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一个通讯员,谁不喜欢自己的长篇能在报刊电台头条采用,并在社会上激起强烈反响?这种心愿是情理之中的,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通讯员的理论素养、写作水平、报道范围毕竟有高低、大小之分,强求自己非写长篇不可,就有点苛刻,一般难以成功。不如写“豆腐块”文章来得干净、利索,得心应手。我就是写“豆腐块”文章的通讯员。几乎每年在中央、省、市级报刊电台发表“豆腐块”近百篇,就连多次获奖的作品也都是在200—500字之  相似文献   

2.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名地市级党报的记者、编辑,长期奔跑在基层一线,也就成了基层通讯员零距离接触的"老师",不仅要能自己写好稿件,又要帮助基层通讯员编好稿件。如何才能帮助通讯员把稿件从内容到形式上达到完美统一,使之引人入胜。这就要求地方党报记者、编辑要对稿件进行认真思考、精心写作、细心修改及润色,提高稿件的宣传效果和质量水平。文章出彩方能夺目一个称职的地市级党报记者、编辑,不仅应该有对自己写的每一篇稿件严格  相似文献   

4.
新闻写作是愚人的事业,要想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必须以毕生的精力、不懈的追求,去辛勤耕耘,潜心钻研,才能如愿。当然,仅靠勤奋是不够的,还需一定的悟性。倘若能客观地看待自己新闻采写能力的程度,正确地把握自己,自觉地超越自己,那无疑是一个优秀通讯员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 我认识一位搞了30多年新闻报道工作的老同志,他似乎只会写“来信”一种体裁,悠悠半生来写过一篇象样的作品。和他谈及此事,他告诉我这都是由于不思创新造成的。我们通讯员要学会写各种体裁的文章,才能搞好新闻报道,才能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求,也不至于把许多好素材浪费掉。在采访过程中,我们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事可以写消息,有些可以写通讯,如果我们不掌握多种表现手法,就难以适应报刊刊登的需要。同时,树立质量观念,是通讯员提高写作水平的关键所在。作为我们通讯员自己要有自我拼搏意识、顽强奋进意识,不要老觉得自己以前发表?多少作品,而产生自满情绪和  相似文献   

5.
当名优秀通讯员,不仅要有热心肠,还要善于扬长避短。常有些基层通讯员“诉苦”说“没什么好写的”。果真“没什么好写”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点,也有自己的短处和缺点,比如,在基层工作的通讯员虽然视野较窄,但却有直接联系群众、紧贴生活  相似文献   

6.
编者编辑此文时激动不已。有两个“没想到”:一个没想到是本文的作者在江苏省县(市)报经济新闻竞赛中竞有三篇作品获奖,其中有一篇还获得一等奖;另一个没想到是作者竟是一位县报的业余通讯员。作者曾经自谦“完全是门外汉”,其实,她很懂得新闻写作的真谛:“我写报道全写自己切身的事,写自己非常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在生活中切身的感受,阐述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见解,寄托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愿望。”这里发表的作者的体会文章值得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认真读一读。借鉴这位通讯员的经验,多写一些来自生活切身感受的经济报道,定会受到读者的欢迎。——编者的话  相似文献   

7.
焦作市中州铝厂的通讯员在厂领导班子的支持下,十分注重业务素质的提高,每年都有新闻作品在国家级及省、市级报刊上发表。图为该厂通讯员在业余时间进行探讨学习。齐无瑕摄□善于看。俗话说:眼见为实。善于观察,是新闻报道者的基本功。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认真观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逐步锻炼自己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对发生的新人新事,要能及时发现新闻线索,及时识别新闻价值,做到早发现、早识别、早报道。善于写。勤快、多写是成功的前提。文章是写出来的,笔是练出来的。好吃懒做,怕苦怕累,不愿动笔,不愿练笔,不愿写作的人,必定写不出好…  相似文献   

8.
当了几年通讯员,在边学边写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用人物自己朴实的语言做标题,既能反映出人物的性格、思想,而且还能给读者一个新颖的感觉,从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想好了再写     
我经常和通讯员打交道,发现有的通讯员采访回来,也不好好想一想,稿纸一铺就写将起来。写了上句,不知道下句是什么,写完了第一段,不知下一段要说什么,半天也没把文章写成。这是一些通讯员的通病。那么,采访之后,什么时候动笔合适呢? 首先要把主题确定下来,写个什么意思要弄清楚。用什么形式写也要弄清楚,写消息,写通讯,还是写故事,要选定一种。文章用个什么标题;写几层意思,每层意思写几段,每段都需要那些材料;文章怎样开头,怎样结尾。这些都想清楚了。才可以动笔。总之,动笔前,  相似文献   

10.
在某报举办的记者、通讯员培训班结业考试中,有一道题是给一条消息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评介文章.参加考试的同志,大多数人不知道怎样写.考试结果,在近50份考卷中,只有几份得了优,其余大多数是良好和及格.考试之后,有些同志问:什么是评介性稿件?为什么要写评介性稿件?如何才能写好评介性稿件?我就这些同志提出的问题,结合考卷中存在的缺点,联系自己撰写评介性稿件的体会,谈如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基层通讯员都偏重于写新闻报道,很少写言论。其实,我们通讯员也应该象记者那样,什么都写,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理论水平,而且可以提高我们分析问题和写作的能力。通讯员写言论有很多有利条件。他生活在基层,接触群众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多。言论,特别是“杂文”、“漫谈”之类的文章,主要是针砭时弊,揭露矛盾。它是对存在于社会中  相似文献   

12.
基层通讯员队伍中有一大部分是农民通讯员或业余通讯员,文章写的是与农民息息相关的事,因而被称为“土记者”。 我做为一名基层文化工作者,业余时间写稿已有7个年头。一直把自己当作“土记者”来看待,每年写稿近200篇,在市级以上用稿100多篇,稿件命中率达98%。别人总认为我和报社编辑有关系,发的是“关系稿”。其实,我写稿不离“土记者”身份,每篇稿件具有二种“土味”。一是文章  相似文献   

13.
不管写什么体裁的文章,都有一个或长或短的问题。有些记者、通讯员写新闻,总喜欢文字长一点;发新闻,也希望篇幅大一点,似乎文字越“长”越有分量,篇幅越“大”越能显示自己的水平。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4.
通讯员投稿都希望能够被刊登,但往往不是石沉大海,便是收到一封封退稿信.遇到这种情况,通讯员不是埋怨编辑便是垂头丧气,影响了投稿的积极性.其实,自己稿件能否被刊用,通讯员本人应是清楚的,因为自己写的稿子质量如何,心里是有数的.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就对自己的稿子没把握,有“碰运气”的想法,结果多数稿件必然被编辑枪毙.如果自己在投稿时对自己的稿子负责,能先从编者和读者的角度来预审一下,自己认为质量合格的稿件才寄出;连自己都觉得“勉强”的稿件就不要寄出。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废品”,不但自己节约笔墨纸张和时间,而且不浪费邮递员和编辑同志的心血。  相似文献   

15.
通讯员写的稿件上中央级报难,上省级报也难,有时上地方小报也毫不例外。通讯员对自己写的稿件上报难满腹牢骚,抱怨情绪很大。 《伊犁垦区报》在解决通讯员上稿难这个问题上,摸索出了一点路子。 首先,要提高通讯员上稿难问题的认识。地方小报一般都存在人员少,报社派到基层单位采访的记者较少。要把基层单位的人和事写成稿件见诸报端,依靠的主要是通讯员。  相似文献   

16.
亲爱的通讯员朋友,你经常给报纸杂志写稿子,有的很少见报,有的虽然见报,但已被编辑改得面目全非了。请问,稿子写完后,你自己可曾改过一遍、两遍、还是好几遍?重视修改自己的稿子,是提高写作的一个关键问题。因为“修改”是写作的重要步骤。古人说:“文不厌改”、“不改不工”;“世人着述,不能无病”(引自《写作述要》曹植语)。许多作家、名记者、编辑都十分讲究文章的修改,有人说好稿子是改出来的,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谁写稿子能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呢?懒得修改自己的稿子是通讯员的一种不好的毛病。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  相似文献   

17.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有色彩斑斓的动人事情。我们通讯员每年写了不少他人家庭,而认真地去写自家的不多;究其原因,不外乎怕有人给他戴上“王婆卖瓜”的帽子!而我呢,却不忌讳这个,每年出稿百余篇之中也有相当一部分是自己写自己家庭的.  相似文献   

18.
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写的文章竟然会被新闻网采用。那几天,我先后接到特约通讯员刘业林、冯作平打来的长途电话,非常高兴的告诉我说:陈大姐,您写的那篇“军中百灵鸟——记军旅歌唱家耿莲凤”一文我们在“千龙网”和“天讯网”里见到了。他们的兴奋之言让我激动了好一阵子。我立刻把这则消息告诉了《工人日报》“国防巡礼”版和《光明日报》“军事版”的编辑。他们在欣喜之余说了很多鼓励我的话,作为一名基层业余通讯员,此时此刻那种幸福感是可想而知的。我由衷的感谢通讯员朋友为我传递的这则信息。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青年时期曾写过一句诗,“我有一言应记取,文章得失不由天”。意思是说,要想写好文章,不靠别的,全凭自己的真功夫。就新闻写作而言,除了应具有一定的文字基础外,还包括发现线索、深入采访、提炼主题等;下笔成篇后,还要上修右改,千锤百炼。通讯员有句口头禅,叫“报上见豆腐干,要流三天三夜汗”。这话虽夸张了一些,但也道也了写稿辛苦的真情。别看报纸上一块小文章,也是作者付出汗水的结晶。如果作者没有写文章的真功夫,想见报怕没听那么容易。因此,作为通讯员,专业也好,业余也罢,只有不断地通过努力学习,挖掘新…  相似文献   

20.
我从1956年起就是地市党报的通讯员了。作为一名老通讯员,我既有喜悦,也有烦恼。 自己写的稿子能够发表并且能够得奖自然满心欢喜。这里我只想说当通讯员的烦恼。 烦恼之一,是写的稿子被刊用了,却收不到稿酬。说起来这似乎是我太斤斤计较了,可稿件毕竟是我劳动和心血的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