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可逆反应达平衡时,某反应物实际消耗量与起始量的比值称为该物质的转化率.转化率恒定是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之一,改变温度或压强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时,各反应物的转化率都增大.恒温改变反应物的用量时,反应物转化率变化情况则与各自的反应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东智大赠阅     
梁宏伟 《中学理科》2000,(8):F003-F003
恒温恒容条件下,上述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增加A的量,即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根据勒沙特列原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但反应物A的转化率的变化与气体物质的系数有关。  相似文献   

3.
结合例题指出学生在处理化学平衡问题时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并对学生解答误区的产生进行剖析.提出了恒温恒容时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不一定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体系中有固体或液体存在时,平衡的移动可能会抵消外界条件的改变;增大反应物浓度和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对组分含量的影响不一定相反;不能从等效平衡的角度,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外界条件(浓度、压强或温度)发生改变时,化学平衡状态将发生改变,平衡移动方向的判定可借助勒夏特列原理、化学平衡常数或等效平衡思想(构建模型思想).化学平衡正向移动与反应物转化率增大是否一致呢?  相似文献   

5.
化学平衡理论是中学化学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在分析化学平衡问题时,学生经常会走入某些误区,如当某个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如果某个条件发生变化,平衡就会向某个方向(或正、或逆)移动,一段时间后,可逆反应会重新达到平衡,当反应重新达到平衡后,反应体系中的各物理量(如各物质的浓度、各物质的百分含量、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反应物的转化率等)会发生变化(增大、减少)或保持不变.具体分析时,学生经常会把化学平衡移动方向与各物理量的变化趋势联系起来,从而得出某些错误的结论:如化学平衡向正方向移动,反应物浓度一定会减少,生成物浓度一定增大,反应物的百分含量一定下降,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一定增大,或者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等.  相似文献   

6.
刘启成  刘和美 《新高考》2004,(7):101-102
判断:化学反应速率快,转化率一定高吗?答案是不,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与某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并无对应关系。如当温度升高时,反应速率会增大,吸热反应的反应物转化率提高,但放热反应的转化率减小;再如当增大某一反应物浓度时,反应速率会加快,其他反应物的转化率提高,而自身转化率则减小;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可逆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但平衡转化率不变。因此,化学反应速率快,转化率不一定高。  相似文献   

7.
在恒温恒压时,将起始混合物分别按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系数比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后,若各反应物的物质的量之比相同,则建立等效平衡.如在相同温度、相同压强下,向容积为V,kV的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煤气转化反应CO(g)+H2O(g) CO2(g)+H2(g)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后,若再增加CO的用量,CO的平衡转化率是否提高这个问题,本文从理论上进行了证明,结果表明,CO的平衡转化率降低了,同时说明了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与反应起始状态有关,要想提高某一反应物的平衡转化率,可以采用增加另一反应物用量的办法。  相似文献   

9.
在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的学习中,常常出现错误的理解: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的转化率一定增大。浓度引起压强改变时,可以按照改变压强的方法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化学问答     
8 .湖北荆州沙市中学高三 ( 7)班王力群同学来信问 :假设反应A(g) + 2B( g)C( g)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达到平衡 ,若增加C的量 ,平衡向哪个方向移动 ?我认为 ,一方面C的浓度变大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另一方面 ,压强变大了 ,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从不同角度考虑 ,我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 ,到底向哪个方向移动呢 ?请编辑老师帮我解答。答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其实质仍是浓度对平衡的影响。在恒温恒容时 ,A( g) + 2B( g) C( g) 平衡体系中若增加C的量 ,C的浓度增大 ,逆反应速率增大。这时虽因增加C的量总压强增大 ,但…  相似文献   

11.
很多学生对气体可逆反应中的等效平衡问题感到难以判断和理解.本人在实际教学中感受到,这类问题若从它们的反应条件入手将较易解决.一、恒温定容时的等效平衡1.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反应来说,起始虽然以不同方式投料,但不同情况下,  相似文献   

12.
“中学化学”和“无机化学”教材中关于“压力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均只是略作叙述之后笼统而定性地总结为“压力变化只是对那些前后分子数目有变化的气体反应才有影响。在恒温下,增大压力,平衡向分子数目减少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力,平衡向分子数目增加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3.
等效平衡是化学平衡中的一类特殊平衡,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把等效平衡的知识体系建立起来并且适当地在典型例题习题中加以应用是掌握等效平衡的关键,还可以加深对"化学平衡"概念及"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 一,等效平衡的类型及常见解题方法 1.按反应条件及反应特点来分,等效平衡类型可以分成三类: Ⅰ类:恒温恒容下反应前后气体体积发生变化的可逆反应(即△V≠0的体系); Ⅱ类:恒温恒容下反应前后气体体积没有变化的可逆反应(即△V=0的体系); Ⅲ类:恒温恒压下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气体的可逆反应.  相似文献   

14.
等效平衡是利用与另一平衡状态等效的平衡状态,利用平衡等效进行相关问题的分析、判断,或进行相关量的计算.数轴法就是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数轴法在数学中有着广泛的运用,笔者通过对数轴法多年的思考和分析,巧妙解决化学等效平衡问题,对等效平衡进行抽象化具体的线条法研究.全国各地化学高考试题中均出现等效平衡问题,尤其江苏高考中,通常以选择题最后一道不定项选择题出现,考生总体感觉题型难度较大.同等条件下,等效平衡的建立与过程无关,与始末状态有关.同时,等效平衡的建立与温度、压强等外界条件息息相关,依据条件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恒温恒容条件下,方程式前系数配比不同时的等同平衡,两个平衡的所有对应各物质的反应速率、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气体体积分数、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浓度等完全相等;方程式前系数配比相同时的相似平衡,两平衡中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分数、各反应物的转化率等对应相等,而且两平衡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各组分平衡时的物质的量及物质的量浓度等对应成比例.二是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相似平衡,只要极限转化后,各物质初始浓度与方程式的系数对应成比例即可建立相似平衡.  相似文献   

15.
一、等效(价)平衡的涵义在一定条件下,对于同一可逆反应,不论起始时加入反应物还是生成物,亦或是反应物和生成物同时加入,只要达到化学平衡时同种物质在反应混合物中的含量相同,这样的平衡即为等效平衡。二、建立等效(价)平衡的条件1.恒温、恒容条件:即可逆反应在反应开始  相似文献   

16.
很多人认为,对于气相可逆反应,若温度或压强改变引起平衡向右移动,其结果必然是生成物气体体积分数增大,反应物气体体积分数减小。这种由惯性思维得出的结论果真如此吗?下面以工业上合成氨为例进行剖析。在密闭容器中,合成氨反应为:N_2(g) 3H_2(g)2NH_3(g);△H<0当反应达到平衡后,若恒容降低温度,则平衡向右移动,当反应再次达到平衡后,各气体的体积分数如何变化?  相似文献   

17.
惰性气体是指平衡体系中不参加反应的气体。当在平衡体系中通人惰性气体时,很难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这时就要看反应物、生成物的浓度是否有改变。下面就一定温度下的两种情况进行探析。一、平衡体系容积保持一定当平衡体系容积保持一定时,如在盛有NO2气体的注射器里通人N2,活塞压住不动,体积没有变。平衡体系:NO2、N2O4的浓度均没有改变,因此平衡不移动。尽管总压强增大了,但NO2、N2O4的分压没有改变,故平衡不发生移动。二、平衡体系总压保持一定当总压一定时,向平衡体系中通人惰性气体,实际上起稀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一、等效平衡的概念 等效平衡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只要反应物的起始的物质的量相当(转化成化学方程式同一侧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相等或成比例),则达到平衡时任何同一组分的体积分数或物质的量分数均相等,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  相似文献   

19.
在一定条件下,若某一可逆反应经过若干种途径达到平衡时,反应体系中任何相同组分的百分含量(体积、物质的量)均相同,则这样的化学平衡互称为等效平衡.现将等效平衡的基本模型归纳分析如下. —、恒温恒容下的等效平衡1.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不相等的可逆反应, 若只改变起始加入量,且通过化学计量数换算所得与原平衡相同,则称两平衡互为等效平衡. 例1在一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和1 mol B发生反应2A(g)+B(g)(?)3C(g)+D(g).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为W mol·L-1,若维持容器的体积和温度不变,按下列四种配比作为起始物质,达平衡后,C的浓度仍为W mol·L-1的是( ).  相似文献   

20.
等效平衡是在同一可逆反应中.在一定条件下,当改变起始时反应物或生成物的量或物质的量浓度达到平衡时,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组成相等.本文介绍了等效平衡的概念、规律与判断,以及等效平衡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