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面临的形势 中国地市报是改革开放的直接受益者。80年代初,一度停刊的地市报如雨后春笋,纷纷复刊,并借助全新的办报理念、先进的科学技术,在80年代末就迅速走向现代化,成为中国报业百花园中的新枝嫩朵。90年代初,一部分相对落后的地区也相继组建了报社,使地市报覆盖遍及全国。良好的发展环境,年轻的办报队伍和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使地市报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出现了一大批经济实力雄厚、办报条件先进、报纸质量一流的地市报。  相似文献   

2.
正新疆《吐鲁番日报》以"办一张有魅力的党报"为总体办报目标,坚持以"机关报+都市报=新型党报"为办报思路,坚持以"本土+深度+整合=特色党报"为办报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报纸的整体水平,成为吐鲁番地区覆盖面最广和影响力最大、最具社会公信力的主流媒体,多年成为新疆"双十佳"报纸和"全国地市党报优秀报纸"。新闻立报,提升党报品位长期以来,大多数地市党报特别是像《吐鲁番日报》这样处于内陆边疆偏远欠发达地区党报,办报观念相对保守。近  相似文献   

3.
高庆华 《传媒》2008,(4):35-37
从报纸经营到经营报纸。这是办报理念的一个质的飞跃。而且已经比较普遍地为办报者所接受,但是把指导思想变成现实的路径却因各地的情况、办报者的思路而千差万别。笔者认为,地市党报应该根据新形势下的新情况,结合地市党报目前的境况。在版面功能的细化上做些文章。  相似文献   

4.
杨志勇 《新闻实践》2009,(12):32-34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复刊或新办地市日报,以一城一报的格局独撑当地的宣传阵地;进入上世纪90年代,报社纷纷办出自己的晚报、都市报、商报等子报;进入新世纪后,沿海地区城市化水平大幅提高,办报空间增大,党报积极吸纳都市报的办报元素,为做大做强党报提供了可能。近年来,嘉兴日报社重新审视党报的定位与发展,提出打造一流的“城市型党报”,创品牌重品质,强主流重效益,  相似文献   

5.
地市党报作为地市党委机关报,其办报模式已经延续多年。在计划经济的襁褓中长成的这一类报纸,无一例外地都带有以下特点:党性很强、风格严肃、版面相对较少。改革开放以后,报业发展的步伐很快,市场经济对新闻媒介的要求越来越苛刻,而地市党报作为地域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平面媒体中,报纸是受众最广泛、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从简单的手抄小报发展为电子排版的彩色大报,从具体的办报发展到报业经营,甚至发展到集团化经营,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报业真正繁荣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在省级以上党报、晚报和各类都市报、专业报快速发展的同时,地市党报也应运而生,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7.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地市党报如何进一步提高宣传艺术,增强报纸的吸引力、感染力,做到让党委政府放心、广大人民群众满意,就是要按照“三贴近”的要求,坚持不懈地推进报纸改版。通过报纸改版,进一步明确办报定位,组织引导记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写出有思想深度、充满时代气息、鲜活具体、生动感人的新闻作品;通过报纸改版,进一步明确办报思路,  相似文献   

8.
作为三级党报的最基层,大多数地市党报存在新闻资源相对匮乏、新闻队伍相对薄弱、新闻影响力较小的状况。如何提高报纸质量,提升报社影响力,是地市党报亟待破解的难题。《宣城日报》自2006年起,以持续开展"开门办报"活动为载体,创新办报方式,创新采编模式,进行了新的尝试。5年实践证明,我们根据新形势赋予了"开门办报"全新的内涵,进行了全新的探索,取得了全新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是我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广大通讯员是地市党报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是地市党报实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基础。广大通讯员长期生活在基层,工作在基层,他们熟悉基层,了解基层,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和反馈基层发生的情况,是地市党报长期活跃在基层的生力军,事实上,我们报纸以前发表的许多精彩报道,不少源自广大通讯员。  相似文献   

10.
许新晓 《新闻窗》2009,(2):101-102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方兴未艾,并迅速崛起,使传统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地市党报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地市党报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遇到了不少困难。在挑战和困难面前,地市党报要改革创新,立足党报这一品牌优势,在以主要精力突出抓好新闻宣传,办好报纸,提高党报舆论引导水平的同时,创新思路,努力拓展发展空间,积极建设新媒体,主动介入经济社会生活,多业并举,推进报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处在改革大潮前沿的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的党报,随着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发展,不断探索自身的改革。几年来,它们紧跟时代的步伐,勇于开拓创新,使报纸的内容与形式、办报模式与报道风格、办报观念与业务实践,都发生了崭新的变化。这些变革,不仅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并为新时期如何办好党报,提供了新的经验。日趋开放的新型党报正在逐步形成 1984年国务院批准14个沿海城市对外开放,加上以前批准的4个经济特区,使我国从南到北形成了一个开放地带。4年来,开放地带的党报致力于变革原有的办报模式,寻求地方党报在当今社会生活中的新方位。日趋开放的新型党报,在我国沿海开放前哨地带逐步显示出鲜明的特点。冲破地城禁锢,由封闭走向开放。战争时期形成并延续了几十年的地方党报办报模式,是“写本地区的事,给本地读者看”。由于地域禁锢性,使报纸的编排具有很大的排外性,削弱了报纸广传天下信息的作  相似文献   

12.
我国党报实行的主要是国家级、省级、市级三级办报体制。地市党报作为离基层最近的报纸,决定了它必须注重宣传效果。以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为此。许多地市党报都想尽办法来争取当地读者,而加强新闻漫画比重则是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宋江虹 《青年记者》2007,(14):101-102
当前,行政手段对于党报发行的干预正在逐渐淡化,报业竞争也在逼迫党报走向市场。而目前部分地市党报却一直游离于报业市场之外或在报业市场边缘徘徊,办报模式陈旧,新闻观念老化。为了生存,有的地市党报大行有偿新闻、创收新闻,放纵广告新闻、发行新闻,致使报纸权威性越来越弱化,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相似文献   

14.
沐浴着改革春风的地市党报,经历着从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过渡的阵痛,经历着过去只管办报到办报与经营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感悟。并且在实践中开始觉醒:改革是地市党报发展的直接动力,只有坚持改革,才能实实在在地发展。一、走改革之路,是地市党报的必然选择我国的...  相似文献   

15.
地市党报在中央、省、市三级党报格局中是与群众最接近的基层党报,也是遇到困难最多、经营压力最大的一级党报,尤其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振兴地市党报已成为当务之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振兴市级党报”。然而地市党报的振兴仅有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自身要解放思想、创新办报理念,将目光投向社区,突出特色、提高影响力是地市党报可供参考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专业报究竟难在何处 专业报大多诞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兴旺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可以说,改革开放是专业报“一朝分娩”的助产士。市场经济条件下,所有实体和组织都要实行自负盈亏。这就把某些专业报纸推向了市场,不根据市场需求办报就无法生存。以前同行业主管部门拨款办报的做法逐渐被摒弃,一些专业报纸开始率先走向市场,从而渐渐变成市场化专业性报纸。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以它强大的推动力,使我国新闻事业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得到空前迅猛发展。但是,市场经济又以它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无情法则,也在各媒体之间引发了一场空前的激烈竞争。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的激烈竞争中,内陆大多数地市党报不幸渐渐成为了“不适者”,远远被其他媒体抛在了后边。 80年代末,地市党报在地方上“一统天下”的局面便被打破。90年代初,随着电视、广播的普及,晚报、早报的兴起。更从根本上动摇了地市党报的地方主角媒体的地位。接下来没多久,跨地  相似文献   

18.
张著昶 《新闻窗》2015,(2):73-74
广告经营是报业经营的重要经济命脉,在党报经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但对于地市一级党报,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地市党报,由于受道路交通制约、经济发展水平低、发行难等因素制约,特别是在新兴媒体的冲击下,广告经营越来越困难,形势极不乐观。如何创新党报广告经营,促进党报广告经营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成为欠发达地区地市党报面临的一道难题。近年来,铜仁日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既按照党的宣传方针办好报纸,又  相似文献   

19.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完善,我国新闻传媒开始了走向市场的改革。在这场报业竞争中,地市党报面临中央、省级党报及省城都市类报纸市场挤占的双重压力,在夹缝中求发展。时下,许多地市党报都把提高报纸质量,增强可读性作为吸引读者、扩大经营创收的核心竞争力。这仅仅是地市党报应对报业竞争的一个方面,在报纸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地市党报还需要更多元化的竞争策略。必须重视自我宣传、自我塑造,积极、主动地参与市场竞争地市党报自我宣传是应对报业市场竞争的客观必然选择。报纸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在市…  相似文献   

20.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地市党报事业在改革开放的激越号角声中迅速繁荣和发展起来。在发展的进程中,许多地市报社都根据当时形势的发展和自身的实际需要纷纷建立起自己的印刷企业,实现编辑、印刷、发行三位一体,以保证报纸能够及时、准确、安全地出版。这些印刷企业或在壮大报社经济、或在安置报社职工子女、或在提高报纸印刷质量方面都曾为地市党报的发展作出过积极的贡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变化,企业机制不活、产品单一的深层次、结构性矛盾日益显现出来,多数企业陷入了生产任务不饱和、机构臃肿、亏损严重的窘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地市党报的进一步发展。在“本期特别视点”专栏里推出有代表性的4家地市报印刷厂改制经验和做法,供印刷厂同仁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