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33.把3个男生和7个女生从左往右排成一列,使得这10名学生从左往右逐个依次离开队伍时,任何时候剩下的学生中,女生人数至少是男生人数的2倍.问有多少  相似文献   

2.
例1.某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7,从外地转进6名女生后,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21。全班原有学生多少人?【分析】“从外地转进6名女生后”,女生由占全班人数的73变为占全班人数的12。这时女生的人数在变,全班的人数也在变,而男生的人数却是不变的。男生不变,就要把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分率转化成占男生人数的分率;男生人数不变,就要用男生人数作单位“l”;男生人数不变,就要先求出男生的人数。从“某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37”来看,全班人数占7份,女生人数占3份,男生人数占(7-3)份,故原来女生人数占男生人数的7-33。从外地转进6名女生后,“女生人数…  相似文献   

3.
[题目]学校科技小组原有学生若干人,其中4/7是男生,后来又有7人参加,此时男、女生人数正好相等。原有男生多少人? [分析与解]男生占原有人数的4/7,则女生占原有人数的1-4/7=3/7,即男生占4份,女生占3份。后来又有7人参加,男、女生人数正好相等,显然后来的同学中男生少、女生多,有四种可  相似文献   

4.
[题目1]五(1)班原来有学生若干人,其中3/5是女生,这学期转来男生7人,则男女生人数相等,五(1)班原有多少人? [一般解法]把五(1)班原有人数看作单位“1”,原有男生人数是(1-3/5),转来男生7人后,而女生人数不变,则现有男生人数等于女生人数即为3/5。所以五(1)班原有人数是:  相似文献   

5.
假设法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通过假设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样我们就可以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巧妙解题. 例1 一排队伍全是男生,共40人,如果每次有3个男生走出队伍,同时有2名女生进人队伍.经过几次交换,队伍中男女生人数一样多?  相似文献   

6.
教会学生解分数应用题的一些策略和技巧,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答分数应用题的能力。现举例如下,仅供同行参考。一、换个角度例:光华小学六年级原有学生240名,其中男生占712,后来转进几名男生。这样,男生占总人数的35,问转进几名男生?这道题,从“男生人数”这个方面想,很难解答。如果换个角度,从“女生人数”思考,问题却能化难为易。从题目可以看出,男生人数在变化,而女生人数没有变。根据女生原来占总人数的1-712=152,后来转进几名男生,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35=25,可求出后来的总人数为240×512÷52=250(名),进而可求出转来的男生人…  相似文献   

7.
[题目]某年级男生人数是该年级学生总数的3/5,中途转来30名女生,这时男生人数是该年级学生总数的6/11。求这个年级原有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  相似文献   

8.
[题目]某年级男生人数是该年级学生总数的3/5,中途转来30名女生,这时男生人数是该年级学生总数的6/11。求这个年级原有男生和女生各多少人?  相似文献   

9.
例1.某班女生占全班人数的73,从外地转进6名女生后,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12。全班原有学生多少人?【分析】“从外地转进6名女生后”,女生由占全班人数的73变为占全班人数的12。这时女生的人数在变,全班的人数也在变,而男生的人数却是不变的。男生不变,就要把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  相似文献   

10.
应用题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解题的一般思路,而且要追求解法的优化。这样做,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怎样在应用题教学中追求解法的优化呢?一、换个角度,解法优化例1光华小学六年级原有学生240名,其中男生占712,后来转进几名男生。这样,男生占总人数的35,问转来几名男生?这道题,抓住“男生人数”这个方面想,很难解决。换个角度,从“女生人数”思考,问题便能化难为易。从题目里可以看出,男生人数在变化,而女生人数没有变。根据女生原来占总人数的1-712=512,后来转来几名男生,女生人数占总人数的1-…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在一、二年级时就学习了整数倍的概念,以后各年级又先后引进小数倍、分数倍(百分率)以及比和比例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系统化,我们在六年级“比例”一章讲授之后,安排了有关倍数概念的综合训练课。先出示例题:六年级有男生50名,女生80名。(1)求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学生答:50:80=5:8)(2)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  相似文献   

12.
正●学业:从小学到高中,语数外天下尽归女生之手!小学、初中:男生早早掉队在对广东省301名中小学教师的调查中发现,考试成绩排在前10名的学生中,女生显著多于男生,后10名的学生中,男生显著多于女生;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总成绩在班级中位于前25%的学生人数,女生也显著多于男生,后25%的学生人数,男生显著多于女生。高中:男生的优势科目在缩水2002年,在对重庆6000多名高中生的会考成绩进行统计发现:女生的学习成绩总分显著高于男生;女生除了在传统的文科(语文、英语、政  相似文献   

13.
问题:某校派出201名学生种201棵树。要求男生每人种2棵树,女生每2人种1棵树,学校应派出男生多少名?(重庆市小学数学竞赛试题)这是一道求部分数的应用题。解题的关键是把1名男生、2名女生编成1组(即1份数)来分析求解,或者选择列方程求解法。解题方法:分组法。按1名男生、2名女生编成1组。先算:1个组种树的棵数=1名男生种树棵数+2名女生种树棵数,总组数=要种的树的总量÷1个组种树的棵数。再算:男生人数=1个组中的男生人数×总组数。也可由此关系列方程求解。方法一:分组法。按1名男生、2名女生编成1组。总组数:201÷(2+1)=67(组)男生人数:1×…  相似文献   

14.
1.变换练习。主要有语言变换和图形变换两种。2.联想练习。如“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联想到“男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少几分之几?”等。通过这一联想,学生对“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个之几”的应用题有较深刻的认识。3.重点练习。教材中,大部分知识前后联系非常紧密,有很多新的知识可用旧知识来学习。练习设计时,教师抓住知识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作为重点让学生练习,可以突破难点,突出重点。4.对比练习。许多习题叙述、结构形式相似,学生由于概念不清而发生混淆。…  相似文献   

15.
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问题,是分数应用题的关键问题,它决定着解题方法。怎样认识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呢? 有的教师认为,在有分率句子中的“是”、“比”、“占”、“相当于”等词语后面的量,即是表示单位“1”的量;也有的教师认为,题目中哪个量都可以看作单位“1”的量。试看下例: 某班有学生42人,其中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3/4,男生比女生少几人? 按前者的观点分析问题,其思路是这样的:根据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3/4,把女生人数看作单位“1”,全班人数就相当于女生人数的(1+3/4),也就是女生人数的(1+3/4)是42人,女生人数为42÷(1+3/4)=24(人);根据男生人数占女生人数的  相似文献   

16.
某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题目中有多个数量,而且数量关系比较复杂,解答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掌握一些巧解方法,解题就容易了。一、巧转条件例1五年级原有学生240人,其中女生占715,后来转进几名女生,这时女生占总人数的1531,后转进几名女生?分析与解:这道题女生人数在变化,总人数也在变化,只有男生人数没有变,可以把原来“女生占715”转化为“男生占全年级人数的(1-715)”,把这时“女生占总人数的1531”转化为“这时男生占总人数的(1-1531)”。这样先求出后来全年级的人数,再求出后来又转进的女生人数。列式为240×(1-715)÷(1-1531)-240=8(…  相似文献   

17.
某些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 ,题目中有多个数量 ,而且数量关系比较复杂 ,解答起来比较困难。如果能掌握一些巧解方法 ,解题速度就加快了 ,现举例说明。一、巧转条件例 1 五年级原有学生 2 4 0人 ,其中女生占 71 5 ,后来转进几名女生 ,这时女生占总人数的1 531 ,后来转进几名女生 ?解题思路分析 :这道题女生人数在变化 ,总人数也在变化 ,只有男生人数没有变 ,可以把原来“女生占 71 5 ”转化为“男生占全年级人数的 ( 1 -71 5 )” ,把这时“女生占总人数的1 531 ”转化为这时“男生占总人数的 ( 1 -1 531 )”。这样先求出后来全年级的人数 ,再…  相似文献   

18.
较复杂的分数除法应用题历来是教学的重点,难就难在学生会将诸如"男生比女生多1/3"理解为"女生比男生少1/3"。对此,我曾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单项训练,让学生用关键句写关系式(男生比女生多1/3,数量关系式是:女生人数乘以(1+1/3)=男生人数),以求避免出现上述错误。然而错误还是难以避免,一旦给出完整的应用题,仍有相当部分学生会那样思考。造成错误的主要原因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表现在:(1)"差比"对"倍比"的干扰。例如,"男生比女生多5人,就是女生比男生少5  相似文献   

19.
一、一题多问 同一道习题,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提出问题,就能"练一题,带一串",从而有效沟通数学知识间的联系. 比如,进行分数应用题总复习时,我出示:六(3)班有男生28人,女生21人.根据学过的知识,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不难提出:男生人数是女生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少几分之几?男生与女生人数的比是几比几?等等.这样,既复习了分数、比等知识,让学生理解知识发生、发展的变化过程,又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小学五年制数学教材第四册,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加减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安排了几倍求和、几倍求差应用题,它是这册中应用题教学的难点。下面谈谈这一课的教学设想:一、基本训练(时间:5分钟左右)可从复习比多(少)求和应用题入手,利用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引入新课。如:1.二年级一班有女生24人,男生比女生多4人,全班有多少人?2.二年级一班有男生28人,女生比男生少4人,全班有多少人?解答后,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要求全班有多少人,必须知道男生和女生各有多少人,女生的人数已知,男生的人数未知,所以必须先求出男生的人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