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1.投石激浪式:就是用提问的“石子”激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和争论,引起学生的疑问,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教《金色的鱼钩》时,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是否主要写了一个鱼钩,课文为什么要以“金色的鱼钩”做为题目 ?这个问题的答案带有歧义,能引起热烈的讨论,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这时教师抓住时机加以引导,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链条式:即对一个重点、难点,首先提出一两个核心性大问题,再划分若干个如锁链一样环环紧扣的小问题。如教《凡卡》一文,围绕课文的思想意义,可依次提问:凡卡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的 ?生活的…  相似文献   

2.
教《少年闰土》的第一段时,我首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景象,再出示一幅描绘闰土刺猹的彩图,以印证他们的想象是否合理,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闰土刺猹的动作。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少年闰土英俊而能干的形象特点,在愉快、和谐、民主的气氛中,激起了学习兴趣,思维十分活跃。   又如在教《凡卡》一文时,我首先播放课文的录音带,让学生听凡卡悲惨的故事,然后打开学校闭路电视,让他们看凡卡当学徒挨骂、挨打、挨饿及给爷爷写信的镜头。最后设疑:凡卡的处境能改变吗 ?为什么 ?课文为什么以梦作为结尾 ?学生的思维一下便“活”起来了,“动…  相似文献   

3.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推测、想象和创造的思维过程。即在思维过程中,不急于归一,而是提出多方面的设想或各种解决办法,经过筛选,找到比较合理的结论。也就是从中找出一个正确的或最佳的答案。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开拓学生的思维,使思维的方向由一点生发开去,不断扩散、扩散到各条渠道、各个侧面、各种角度,以求问题的解决。如有位老师在教学第十册《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步涉深入地展开讨论,凡卡给爷爷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学时,我致力于引导、组织学生与文本自由对话,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在精神与心灵的碰撞中,感悟课文传承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如《凡卡》一课的教学。片断一:师:课文为什么两次写到凡卡爷爷身边的狗?请大家读一读,想一想,从中读懂了什么。生:老师,课文还有一句也提到了狗。“我们生活没有指望了,连狗都不如!”师:对,你把课文读得很仔细,我们也可以把这三句话连起来想一想。生:凡卡想起了爷爷身边的狗,可能是因为他羡慕狗,狗可以和爷爷形影不离,而…  相似文献   

5.
化学教学中的“问”包括设问、问答等方式。设问是教师提出疑问,不要求学生回答,重在设置悬念,启发思维。问答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回答的方式可以是一人回答,也可以集体回答。问答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最直接,反馈最及时,信息交换效率最高的一类教学方式。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适时地提出问题?在什么时侯提出?提出什么类型、什么程度的问题?所提出的问题对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思维有何作用?如何使所提出的问题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本文拟就这个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一.阅读之后、合理想象、续写作文。   不少课文的结尾言虽尽、意未穷,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后可以及时指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进行想象练笔,续写作文。如《小摄影师》全文讲完后教师即时提出:高尔基不见记者却希望见小男孩这是为什么 ?他会再见到小男孩吗 ?小男孩可能什么时候再来,在什么地方见到高尔基 ?小男孩见到高尔基会怎么说,怎么做 ?高尔基又会怎么说,怎么做呢 ?围绕这几问题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先口头叙述,后进行续写。学生在续写中能运用文中的佳句。如“第二天,又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能想象出小男孩向高尔基致歉的…  相似文献   

7.
1.续写。在学完课文后,为了加强思想教育,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可以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续写。如:学了《凡卡》后,让学生用《凡卡梦醒以后》为题续写,学生通过用心想象和体会,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8.
《凡卡》一课的教学接近尾声时,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别开生面的作业:“同学们请想一想,小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以后,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有哪些可能?请大家尽量想,比比看,谁设想最多,最快。”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动开了脑筋,紧张地思考着,不时记下一点什么。一分钟后,学生甲举手,老师示意他发言。生甲:我认为凡卡给他的爷爷写信后会出现四  相似文献   

9.
正在指导学生写想象作文时,许多老师反复强调想象要合情合理,生怕学生的思维像断了线的风筝乱飞乱舞。什么叫合情合理?合情合理即合乎人们的情感与事情的道理。我们强调想象要合乎情理,那岂不是羁绊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使学生的思维囿于一个限定了的范围之内?想象,就应该超乎寻常。老师不要拿合情合理做幌子,生怕学生离题万里而得不到高分,这是分数本位的思想在作祟,这是在扼杀学生的想象力。教师有责任保护童心,呵护学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独创性是人最可贵的思维品质。其特征是:能独立地进行思考,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不人云亦云,也不固执己见。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常使人产生独到的见解,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怎样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呢 ?笔者认为,应从丰富想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质疑问难等方面来培养。   一、丰富想象,孕育创新   “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记得一个电视剧里有这样一个镜头:老师画了一个圆,问这个像什么 ?幼儿园的孩子说出了几十种;小学生…  相似文献   

11.
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真差,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会”、“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学的?”、“不知道他们整天忙些什么?”……其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考虑学生如何学,怎么想,他们的疑难会是什么?他们到底喜欢什么等问题,而不能自己成了老师便忘了自己也曾是学生的事实.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在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在教学第一线上的教师,无论是上课还是听课,总会发现学生活跃的思维和丰富的想象使课堂变得无比精彩,但同时也会带来突发的无奈和尴尬。"老师,我觉得这样更好""老师,为什么我这种方法不可以?"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教师设定的思路走。此时,是将教案进行到底,还是灵活地顺着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前进?这是摆在每个教师面前的一道思考题。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  相似文献   

13.
为了优化训练组教学,充分发挥《读写例话》的“读写指南”作用,我们将其调整到讲读课文之后,形成如下组合方式:讲读──读写例话──阅读──独立阅读──基础训练,整组教学以《读写例话》概述的重点为线索来进行。下面以第十册第五组为例具体谈谈我们的做法。一、讲读课文:抓住关键,渗透方法如教学《凡卡》一文时,在学生理解了重点词句、没之后,让学生反复读课文,找出描写老板、老板娘、伙计打几卡动作的词语,再让学生根据课文想象凡。卡挨打的情景,然后教师适当点拨,提出为什么凡卡挨打时的情景会如此形象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  相似文献   

14.
要使学生有参与的安全感。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传递、情感的交融、思维的碰撞、内心的体验等多方面的有效结合。北京市支教团王文丽老师在教《有这样一座村庄》时,导课亲切自然,她说了这样几句话:我是在内蒙古长大的,18岁去了北京,在北京读了二年书后,参加工作,到现在为止,我已工作十年了。说完后,提出问题:听完了这段话,你听懂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学生听后纷纷发言:  相似文献   

15.
这个教学事件缘起学生小李发现了契诃夫在小说《凡卡》中的一个创作空白:9岁之前的凡卡有否上学识字。该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凡卡写信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肖老师先是苦恩冥想。再发动学生课外寻找答案,最后给出了一种假设:契诃夫疏忽了这样一个生活规律——凡卡的生活背景与写信所体现出来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不相吻合。整个过程真实再现了教师的阅读教学意识和行为。  相似文献   

16.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时,就会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从而学习积极性高涨,产生主动求知的欲望。   一、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引趣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提出适当的问题,用数学本身固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促其积极思维。如教学“年、月、日”,在导入新课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都是一年过一次生日,可是有一个小朋友今年 12岁了,却只过了三次生日,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这一奇异的问题,必然把学生带入探求知识的学习中…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学生是知识的存储器,老师传授什么,学生就接收什么。课堂上教师常常用自己的思维定势框住学生的活跃思维,要求过严、过死、束缚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学生的创新潜能。所以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性,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是生物教学中一直在探索的问题。经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重在启导,而启导之法,贵在善问。合理而巧妙的设问,可以启迪学生积极思维去解疑除惑,去探索新知,实现获取新知与发展能力的双重飞跃。那么,如何设问才合理呢? 一、清晰度 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具体、明确、易懂,使学生易理解、易归纳、易表达。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不明确具体或含糊其词,或模棱两可,就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会使学生思维误入歧途。如,在复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让学生将3+3+3+3改写成乘法算式3×4后,问:“为什么把3放在前面?3是什么数?”这里的第二问就很 难回答,是回答:“3是…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会对老师的讲解、同学的发言、教材的内容提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不同看法,教师是打下去将其扑灭,还是积极扶植其思维的火花呢?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己,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能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进步。”在教学中,学生能不断地发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对于“圆、圆柱、圆锥”中,有些相似的概念和计算容易混淆。据此,通过一支圆柱形铅笔的计算,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可收到较好的效果。复习时,前先让每个学生观察这支圆柱形铅笔的形状,并测量出铅笔的底面直径、铅的直径和铅笔的长。在此基础上,教师提问学生:根据测量的数据,能提出些什么问题?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提出要求的问题,然后老师进行归纳整理,分为三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