定,老人、病人、伤残人很少得到图书馆的服务。这些人是一个极大的潜在读者群,图书馆应该到他们中间去开展工作,把各种书刊资料送到他们的手上。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做了一些工作,可供我们参  相似文献   

7.
美国东部时间6月29日,美国纽约南区联邦法院用150年的监禁给麦道夫案画上了—个句号,而法官用“极其邪恶”的判决陈词将麦道夫永久地钉在了美国金融犯罪的耻辱柱上。  相似文献   

8.
在赫鲁晓夫任职期间,苏联政府的机关报——《消息报》还是有一大批读者的。当时任该报总编辑的是赫鲁晓夫的女婿阿列克谢·阿德兹别依。在赫鲁晓夫下台后,《消息报》总编辑也很快易人。新的总编辑接任后,只是一个劲地把党的有关文件、决议整版整版地登载在报纸上,以至使《消息报》几乎成了《真理报》的副张。于是,该报的发行量急剧下降,从1971年的900万份下降到1982年的590万份。因为对广大读者来  相似文献   

9.
美国亚裔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在概念上被视为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民俗群体,因此他们的民俗也是美国公共生活和美国民俗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现在我们需要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这些独特的民俗。本文旨在通过考察不同美国华裔群体的民俗实践提供一些视角和概念,对民俗认同予以强调,以期它们能在一般的意义上对分析和阐释散居民民俗与身份认同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0.
王淼 《档案天地》2013,(6):35-40
早在公元1368年,我国明朝的"万户"就冒着生命危险成功试验了世界上第一枚火箭。但星移斗转,600多年过去,世界上第一枚原子弹却被欧、美抢先发明,他们踏着当年万户试验火箭的脚印,向现代火箭、导弹发起了进攻。德国于20世纪30年代开始研制出了V-2导弹,然后是前苏联、美国在德国的V-2导弹基础上,开始了现代火箭、导弹、卫星和飞船的研制工作,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掌握了现代导弹核技术的美、苏两国.并没有将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都用于国家的经济建设.也不是用于本国的安全和自卫.而主要是用于对别国的武力威胁。如50年代初.美国就曾经企图在朝鲜战场上使用核武器:六七十年代.中苏关系一度恶化,赫鲁晓夫等也曾企图对中国使用导弹核武器。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遗产     
毛泽东无疑是超重量级的政治人物,他做过的事和想做的事,很多是一般政治领袖做不到,甚至是想也不能想的。 我想,在中国历史上,能相提并论的大概只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毛泽东在脍炙人口、言己之志的《沁园春·雪》中也只提到这几个人,而且还表露了不以为然之意。 从后人评价角度看,历史上的大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不论好坏,容易盖棺定论,如美国建国之父华盛顿,如法西斯魔首希特勒。另一类要复杂得多,对他们的认识和评价会随时代深入或变化,比如苏联领导人斯大林、赫鲁晓夫等。我认  相似文献   

12.
喜欢研究动植物的人,常采集些标本来观察;不过,那都是些死标本。对于爱好和研究新闻学的人来说,我看美国“纽约时报”首席外交记者赖斯顿先生,却可以作为一个活标本。 10月间,他和赫鲁晓夫的谈话,其资产阶级立场坚定的程度,已使人远远看不到资产阶级记者惯于装扮的那张公正客观的面孔。这位老牌资产阶级报纸的记者,利用他和他的采访对象谈话的机会,公然替艾森豪威尔作了宣传。当赫鲁晓夫说到汉德遜到中东旅行是带着杜勒斯的指示,去执行所谓“杜勒靳—艾森豪威尔主义”的使命的时候,赖斯顿装作惊奇的样子对赫鲁晓夫  相似文献   

13.
克林顿绯闻,是当今世界上一件大新闻。我国传媒根据自己的新闻价值观,作了有节制的客观报道。而近来在书肆上,笔者看到了至少四五种有关此案的书籍,内容大同小异,主要是翻译或者编译连美国新闻界也认为带有色情性质的斯塔尔调查报告的全文,其来源有的声明是采自互联网络。美国官方决定斯塔尔报告上网,有许多父母表示不安,这是他们国家的事情。我国居民愿意到网  相似文献   

14.
1964年9月的一个晚上,一个神秘的电话打到了赫鲁晓夫家。赫鲁晓夫之子谢尔盖从中得知一批苏联高级官员企图赶赫下台,当即告之其父,但赫鲁晓夫的轻敌与轻信,米高扬的滑头,导致赫氏未采取任何行动。……  相似文献   

15.
罢免赫鲁晓夫的准备活动早在1964年10 月他下台前一年多就已开始了。勃列日 涅夫当的是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 席,他极力拉拢波德戈尔内,后者是1963年7目被赫鲁晓夫从乌克兰调到莫斯科代替生病的科兹洛夫任中央委员会书记的。勃列日涅夫和波德戈尔内是罢免赫鲁晓夫这场宫廷政变的主谋。  相似文献   

16.
波士顿交响乐团与美苏关系 1956年,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率先成功赴苏联演出。第一场音乐会被安排在列宁格勒,乐团特意演奏了苏联国歌,在演奏美国国歌时,苏联观众纷纷起立鼓掌。就在这一年,美苏关系开始出现解冻迹象,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召开,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大会报告中提出,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可以和平共处、在现代国际条件下战争并非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7.
如果要问世界上有谁是"中立国",大部分人会回答瑞士.可实际上,世界上受到国际承认的"永久中立国"有7个,分别是瑞士、奥地利、瑞典、芬兰、爱尔兰、哥斯达黎加和土库曼斯坦.那么,为什么只有这7个国家能成为"永久中立国",他们的永久中立地位又是怎么来的? 在当今国际社会中,能做到"中立"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道,除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档案》2023,(8):70-71
<正>美国:永久展出《解放黑奴宣言》2023年6月17日,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科琳·肖根(Colleen Shogan)宣布,该馆将《解放黑奴宣言》原件永久陈列在位于华盛顿特区的美国国家档案馆大楼的圆形大厅中。《解放黑奴宣言》将与《独立宣言》《美国宪法》和《权利法案》等美国建国时期的档案一起公开展览。这些档案共同展现了美国的历史,记录了美国在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1998年7月6日,在夏威夷檀香山的一个大型展览馆展出了夏威夷土居民于1897年致美国参议院的申诉书,反对拟议中的美国对夏威夷群岛的吞并。申诉书长达556页,包括有21169名当地居民的亲笔签名。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地居民的一半。这份历史件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法律件中心借来的。展览会开幕不到半年,就有成千上万的当地居民络绎不绝地来馆参观,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寻找着他们各自祖先的签名。  相似文献   

20.
他们说互联网会开创一个自由的、政治积极和永久和平的新时代,他们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