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崔巍 《陕西教育》2000,(2):39-39
唐代诗人杜牧写了一首《江南春》的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这首诗,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批评说:“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针对杨慎的意见,清代文学家何文焕在《历代诗话考索》中曾进行了驳斥:“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之《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  相似文献   

2.
宋诗话(上)     
顾炎武《日知录》云:“三百篇之不能不降而《楚辞》,《楚辞》之不能不降而汉魏,汉魏之不能不降而六朝,六朝之不能不降而唐,势也。”唐诗之不能不降而为宋,亦势也。《沧浪诗话》谓唐诗“透彻玲珑”,“言有尽而意无穷”,宋诗则有“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之病,刘克庄《竹溪诗序》谓宋诗多“经义策论之有韵者尔,非诗也”,杨慎《升庵诗话》谓“唐人诗主言情,去三百篇近,宋人诗主言理,去三百篇远”,是轻宋  相似文献   

3.
木公年谱     
历经弘治、正德、嘉靖三个时期的纳西族诗人、丽江第八世土司木公,在治理地方、推动汉文化传播及民族文化融合、汉语诗歌创作等方面都卓有建树。他与当时著名文士多有交往唱和,张志淳、杨慎、张含、李元阳等曾为其诗集作序或作评点,杨慎还为之编辑了《雪山诗选》,《列朝诗集》《明诗综》《御选明诗》《滇南诗略》《滇诗丛录》等总集亦有其传、其诗。由此可见木公在当时和后世的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4.
由袁行霈主编的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有这样一段话: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庵诗话》所引《武候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有何异同?  相似文献   

5.
陈与义(109—1138),字去非,自号简斋,洛阳人,有《简斋集》行世。“在南北宋之交,也许要算他是最杰出的诗人”。陈与义虽然主要以诗著称,但所作《无住词》一卷十八首,前人评价也较高。杨慎说他“词亦佳,语意绝,笔力排。识者谓可摩坡仙之垒,非溢美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亦云“其词不多,且无长调,而语意超  相似文献   

6.
历来经学家解释《关雎》,虽有“美”、“刺”二说之别,但无不认定它是一首事关“后妃之德”①的政治诗.近代学者突破儒家思想的牢笼,从考察《关雎》的内容着手,创立了“爱情诗”的新解.如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诗写男恋女之情.”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组选注的《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说:“这是一首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民间情歌.”但是,对《关雎》诗义的争论仍在继续.  相似文献   

7.
一 咏史诗,顾名思义,即以历史题材为内容的诗歌。最早以“咏史”题名的诗,是班固的五言诗《咏史》,写的是汉文帝时孝女缇萦为赎其父之罪而自愿没身为奴的故事。自此以后,咏史之作代不乏人,且不断繁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百花园中引人注目的一簇奇葩。《昭明文选》(下称《文选》)选录诗434首,分为23种类型,其中就有“咏史”一体,说明萧统对“咏史”诗的重视。《文选》“咏史”诗类共选录诗歌21首,它们是:王仲宣《咏史一首》,曹子建《三良诗一首》,左太冲《咏史八首》,张景阳《咏史一首》,卢子谅《览古一首》,谢宣远《张子房诗一首》,颜延年《秋胡诗一首》、《五君咏五首》,鲍明远《咏史一首》,虞子阳《咏霍将军北伐一首》。从诗体看,这21首都是五言诗;从顺序看,这些诗基本上按作者年代先后排列。就诗题来说,其中仅4位作者标题为“咏史诗”,但就内容而言,这21首诗,都是以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为题材的。这说明萧统并不单纯以“咏史”名篇与否作为入选标准。  相似文献   

8.
杜牧是晚唐有代表性的诗人,被称为“晚唐翘楚(《一瓢诗话》).其诗“清丽俊爽”的特色历来为世人所公认.杜牧诗还有一个特色,那就是数字人诗.这个特色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已指出:“大抵杜牧之诗,好用数目垛积,如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故乡七十五长亭是也.”这个特色也可以说是杜诗俊爽风格形成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是唐朝杜牧的《江南春》,这首诗既写出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也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深受赞扬。可是到了明朝,文学家杨慎却出来“纠错”:“千里”应为“十里”,因为“千里”太宽了,谁看得见?谁听得见?  相似文献   

10.
《锄禾》诗作者证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诗为李绅撰《悯农二首·其二》,现在已几无异议了。近读《全唐诗》,发现编者对此诗之注,把“锄田日当午”四句作为“绝句”分别放在李绅、聂夷中名下,又在聂的《田家二首》的“锄田”四句下注“此篇一作李绅诗”,而在李绅《古风二首》这四句下却未加注。那么,此诗究出谁手?主出于聂者:一、清代著名诗论家吴乔在《围炉诗话》中如是说;二、宋陈景沂撰《全芳备祖》将这四句《田家》诗作为聂夷  相似文献   

11.
凡是论及李白的诗歌,几乎都认为它具有“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致对其悲怆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在他可编年的943首诗中,悲怆诗473首,豪放诗57首.比例是8:1强。他的悲怆诗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内容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例如《将进酒》《北风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月下独酌四首》《丁都护歌》《登金陵凤凰台》  相似文献   

12.
杨慎在滇吟咏名物诗篇至多,《垂柳篇》为其尤者,论者认为《垂柳篇》是杨慎的“自悼之作”“自怀之词”“自为写照”。因杨慎个人遭际加之《垂柳篇》托情于物的自怀,引发不少明清至滇文人的共感和本土文人的共情,深受当世和后世文人喜爱而被题于驿馆屋壁,刻石于署衙、楼阁。《垂柳篇》之后产生的相关作家的感发之作,诗作主题表现岁月变迁之感、优游风采之赏、杨慎遭际之叹及自身境遇之照。原作的流传和后世作家的相关作品促进了《垂柳篇》的经典化进程,显示出“垂柳”旺盛的生命力,它已然成为一棵不朽之树。  相似文献   

13.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  相似文献   

14.
《正杨》是明代大学者陈耀文专门订正杨慎《丹铅》诸录的舛误而写的考据学著作。《正杨》的主要内容有四方面:一是纠正杨慎引证材料之误;二是揭发杨慎伪造古书之过;三是批驳杨慎论证之失;四是补杨慎说之不足。《正杨》在学术史上有重要意义:一是通过论争使许多学术问题愈辩愈明;二是在论争中逐渐建立起学术规范;三是纠正明代空疏学风,逐渐形成求实重据、实事求是的严谨学风。  相似文献   

15.
诗中叠字又称“重言”,是一种修辞手段。叠字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是两个字的重叠,却传达出了一种不尽的意味。无论是用来刻画人物,描写事物,还是用来抒发情感,只要运用得恰当,都会收到多种多样的艺术效果。杜甫非常注意诗句的音韵和谐,所以杜甫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叠字,他的诗歌一千四百余首,用叠字修辞的诗有三百多首。明人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叠字炼字炼句的难度很大,但是杜甫“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能把叠字运用得天衣无缝,使其诗歌意象情趣横生,呈现出令人震撼的音意美,具体表…  相似文献   

16.
笔者近年来,在撰写《丘逢甲评传》的过程中,发现有一首诗未收入丘逢甲的诗集《岭云海日楼诗钞》中。这首诗,题为《与平山、近藤二君及同志诸子饮香江酒楼,兼寄大隈伯相、犬养春官日本东京》:诗云: 谁挟强亚策,同洲大有人。愿呼兄弟国,同抑虎狼秦。慷慨高山泪,纵横大海尘。支那少年在,旦晚要维新。诗人在“慷慨高山泪”下有一注语:“日本有高山正之,其人维新先进也。”此诗见于丘菽园《挥麈拾遗》卷四。诗前有丘菽园的一段说明文字:“仙根诗之钞  相似文献   

17.
唐代诗人郑谷曾在《读李白集》中写道 :“何事文星与酒星 ,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百首 ,留著人间伴月明。”诗与酒 ,和李白几乎是不可分开的 ,所以李白有“诗酒英豪”之称。李白的劝酒诗也是古代宴饮诗中一道独特的风景。《将进酒》是其劝酒诗中的代表作。诗以豪迈狂放之语 ,抒发压抑困苦之情 ,成一泻千里之势。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这首诗的时候 ,除了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及诗歌的艺术特色之外 ,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领学生品味诗歌瞬息万变、跌宕起伏的抒情特色上 ,因为这是一首劝酒诗 ,同时更是体现作者抒情个性的诗。全…  相似文献   

18.
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简论《诗经·小雅·鹤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雅·鹤鸣》在《诗经》中堪为一奇,历代学者颇为措意。或谓之“全用比体”,“三百篇中创调也”(王夫之《夕堂永日绪论》),或谓之为“后世田园山水一派诗之滥觞”(陈子展《诗经直解》),或谓之为“中国最古的一首意象诗”(石天河一文题,载《诗探索》总第11期),等等,而我们在这里所要说的是:《鹤鸣》还是我国最早的一首哲理诗。  相似文献   

19.
孙应鳌的诗歌创作,其艺术特色或基本风格是儒雅纯正、深厚真切。这个特色或风格,主要从他一贯坚持正统的儒家诗教、以“理”入诗,接受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等方面表现出来。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首先,在诗歌创作中贯彻儒家诗教观念。在孙应鳌看来,儒家诗教最重要的一点是,诗的创作必须坚持“思无邪”的原则。他认为《诗经·关睢》一诗,“为修身齐家之诗”(《四书近语》卷三),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诗,这样的诗就可以“淑身心,理性情,察伦物”(《四书近语》卷五),达到诗教的目的。孙应鳌创作的诗均本于此,所以他的诗篇符合诗教要求,显得儒雅纯正,没有失之哀、淫,没有轻靡妖艳之词。他在做京官的时候,写了几首“雅颂”之诗,正是他贯彻诗教的具体表现。他为皇帝授课以后所写的《辟雍》诗十二首,就几乎同《诗经》中的“雅”、“颂”差不多,全是些歌颂升平、承欢颂德、述志抒怀的教化诗。例如:  相似文献   

20.
傅山与顾炎武唱和诗共有六首。第一次唱和诗两首,是在清康熙二年(1663)所作。丁宝铨《傅青主年谱》:“(康熙)二年癸卯,五十七岁:崑山顾宁人访先生于松庄,赠五律一章,先生依韵答之。”丁宝铨刻《霜红龛集》(本文引《霜红龛集》,均为丁宝铨刻本)卷九载有傅诗,并附有顾诗)《亭林诗集》卷四载有顾诗。第二次唱和诗三首,也是在清康熙二年。《傅青主年谱》没有记载,《霜红龛集》也未收这次唱和诗,《亭林诗集》卷四收有顾诗两首。第三次只是顾炎武寄侮山诗一首。《傅青主年谱》:“(康熙)十三年甲寅,六十八岁:是年顾宁人有寄先生《土堂山中诗》。”《霜红龛集》附一、《亭林诗集》卷五均载有此诗。现把这六首诗按写作时间分三组,注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