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李茂 《今日教育》2012,(Z1):44-47
策略课堂上面对学生沉默的九大策略高中阶段,学生在课堂上越发沉默,大家都不回答问题,也不提问题,不发表意见。面对这样的班级,教师可以考虑采取以下措施。1.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个提问,减弱学生的恐惧感学生不提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惧怕,害怕自己出丑,被老师和同学认为笨。他们对自己不理解的内容不敢提问;对于老师回答其他同学提问的内容,如果自己没听明白,也不敢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认真对待学  相似文献   

2.
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沉默现象,是很多高中英语课堂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沉默现象",分析其成因,找出相关应对的政策,提高英语的教学质量。本文就是对如何打破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的沉默现象的有效策略,进行的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课堂沉默是英语专业教学中极其普遍的现象。面对问题,大多数的学生常常不愿做答,使得课堂气氛变得紧张,最终影响到课堂教学全过程。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从所探讨的"课堂沉默"概念界定入手,探讨了导致这种消极沉默的成因,主要包括教学主体沉默、文化认知沉默、情感心理沉默和教学环境沉默等,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重叠。最后提出相关解决策略,以期改变这种长期困扰课堂教学的被动局面。  相似文献   

4.
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恶性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法已被广泛运用。课堂讨论往往因学生沉默而效果不佳。课堂恶性沉默有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原因,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科学的策略打破课堂恶性沉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讨论式教学中课堂恶性沉默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中,讨论式教学法已被广泛运用.课堂讨论往往因学生沉默而效果不佳.课堂恶性沉默有教师和学生方面存在的原因,转变教学观念,运用科学的策略打破课堂恶性沉默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课堂提问是教师诊断学生学习状况,有效改进教学的基本手段。而目前针对教师的提问,课堂普遍出现沉默现象。导致课堂沉默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恰当的提问行为,主要包括:不善于转换问题的提法,学生难以理解提问的目的;所提问题开放程度不高,学生参与度低;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当,问题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提问语言不当、繁杂冗长,指向不明。解决课堂沉默现象的策略有:转换提问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提高问题的开放程度,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合理设置问题的台阶,降低问题的难度;提问简洁明了,提高问题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吴琼 《学苑教育》2019,(3):65-65
初中英语课堂沉默是一种普遍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听讲却不发言、接收知识却不思考,英语课堂成为独角戏,只有教师一个人教学、提问、回答,学生身在课堂,心思却不在课堂。初中英语课堂沉默并不是偶然的,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听课状态都有密切关系。长此以往,学生对英语的积极主动性得不到提高,英语学习就会转变为一种消极、被动的过程,不利于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本文围绕初中英语课堂展开,从营造宽松学习氛围、多元化教学方式、改进提问与评价策略等方面探讨打破初中英语课堂沉默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一、学生课堂沉默:日益严重的教育问题学生课堂沉默,从理论上讲可以分为积极的课堂沉默和消极的课堂沉默。积极的课堂沉默可以使学生拥有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有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自我发展。消极的课堂沉默则恰恰相反,不但不会活跃课  相似文献   

9.
大学英语课堂沉默现象的解析与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沉默现象往往被视作师生间的交流失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课堂不感兴趣,甚至对抗的消极心理.文章首先探讨分析了课堂沉默的两种表现形式: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与教师提问策略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总结出大学英语课堂上造成消极沉默现象的几种原因,进而阐述了这些因素与教师的提问策略有关.最后从教师课堂提问策略方面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课堂学生沉默现象较为常见,积极的课堂沉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消极的课堂沉默不利于学生素养的形成。本文分析消极沉默形成的原因,针对语文课堂中的消极沉默问题,从营造课堂氛围、构建“驱动·支架·共学”的学习活动、运用多元评价巩固干预等角度,提出了具体可行的干预策略,旨在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进入五、六年级,不少学生在课堂上几乎是“噤若寒蝉”。于是,课堂上几乎只有教师的“独白”。造成学生沉默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存在心理障碍是主要的原因。“沉默者”课堂沉默有四种类型:有的学生会回答问题,甚至理解较深刻,但羞于回答;有的同学没有求知欲望,懒得回答;有的同学信心不足,担心答错了别人笑话,不敢回答;有的因为某种原因与老师存在敌对的心理,故意不答。  相似文献   

12.
学生在课堂上沉默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不愿意或不敢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和主动提出问题。课堂沉默行为看似简单,实际上受到制度环境的影响,用新制度主义的框架进行分析,发现规制性束缚使学生不敢主动发言,父母和教师对孩子认真听讲的规范性角色期待使学生遵从课堂沉默,文化-认知性要素构成的共同理解使学生习惯于沉默,而无法意识到课堂表达的需要。为此,努力构建新的制度环境成为必要,这需要打破束缚学生课堂发言的规制、重塑对学生的角色期待以及重构对课堂表达的共同理解。  相似文献   

13.
教改以来,我们一直强调课堂上师生的对话、交流与讨论,对课堂沉默的研究也主要侧重于探索消除课堂沉默的方法、途径、策略等,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对学生课堂沉默的非难。本研究倡导摆脱传统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探索的束缚,重新认识沉默的本质及其意义,运用积极的课堂沉默来满足学生课堂心理的各种需要,促进师生沟通交流的和谐与顺畅。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个令人懊恼的现象:面对提问,学生低头不语,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没有任何一个教师愿意面对沉默的课堂,特别是在提问和讨论交流时,学生的"沉默"更让教师担忧。  相似文献   

15.
任禹如 《海外英语》2014,(11):51-52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课堂普遍存在着消极沉默现象,这造成了英语教学"费时","低效"的结果。而教师的提问策略与学生课堂中的沉默有着直接的关系。该文将从教师提问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中学英语课堂学生沉默现象,通过改变教师的提问策略来打破学生的沉默,活跃课堂气氛,克服学生的"哑巴"英语现象,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英语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在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课堂上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越来越低,他们越来越倾向于在沉默中听课,课堂成为教师表演独角戏的舞台。沉默的学生则成为教师关注的死角。新课程是为学生服务的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把合作、参与与探究列为重要的培养内容。面对课堂的沉默,作为老师应该如何创设全员积极参与的和谐教学环境呢?“有想法就直接发言”由学生沉默而引起教师的“一言堂”,是一种普遍的课堂病症,不仅反映出教学策略和教学生态的问题,而且引发我们思考学生的参与权力和责任意识等的培养问题。对症治疗就要改变传统的单一…  相似文献   

17.
作为学习参与的课堂沉默指学生在课堂上虽以沉默的形式存在,却以积极的认知加工、思维建构和情感投入参与课堂学习.从学习参与视角检视学生的课堂沉默,将以沉默逃避学习和在沉默中积极参与学习的学生予以区别,对于课堂教学从肤浅对话走向深度理解、将学生学习从浅表化参与引向深度参与、丰富学习参与研究的论题,均有一定价值.提升教师自身对逃避型沉默者和参与型沉默者的区分力,加强对学生在沉默中的认知加工、思维构建和情感深化方面的指导,是引导学生在沉默中走向更加深入的课堂学习的重要策略.  相似文献   

18.
吴跃蓉 《黑河教育》2011,(11):20-20
高效的课堂中,教师会不时停止讲解,课堂上经常有周期性的简短沉默,这样的时间被称为"等待时间"。它可以分为两种类型:1.在提出问题之后,叫学生回答问题之前;2.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作出评论之前。  相似文献   

19.
正课堂沉默指的是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无声的非言语交际的行为。沉默分为广义沉默和狭义沉默两个概念,广义上的沉默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沉默现象,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而狭义的沉默仅指教师提问或者课堂讨论时学生表现出来的静默不语的现象。按照沉默在课堂中的功能的不同,又可以将课堂沉默划分为积极沉默和消极沉默。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在回答之前积极思考时所表现的沉默是一种积极的沉默,而学生不愿参与课堂互动或者  相似文献   

20.
英语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基地,但在高职院校英语课上存在学生普遍沉默现象,学生缺乏课堂参与,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都三缄其口,沉默不答。该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高职英语教学的顺利实施。在英语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占据主动权,提出问题参与互动,才能调动课堂积极性。本文从"学生自信"、"教师教学"两个主要方面,透过现象看本质,浅析高职英语课堂沉默现象以及提出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