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希腊古典"和谐美"与中国古代"中和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民族的美学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内在本质的体现。每个民族都有其特定的美学精神 ,这种美学精神以其特有的历史传统与文化积淀为其土壤。西方古代的美学精神是古代希腊的“和谐美” ,而中国古代的美学精神则是先秦时代的“中和美”。这两种美学精神固然有其相同之点 ,但更多的则是相异之处 ,影响几千年 ,直到当代 ,形成各有其光辉灿烂的文学艺术。真可谓两峰对峙 ,双水分流。本文拟以希腊古典“和谐美”的论述为主 ,同时论及它与中国古代“中和美”的相异。一希腊古典美包括艺术及理论两部分。它在人类美学史艺术史乃至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具…  相似文献   

2.
济宁市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是儒家学说的发祥地。孔子及其儒学思想不仅在中国影响久远,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年来,我们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宣传工作的整体之中,坚持打“孔子牌”,突出地方特色,塑造孔孟之乡的整体形象,提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儒家思想是这历史长河中的中流砥柱。儒学自孔子创立,两千年来不仅发展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根基,对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儒学深刻地根植于我们脚下生生不息的土地,成为中华儿女世代绵延的思想印记。儒学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当下和未来的振兴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国学     
正何谓国学?国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儒学为主体的诸子百家人文社会科学,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文化、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根基。今天,我们应继续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习近平总书记就高度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指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而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5.
孔子和孔子思想的“境界观”方延明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孔子思想在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以及对东南亚文化的发展,都产生过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即使是在今天。为什么孔子思想历经二千五百年仍然具有中经久不衰的生命力?魅力何在?我以为原因有二,一是...  相似文献   

6.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梦想和价值理念,当代中华民族自不例外。为实现其梦想,首要地是从价值观念层面培育和实践核心价值观。而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不仅蕴含着时代精神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而且也应当体现自身的民族精神精华和传统文化精髓。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另起一套是根本不可取的。但是如何让核心价值观扎根于民族形式的传统文化;如何辩证地、历史地研究传统文化精髓的主根——《周易》,从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如何溯源强基固本,最终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民族自信心。这都需要扎实的科学研究、规范的学术范畴体系构建、薪火相传的人才梯队培养等多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这也是弘扬传统文化精髓,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古代典籍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精髓的记载与传承,众多中国古代道德思想通过其发扬传播,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先贤意志的重要途径。《论语》作为圣人之言流传至今,对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而言,其精华都有着积极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意义非凡。本文将着重归纳几点《论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蕴与启示,旨在将中国古代典籍精华应用于当代大学生教育中,更好地挖掘其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学衡派与现代中国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是20世纪一个永不衰竭的话题。“五四”使许多人都有一种历史的晚生感。“五四”使我们迅速地跨入了现代,而更重要的是,一切在“五四”都已经发生过了。20世纪不过是以不同的方式不断地讲述“五四”的故事,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发展也不过是“五四”这个历史本文的不断复制与改写。“回到五四”久已成为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变革的一种策略和标识。这不仅因为“五四”构成了中国现代发展的一种深远背景,而且因为“五四”原始情境的复述往往为当代思想发展所遭遇的困惑提供某种解释。 “五四”是一个价值重估与价值重建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五四”常常直接意指新文化运动。“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形成了中国现代化运动的一个思想高潮。今天,“五四”新文化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新传统,成为了我们精神与思想的重要资源与依据。“五四”时期从西方输入的科学、民主、进步等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今天普遍的信念和共同的价值准衡。无疑,  相似文献   

9.
郭宏焘 《文化学刊》2015,(2):226-227
自汉代以来,儒学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中庸,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宽容的民族秉性。同时,人们也形成了安于现状、缺乏竞技意识的生活态度。足球运动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其魅力在于对抗和竞争。而深深根植于儒学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中国足球运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精髓,却少儿了对抗精神。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初以来在中国大陆兴起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以直指政治禁区,要求在现实政治上复兴儒教政治体制、教育体制为主要特征。由大陆新儒家主导的儿童读经热、建立宗教性儒教组织、儒教网站等,使当代中国呈现出复兴传统文化的时代思潮,但也因此陷入了政治上的专制与民主、文化上的等级与平等、经济发展上的"中体西用"与"全盘西化"之争。同时,因为坚执"儒学(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导致当代中国在传统文化问题上陷入"多元文化论"所造成的模糊文化心态中,以致百余年来始终无法弄清什么是传统文化的精华,什么是糟粕,只能在"批判地继承"中陷入民族文化的思维困境。本文以哲学上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概念界定,尝试使当代中国走出儒学(教)与传统文化及现代化的历史纠葛与现实困境,为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创新提供哲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中国语言学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丰富的语言理论。如何客观、公允、实事求是地梳理中国语言学史,发掘中国传统语言学思想中的精华,既对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语言文化遗产不无益处,也对我们廓清中外关于中国语言学认识上的一些错误及民族虚无主义大有  相似文献   

12.
马一浮的新儒学思想主要由文化思想和哲学思想构成。在文化方面,提出“六艺论”,认为在所有的学术中,惟有儒学真正圆满地体现和代表了人类学术和文化的根本目的和方向,其他学术不过儒家六艺的流失而已。故此他主张以儒家六艺赅摄一切学术,其中包括西学。在哲学方面,提出“义理名相论”,于本体论主张理气一元,心性一元,于认识论主张知行合一,性修不二。马一浮是民国史上一位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他一生不图名,不图利,默默无闻地为阐发儒学精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出了毕生精力。其新儒学思想在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记得我在高中读书时,老师给我们讲微积分,第一课就是讲《庄子》中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很形象地使我建立起极限的概念。这表明中国古人就已认识到事物的发展变化是无限的,也说明我们的先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和老子、孔子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在世界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古代中国在天文历法、地学、数学、农学、医学和人文科学的许多领域,都作  相似文献   

14.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新西兰作为太平洋的重要岛国之一,其文化也包含中国的儒家思想。对新西兰文化中的儒家元素进行分析,有助于我国和新西兰在政治、经济及文化方面开展更深入的合作。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也将在新世纪焕发新的活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三少民族”人口不多,但他们的历史源远流长,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文化,其中达斡尔族(1956年以前写作达呼尔)源于中国古代夏部族,而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则源于中国古代的东夷族。这是我们近年来,研究他们的族名和语言文化所得出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灿烂瑰宝,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标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必须摆在突出位置。本文提出了诠释传统文化精华、发掘其与新时代的契合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使其融入当代人生活的三个路径,旨在将传统文化与现实因素有目的、规律地结合起来,让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永续发展,从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8.
“全国文化中心”的核心是“文化”,而这一“文化”不可能专属儒学、国学,或者新儒学意义上的文化,而只能是三者之上的文化.当代的“文化”概念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与精神的分裂、精英与通俗的对抗范畴,已经广泛渗透到物质-日常生活深处,导致其存在较之传统意义上的文化有重大差别,形成了物质文化、日常生活文化等范畴;“当代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古神话有两个系统,一是以鸟兽为主体的昆仑神话系统,一是以英雄为主体的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包括了中国神话最精粹的内容,射日、补天、填海、移山、治水、追日等著名神话皆属于这个系统。这一神话系统,渗透着民族童年的经验与感受,体现出了植根于山岳之中的文化特有的品格。发自于大山底部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铸就了民族道德至上的文化理念与“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信仰。这一文化精神在历史的流变中,分流为“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两个系统,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中互渗、互补,彼此消长,绘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20.
在孔子以前的春秋文化乃至于三代文化背景下,“君子”一词就已经具有了“德”的含义,而不仅仅是“位”的象征。孔子的思想来源于西周礼乐文化传统的“经典化”,而“君子”一词本身所具有的道德意味,使其成为孔子表述自己道德伦理思想的载体。“君子”在孔子的手中,变成了一种理想人格,这其中既有对古典文化的继承,同时又是孔子的创新和发展。“君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首先具有道德性;其次还具有智能性,具备相当高的学习能力。“君子”一词的含义经过孔子的“改造”,获得了新的外延,最终成为孔门的“君子之学”,并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