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科学院东海海洋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东海站”)围绕我国东海海域重要流系和复杂海洋现象研究、台风预警预报、海洋权益维护及保障等需求,组建了科学合理的东海浮标观测网络。东海站的主要成果体现在:积累了10余年的连续实时观测数据,有效揭示了区域海洋环境长期演化过程;建立了台风实时观测数据库,有效改善了台风路径预报的准确性;验证了国际风速模式和流场模式在我国近海区域的适用性;阐释了东海海洋环境季节变化特点,提高了灾害性事件对我国海洋环境危害的预报能力;研发了我国首套超大型三锚式浮标综合观测平台,开拓了智能观测在海洋剖面观测领域的应用示范。东海站始终坚持综合性海洋科学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并举,立足我国近海环境演变与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理论创新与关键技术的综合交叉与系统集成的前期基础,面向我国近海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透明海洋计划等国家重大需求及物理海洋学、海洋生态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等学科前沿问题,东海站开展了系统的长序列定点连续实时观测、试验研究和科普示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为我国近海海洋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潜器命名为“潜龙一号”)是“国际海域资源研究开发‘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之一,是中国大洋协会为有效履行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署的多金属结核勘探合同,委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中科院声学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单位共同研制的。它是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台实用型6000米AUV深海装备,以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海底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海底流场、海洋环境参数等精细调查,为海洋科学研究及资源勘探开发提供必要的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3.
<正>我国最先进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科学"号近日圆满完成西太平洋科学考察航次,顺利返回青岛奥帆基地码头。在该科考航次中,我国首次在大洋成功大规模布放深海潜标阵列。中科院院士胡敦欣介绍说,"科学"号科考船这次在太平洋西边界流关键海域成功布放了17套、回收了3套深海潜标,包括6100米潜标一套,收放潜标总长度达  相似文献   

4.
我国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初步建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构建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是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重点任务之一。热带西太平洋环流系统深刻影响着暖池、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和东亚季风的发展,对全球和我国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随着2015年15套深海潜标及数据的成功回收,世界上最大规模的热带西太平洋科学观测网的初步建成,我国科学家获得了热带西太平洋代表性海域连续一年涵盖海洋上层和中深层水体的温度、盐度和洋流等观测数据,这是世界上首次在这一地区获取高质量、高时空分辨率的定点连续数据,填补了国际上对该海域中深层环流大规模同步观测的空白,为我国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和运行积累了宝贵经验,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网络将会为我国大洋环流及其对我国气候效应的研究探索提供持续的数据支撑,将提高我国气候和海洋环境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5.
一 现状和战略需求 我国是海洋大国,不仅有广阔的海域和绵长的海岸线,而且我国海域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海水化学、海洋生物、海底矿产、海洋能源等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全国海洋经济的新增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44%左右,到2020年预计可达8%左右。  相似文献   

6.
由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GEOMAR)研发的“模块化多学科海底观测站”(MoLab)于26日首次投入使用,将在未来4个月内对挪威北部的冷水珊瑚进行大面积科学观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海域使用管理是从 1993年 5月开始的。所谓海域使用管理指的是国家主管部门通过海洋区划、规划、计划、使用许可等手段,运用立法、行政、经济、技术诸措施,对海域使用活动进行调控、监督和管理。其宗旨之一就是在充分保护海洋环境和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海洋开发利用活动的健康发展。可见,海域使用管理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关注近海的研究与开发,忽略了对深海大洋的探测与研究,导致我国海洋科技的支撑能力远不能满足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需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因此,走向深海大洋,提高探索和认知海洋的能力,是开发利用海洋和综合管控海洋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首要任务。我国实施海洋强国战略的最大挑战在西太平洋,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复杂的环流系统,是暖池的中心区域,是黑潮(一支高温、高盐的西边界流)的发源地。西太平洋拥有全球最深的海域,海底地质过程活跃,海底环境复杂,有丰富的海山和热液系统。另外,西太平洋还是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建设概况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洋技术、海洋生态等被列为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也是中科院创新三期资源与海洋基地建设的重要任务。中科院在创新三期部署建设近海海洋观测研究网络,重点对我国东海、黄海、南海北部海域进行长期定点综合观测。该网络是中科院五大基础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在建的黄海站、东海站、西沙站、南沙站、现有的3个国家近海生态环境监测站以及中科院开放航次断面组成,实现点、线、面结合,空间、水面、水体、海底一体化的多要素同步观测,同时兼有全面调查与专项研究功能,将为海洋科学研究和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0.
海底观测网的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底观测网是人类观测海洋的新型平台,可实现海洋由海底到海面的全天候、原位、长期、连续、实时、高分辨率和高精度观测,对海洋科学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美国、加拿大、日本以及欧洲各国凭借在海洋领域的先发优势,纷纷投入巨资构建海底观测网并成功运行。在现代传感器、水下机器人、海底光纤电缆、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型技术的推动下,海底观测网呈现综合性立体观测、数据深度发掘、多种观测计划综合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根据海洋生态承载力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作用与人体免疫力对人体健康的维系作用的相似性,利用生物免疫学原理,构建了辽宁省海域生态承载状态综合测度指标体系,并进行了辽宁省海域2000年-2009年10年间的综合测度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海域自然承载力指数和承载力潜力指数整体分别呈下降和上升趋势,但是资源环境承载力总体却是波动下降趋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压力指数在2000年-2005年间波动较小,2006年呈现大幅度上升,之后稍有下降,总体上后期比前期增长较多.近几年来,辽宁省海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较差,需要在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和海洋科研方面加大力度.  相似文献   

12.
南极冰下湖、极区中高层大气以及快速减少的北极海冰是极地科学的三个前沿领域.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重点专项的支持下,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合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国家海洋技术中心、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吉林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共14家单位,围绕"海洋环境立体观测/监测新技术研究与核心装备国产化"专项目标,组织开展了"极地环境观测/探测技术与装备研发"项目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1400300),突破极区大气钠层全昼夜温度与风场激光雷达探测、南极冰下湖无污染自动钻进返回及湖水采样以及海-冰-气相互作用长期无人值守观测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发了适合极区极端环境与条件的极区大气钠荧光多普勒激光雷达探测系统、南极冰下湖无污染钻进采样与观测系统、北极海-冰-气无人冰站观测系统等三项关键探测技术系统(图1),大幅提升了我国极地极端环境观测/探测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能力,为全球海洋观测网建设和我国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提供了关键技术与装备,为我国在极区大气、南极冰盖/冰下湖、北极海冰/海洋以及全球变化前沿研究领域取得科学突破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由中科院声学所承建、南海所和沈阳自动化所联合共建的新型小水线面双体综合科考船“实验 1 ”(下称“实验 1 ”), 是根据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并结合中科院重点涉海学科的迫切需要而建造的。其主要作为水声物理、水声工程、水下机器人的海上研究与试验平台, 开展海上自动观测浮标、潜标、水下潜器、探空观测设备布放回收和配合海上遥感、遥测试验, 实现海洋环境实时立体监测和综合信息的观测, 能在近海、远洋进行水声及其他海洋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综合科学考察。  相似文献   

14.
邵蒙  黄海滨 《中国科技纵横》2010,(7):157-157,172
海洋石油开发环境的恶劣、大浪、海流、潮汐等因素容易造成海底管线破损和管线的提前老化腐蚀,再者海洋平台附近施工作业船只来往比较密集,容易发生钩挂碰砸等事故,造成原油泄漏极易威胁海洋环境。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海上平台海底管道的施工对海洋造成哪些影响,及生产过程中可能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的事件进行分析,针对发生的高风险情况,提供减少或避免事故发生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是人类面临的双重历史使命。合理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环境是维护人类生存的需要,是全人类共同的义务与责任。《全国海洋功能区划》已成为海域管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而我国新一轮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年)的修编工作也已全面启动。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6):8-I0002
2月26日,中国科考队员在南极普里兹湾布放海洋观测潜标。  相似文献   

17.
为了保卫我国的领海国土,维护我国的海洋资源权益,合理开发我国海洋资源,正确进行环境、灾害评价,都需要对我国海域的地貌、地质状况及海洋资源状况,有足够、透彻的了解和准确或较为准确的掌握,形成完整的资料和图件。但是,迄今我国还没有一张高精度的海底地貌、地质图,也没有一份较精确的评价海域资源的资料。因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我国海域首先是东海海域的地貌及地质矿产的深入研究,必须及早提到我国海洋工作的重要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8.
赤潮是我国常见的一类海洋灾害,对海洋环境、海洋旅游、人类健康都有较大威胁。遥感技术具有观测面积大、时效性强、数据综合性和可比性好等特点,是监测赤潮的有力手段。本研究使用Java EE(Java Platform Enterprise Edition)和SuperMap软件开发了一套基于WebGIS的赤潮遥感监测系统。该系统能够实现MODIS遥感数据的自动下载及参数提取,并基于已公开发表的赤潮识别算法,实现赤潮疑似区及其发生类型的识别。通过对近十年(2008-2017年)浙江近海MODIS遥感数据的回溯检验,共识别出413起疑似赤潮发生事件,与《全国灾害性海洋公报》中的相关记录对比识别率达到90%,且发生频次最高区域分布与相关监测部门历年统计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9.
随着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海域的不断扩大,海域环境变化导致海洋平台的工况越趋复杂,主要体现在易燃易爆气体含量过高,腐蚀性气体,空气湿度大易冷凝等情况。防爆可以通过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的设计及器件选型来严格限定;防护可以根据所在海域的环境条件来确定仪表的防护要求。这就要求仪器仪表除具有防爆、抗震能力外,还应具有抗海洋环境腐蚀能力、多种报警能力和较高的可靠性等能力。但是由于海洋平台长期处于恶劣的海洋环境下,设备腐蚀非常严重。为了保障油气生产的安全运行,做好仪器仪表设备的防腐蚀维护工作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如何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维护近海海域生态平衡己成为各国制定本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海洋污染的途径很多,其中海洋溢油被认为是最严重、最广泛的海洋污染类型之一,已引起当前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我国海洋环境质量监测表明,石油类是我国海洋环境中三种主要超标污染物中唯一的有机污染物;部份站位沉积物中的石油类含量劣于第三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受石油烃等的影响,12%监测站位的生物质量劣于第三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石油污染不仅会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而且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严重的溢油事故会对局部海域的生态系统造成毁灭性破坏。因此,加强海洋溢油污染的有效监测体系的建设,深入研究石油污染的生物累积效应及毒性影响,对于保护海洋渔业资源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背景下,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夏斌博士开展了基于整合生物标志物法的海洋溢油污染的贝类监测方法研究,为监测海洋溢油污染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