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蒲松龄《促织》(高中《语》第四册,人教社1998年6月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成名)循陵而走,见蹲石鳞鳞,俨然类画。”(引中的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对此句中的“蹲石鳞鳞”一语,课本是这样注释的:“蹲踞着的一块块石头像鱼鳞排列。”  相似文献   

2.
杨千(女华)片酬:300万解读:继郑秀文之后,目前最有身价的香港女演员当属以“小郑秀文”出名的“大笑姑婆”杨千(女华),两年前她接拍《悭钱一族》时片酬仅为60万港币,而在她坚持不懈地继续搞笑路线,去年暑假档时第一次凭借《新扎师妹2》票房胜过郑秀文的《恋上你的床》,两部《新扎师妹》的成功使得杨千(女华)行情看涨,今年年初拍摄《安娜与武林》时,她的身价已升至150万港币。最近她又以  相似文献   

3.
有一部电影叫《三笑》,看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很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游记散文《石钟山记》(见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中也有三“笑”,品之,令人得益不浅。当苏轼来到石钟山,访问寺僧,“寺僧使小童持斧”,择石“扣之”时,文章写道:  相似文献   

4.
一、何仙姑何许人也何仙姑为“八仙飘海”传说中的“八仙”之一,也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故称仙姑.何仙姑何许人也?历来说法不一.有说她是唐广州靖城女子,住云母溪.年十四、五岁时,食云母粉而成仙,行动如飞,日往山中采果奉母;或说她本为宋永州道姑,士大夫趋询休咎,名甚著(以上两说均见《辞海》).还有的说她为唐零陵何氏女.幼遇异人,与桃食之,遂不饥,自是能逆知祸福.乡人神之,为沟楼以居.景龙中仙去,世谓之何仙姑(见《中国人名大辞典》).另有人却认为,何仙姑,世居福建武平岩,歙县志谓仙姑歙人.(见魏泰《东轩笔录》)  相似文献   

5.
简帛文字考释札记(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阜阳汉简《万物》”有如下二条: 石番之令弱(溺)不遗也。(W003) 石番,彘膏已囗囗。(W021)阜阳汉简整理组注释(4)说:石番,《神农本草经》有“石帆”,主治石淋。 捷按:“石帆”主治石淋,与W003简的“石番”用以“令溺不遗”功用主治并不密合,且古音“帆”在侵部, “番”在元部,虽同为双唇音,但韵部相隔,因此简文“石番”未必就是《神农本草经》的“石帆”。今谓”石番”应读为“石礬”,疑即“礬石”(亦作“樊石”)异称。“礬石”,马王堆汉墓帛书《养生  相似文献   

6.
罗敷何许人?     
古乐府《陌上桑》叙述一个年方二八的秦罗敷在陌上采桑,为使君看中,要强娶她,被她严词拒绝的故事,诗中的罗敷,历史上实有其人。据崔豹《古今注》载:“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王仁妻,……罗敷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 另一首汉代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也曾涉及一个“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的罗敷,她与《陌上桑》中的罗敷同名同姓,但并非一人。 《汉书·武五子传》中载“执金吾严延年字长孙,女罗紨。”周寿昌  相似文献   

7.
“无中生有式创造性阅读”批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陈爱娟老师在《如何引导初中生开展创造性阅读》(见《中学语文教学》2004.4)中对自己的课例“孔乙己告状”(见《中学语文教学》2003.12)作了理论阐释和辩护,她认为:“‘创造’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无中生有’,包括一些较‘离谱’的活动,二是‘有上生新’,即在原基础上做修改补充,变成一样充满个性色彩的新东西。”她把自己的课归于“无中生有”一类,从而批驳了蒋红森老师对她的课例的“离谱”的批评。  相似文献   

8.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一个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女传教士,写出了一本有关中国的小说。这本小说很快便风麋美国并被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国“不胫而走”。这就是赛珍珠和她的成名作《大地》(The Good Earth)。1938年赛珍珠因《大地》和她写的她父母的传记《放逐》(Exile)《战斗的天使》(Eighting Angel)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评语是:“由于她对中国农民生活史诗般的描述,这描述是真切而取材丰富的,以及她传记方面的杰作。”  相似文献   

9.
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试验修订本·必修)《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持其踵为之泣”句,新编教材注释为“握着她的脚后跟为她哭泣,持,握。踵,脚后跟。”女儿出嫁,“念悲其远”而为之泣能让人理解,可“握着她的脚后跟哭”就令人费解了。对这一难句曾有四川岳老师与内蒙古牛老师分别撰文《“持其踵”作何解》《“持其踵”正解》(见《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0.11)前者认为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合乎情理:“持,制止意。踵,足后跟,就是说母亲拉着女儿,女儿不能止步。这是古人的形象语言。”后者认为该句应注释为“赵太后拉着她…  相似文献   

10.
公元1221年,长春真人邱处机秉成吉思汗之诏到西域,在阿里马(故城在今新疆霍城县境)发现当地少数民族称汉人为“桃花石”。《长春真人西游记》曰:阿里马“农者亦决渠灌田,土人惟以瓶取水,戴而归。及见中原汲器,喜曰:‘桃花石诸事皆巧’。桃花石谓汉人也。”  相似文献   

11.
上海电视台《智力大冲浪》节日的女主持人一次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托福”测验时,竟将“女红”读为noh6ng。 “红”有两个读者。读h6ng时,是指一种颜色,也可指喜庆的事,“红”可象征革命、进步,又可指人得宠、成名等等;读g石ng时,“红”字通“工”,指的是纺织、缝纫等手工劳动。古代从事纺织、缝纫的妇女称作红(g石ng)女;而女子所做的纺织、缝纫、刺绣等工作和这些工作的成品,便称作女红。女主持人自然不该将“女红”读作n凸h6ng。应该读成nog6ng。 (摘自《咬文嚼字》)此“红”非那“红”@宋岚~~…  相似文献   

12.
张其誉同志在《试释《孔雀东南飞》中的“自”》(见《江苏教育》一九八四年十一期)一文中认为,“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中的“自”是第三人称代词“其”,“自名秦罗敷”就是“她的名字叫秦罗敷”。我认为,这是欠妥当的,这里的“自”应是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可译为“自己”,“自名”既自称其名,有自许、自比的意思。“自名秦罗敷”即自己称自己是秦罗敷。读过汉乐府诗的人都知道,“秦罗敷”是汉乐府民歌中常用的美女共名。东家贤女“自名秦罗敷”,意在以秦罗敷自比,说明自己漂亮俊美。如果将“自名秦罗敷”译  相似文献   

13.
孙传福老师在《课本标音应以(审音表)为准》一文中(见《语文知识》1998年第8期),认为现行语文教材对以下文言词语标音不当:1.何可胜(shēng)道(《游褒禅山记》)2.周景王之无射(yì)(《石钟山记》)3.从百余骑(jì)(《鸿门宴》)其依据是:1985年12月修订和颁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已对上述标音字的普通话读音作了审定。审后,“胜”统读shèng,“射”统  相似文献   

14.
关于“不加思索”这一成语,好多人认为它用错了,是“不假思索”之误,如朱旗先生的《“不假思索”与“不加考虑”》(见《语文知识》1991年第8期)、《“不假思索”能作“不加思索”吗?》(见《语文月刊》1996年第5期)、朱兆功先生的《是“不假思索”,不是“不加思索”》(见《语文知识》1996年第12期)。  相似文献   

15.
李实     
李实,字如石,别号镜庵,四川遂宁人。关于他的生平,见《遂宁县志》张鹏翮所写的传。根据他在清顺治二年(1645)辞官后所写的《岁暮感怀》诗中有“齿到知非方学《易》”,得知他时年五十,古人以虚岁记年,上推四十九年,则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传》说他“享年七开有八”,则卒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  相似文献   

16.
“立、即”意思是立即 ,副词。例如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桃花源记》)。“间、俄、俄而、须臾、斯须、顷刻、少顷、少时、少间、俄顷”意思是一会儿 ,副词。例如 ,“扁鹊见蔡恒公 ,立有间”(《扁鹊见蔡恒公》)、“俄见小虫跃起”(《促织》)、“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须臾成五采”(《登泰山记》)、“斯须就毙”(《促织》)、“狼亦黠矣 ,而顷刻两毙”(《狼》)、“少顷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少时 ,一狼径去”(《狼》)、“少间 ,帘内掷出一纸片”(《促织》)、“俄顷风定云墨色”…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有一句“钉头磷磷”,编者在课本222页注释为:“[磷磷]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这里形容突出的钉头。”该注的依据,大概是来自刘桢《赠从弟三首》:“泛泛东流水,磷磷水中石。”《辞海》注:磷磷,水中见石貌。音为阳平(línlín)。课本注者以为是石头突立水面之貌。其实,“水中见石”是言水澄澈,石可见,不是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刘诗亦有所本,《文选》此句李善引《毛诗》曰:“杨之水,白头磷磷。”毛苌传曰:“清澈也。”由此可见,把“磷磷”释为“水中石头突立的样子”似不妥。“磷磷”…  相似文献   

18.
假如说,《西厢》三幻的红娘似春蚕三蜕,那么,崔莺莺之三幻则如黄金百炼,越显真纯。三部著作中,三个崔莺莺同名文学形象有共同点:例如“她浑身浸透了宰相贵族大家之女的极其沉重的内心矛盾心理”(宋振庭《顾曲微言》,见83年4月26日《人  相似文献   

19.
古乐府《江南曲》“莲叶何田田”中的“田田”一词,解释各异,众说纷纭。余冠英先生释为“莲叶盛密的样子”。(见《乐府诗选》)许逸民等先生解为“叶浮出水面,挺秀鲜碧的样子”。(见《乐府名篇赏析》)高峰、孙桂清先生注为“指莲叶茂美、饱满劲秀、挺立于水面”。(见《中国古代诗歌精品》)《辞海·语词分册》及《辞海》(89年版缩印本)皆训为“荷叶相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两句诗“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成为流传极广的千古佳句。许多人认为,诗中的琵琶女之所以迟迟不肯出来相见,之所以用琵琶遮住自己的半边脸,是因为她比较害羞,怕见生人,特别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动作,更表现出她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