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莫言和余华都擅长苦难叙事,但他们对苦难的态度却不同。莫言高扬人类对抗苦难的力量,而余华则展现人类面对苦难的无奈。莫言面对苦难的态度是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滁州学院学报》2020,(3):27-33
严歌苓小说的苦难叙事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中,价值观的不确定性使其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强大的艺术张力;人性的探究与挖掘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具有厚重的思想深度;坚韧与接受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充满了希望与温情;宽容与理解使严歌苓小说苦难叙事走向包涵与融合。其小说的苦难叙事不止于对社会政治文化问题的思考,更具特色的是注重人类共有的、人性层面的开掘,表明出鲜明的人文精神特色,为海外移民文学的开拓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
张琼 《华章》2012,(23)
作为先锋文学代表的余华,其小说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于苦难的关注程度和表现手法都是与众不同的.本文以余华作品中的苦难主题为线索,分析余华小说在两个时期对苦难的不同演绎,揭示其小说在对待苦难的立场上所产生的由冷漠到温情的衍化,并对其变化的现实意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陶尚芸 《小读者》2012,(11):1-1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欲成就大事,须经得起苦难。对于苦难,我们要接受它、克服它、战胜它,在苦难中学会坚强与微笑。生活再苦、再难、再累,也要笑着活下去,在笑容里诠释出的是一种勇敢、一种信心。一个能征服苦难的人,苦难就会是一条珍贵的项链,使你变得更美丽。  相似文献   

5.
萧红的多舛命运是其进行苦难叙述的现实动因。其笔下的苦难主要包括女性生存之苦、阶级压迫之痛和战争所致的心灵创伤。萧红通过对东北历史文化的冷峻批判和反思,探寻了造成诸种苦难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6.
苦难意识是余华小说的独特之处和着重之点。余华前期作品中的苦难意识受个人生活环境、文学阅历和西方存在主义思潮的影响,主要呈现为一种暴力冷酷的姿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余华小说的苦难主题发生了变化,它开始更多关注人对苦难的忍耐力和自我拯救的努力,表现出了一种悲悯的文化情怀。余华表现苦难的方式的变化也显示了其文学思想的不断成熟。  相似文献   

7.
“苦难”一直是余华小说反复渲染的主题。前期创作中苦难主题可概括为:内容宿命,本质伤感,显示出的苦难场景基本上是充满暴力和死亡的恶的世界。90年代,转型后的余华小说表现的苦难主题具有了新的形态和意义,苦难中人不再茫然失措。而是在淡薄和坚韧的生存中自我拯救,体现了作昔在终极意义上对人类的关怀,其主题衬托照射出人性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龚平 《文教资料》2012,(12):25-26
余华在中国当代先锋派作家中独树一帜,对苦难的叙述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大母题。在余华看来.苦难可以折射出人性的两面:丑恶与美善。他的八十年代的小说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丑恶,而九十年代后主要表现苦难中的人性之美善,前后期的创作出现了转型。余华认为苦难永远是人类不可超越的生存状态,呼唤人性中的美善是他现在也是以后小说创作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路遥是一位善于书写苦难的作家,苦难作为一种精神特征贯穿了路遥的大部分作品。但路遥并没有被苦难异化而沉沦于苦难之中,他一直寻求着对于苦难的超越之路,在路遥对苦难的书写中,从承受苦难、淡化苦难到反抗苦难、超越苦难,他为他小说中的人物选择了一条反抗苦难异化的抗争之路。  相似文献   

10.
梁丽文 《安康学院学报》2010,22(6):74-75,78
以作品《没有语言的生活》获首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著名作家东西,其文坛地位越来越被认可。东西一直钟情于"苦难"的书写,无论是早期的乡土小说还是后来的都市题材,实际上都在诉说一个主题——"苦难"。东西的这种苦难意识与其所处的桂西北生活环境以及独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萧红诸多的创作中都表现了苦难的主题,既是她对生命存在的内在思索,也是心理体验的外在体现。文章通过萧红小说作品《生死场》、《呼兰河传》苦难主题的探讨,分析其创作心理的变化,以此透视萧红生命观中的苦难意识。  相似文献   

12.
王树军将其创作的河床凿在坚实的现实大地上。他的短篇小说多以由乡村进入城市者的生活为题材,表现底层人的生存苦难是其写作的重点。然而其笔墨又不局限于对苦难的书写,而是在苦难的叙述中挖掘人性的闪光点。底层文学常见的平面化倾向因此而得到了突破,底层人物形象也以其鲜活的质感而具有了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艾青的早期诗歌中,苦难意象是诗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心灵情感的主要符码。一系列的苦难意象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其苦难意象显示了巨大的美学魅力: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苦难意象映照的是社会生活的本质,是人们弃恶从善的发动机,是产生崇高情感的催化剂。总之,艾青早期诗歌中的苦难意象是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4.
基督教观点认为罪会带来苦难与死亡,苦难是罪的必然结果,苦难带来痛苦的同时也带来救赎的可能。在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的霍桑《红字》一书中苦难与救赎是其重要的主题思想之一,也是延伸人物命运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站在基督教伦理观的角度对此加以探讨,通过分析海斯特所遭受的苦难,面对苦难时的态度以及带来的救赎结果三个方面来理解和体悟对霍桑《红字》中宗教主题思想,并以此更深刻地认知霍桑作品中的人文理念与宗教哲学观点。  相似文献   

15.
余华从先锋时的暴力苦难到后来的现实苦难,从对苦难的对抗态度到对苦难的消解,从残酷到温情。这其中的变化值得思考,本文从探索余华作品苦难意识的来源开始,逐步分析作品中苦难意识的变化及原因,从而揭示苦难的实质和产物。  相似文献   

16.
十年浩劫在许多被错划为右派的作家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痕,对于文革时期的苦难叙事也成为了新时期的潮流,《芙蓉镇》便是其中典型的一部.文章归纳了小说中所表现出的苦难,同时对古华的苦难叙事特色进行了分析,并对其局限性作了相应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就针对新时期小说中的苦难书写的评论进行再评论,指出其因视点过高而偏爱精神性探索的精英化倾向;并主张穿越苦难,以冷静而不乏温度的姿态从苦难的废墟中攫取人得以有尊严地站立的养料,因为我们既有用心灵思考的品质,也有以身体感受的权力。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后,余华不再满足于展示暴力、血腥和苦难,他将笔触深入民间,发现了民间的自足性,民间的那股朴茂的生命力自有其对抗消解苦难的方式。本文结合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和近作《兄弟》阐述作家对苦难人生进行消解的三种途径。  相似文献   

19.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小说创作风格独特,“唯美”、“诗意”是其创作的典型特征.他在作品中展示苦难,礼赞面对苦难时人所保持的美的姿态.纯美小说系列呈现给读者一个充满了诗与美的苦难世界.但是,近于工笔式的写作手法,与现实拉开距离的苦难题材,颇有些神化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成为曹文轩创作的缺失之处.  相似文献   

20.
艾玛的《初雪》是回忆录,也是一篇忏悔录.这篇中篇小说给现代读者带来黑暗时代的社会影像,对现在人心浮躁的社会作出强有力的指导.《初雪》全文构思新颖,融合了中国作家描写苦难的两种模式,即渲染苦难和美化苦难.其艺术表现和思想主题十分吻合,能够让读者产生回味和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