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想做什么,立刻去做,也许都来不及了,人是最拿不准的东西!"这是作家张爱玲在香港生活时说的一句话。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人连自己都不相信,又怎能相信别人呢?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人  相似文献   

2.
论文小语     
写文章也叫做文章。这个“做”字,大有讲究。不做,只有一团意思在心理,变不成文字,落不 到纸上,就出不夹文章。太做,就显出做作,入工昧太浓,斧凿痕太童,失去了天真自然不会是好文章。这便有个度。写作的功力,也可以说就是掌握这个度 的功力。最理想的情况是,既惨淡经营,字斟句酌,又浑然天成,不见雕饰,如行云流水一样,看似没育法穹,玄则谨理自在。  相似文献   

3.
做学生     
记得过去添写简历.有一栏叫"身份",我想在今天,大多数人都很难填写,因为这是一个多变的世界.职业多变,身份转换的很快。比如我,就经常问自己,我到底是什么?教了很多年书,我是老师吗,是,但又不是,因为和一直工作在教学一线的先生们相比,我不够专一,不算是一个尽全力的好老师.老师的特点之一应该是循循善诱,不厌其烦地将重复的内容按部就班地传达出去,可我太追求变化。在广告圈混迹多年,我是广告人吗?是,但又不是.因为我没有很系统地在一线从事广告策划,文案.媒介等实操工作,不够专心。做杂志做了很多年,我是媒体人吗?好像也不是,做中国国际广  相似文献   

4.
在首都举行的建国三十五周年大庆的游行队伍中,知识分子队伍有点不那么整齐,不那么规格化。特别是到天安门,队伍突然展出了一条横标,上写四个大字“小平您好”。知识分子的这种表现,在下面引起了不少的议论。有的说:“你看,就数知识分子队伍乱。”有的说:“这才显得有生气,活泼,他们又不是部队。”有的说:“那个横标,小平后面连个同志都不加,太没一点礼貌了。”有的说:“这样才亲切。”有的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工作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自己身边那些眼睛里揉不进半粒沙子,为人处事太精明的人,往往难与大家和睦相处。相反,那些不太计较,能够容人、让人、甘于吃亏的“老实人”却容易获得真正的朋友。这说明,同事之间,在处理一些无关原则、无关大局的事情上,不妨宽容些、大度些。  相似文献   

6.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碰到这样一段对话: 甲说:“我说这件事是从报纸上看到的,你不相信吗?”乙说:“咳,报纸净瞎吹。除了天气预报,我都不相信。”丙说:“天气预报我也不信,前天明明下了场雨,可预报说阴天转多云,因为上班没带雨衣,还淋感冒了。我只相信报头上的年月日和星期。”真是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因自己是新闻记者,听后心中很不平静。“只相信报头上的年月日和星期。”如此口出狂言!可以肯定地说:这几个年轻人太感情用事了。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太绝对化了。但从另一方面说,也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深思。  相似文献   

7.
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大虫“又想马儿好,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是所有人都爱做的梦。特别是那些资金不太充裕的小老板们。所以“本虫”有责任为他们选一款即便宜又好用的彩色扫描机。绝对不吃草是不可能的,但少吃掉我们一点钞票还是应该的。先对清晰度进行一遍扫描。没...  相似文献   

8.
范长江 《青年记者》2004,(11):15-16
韬奋先生叫我写“怎样做新闻记者”这个题目,我觉得非常为难。因为照我做记者九年来的经验,深知“新闻记者”这个工作,好像非常容易,而实在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自己愈做愈感觉到困难。从前随便就可以动笔写文章,而且上下古今,都可以大谈而特谈。现在每每提笔想了半天,又索性放了下去。有些朋友常常劝我多写东西,我当然感谢他们的好意,但是我最感困难的事情,是自己常常觉得对于所欲写的问题,缺乏真知灼见,如果轻易地发表了意见,而迅速呈现出来的事实,又把自己否定了,这不但没有趣味,也太对不住读者。在有些情形下,自己  相似文献   

9.
相信很多朋友都喜欢将文件保存在计算机的硬盘中(事实上大多数人都是这样做的),虽然这样做无可非议,不过硬盘终究也有不可靠的时候,一不小心中了恶意病毒或是被格式化了,而又没有做任何备份,那么损失可就惨重了!  相似文献   

10.
在时尚这个江湖上,喜欢扫货的女人以精明闻名,对于昆明季末商场的打折情况,新款上市自然是一清二楚。又恰逢夏末秋初,小编相信,现在绝对是众姐妹出手扫货的绝佳时机。  相似文献   

11.
有一位杂志的编辑曾在电话中半开玩笑地问我:“你怎么专写敏感的题材?”我回敬他一句:“我如果不敏感怎么当记者?”他马上举手投降:“那是,那是。”我其实知道,他的本意不是说不要写敏感的题材,而是要把握在一定的“度’上,太敏感了不好办。怎么就说中国人活得太累呢?(是心理上太累)干什么事都是“既要”“又不要”。否则,就说你偏激。这个“度”,或许就是中国的老祖宗所发明的“中庸”。自然,这里面或许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咱们且不去研究。我所着急的是,这个“中庸”为什么会把中国人整得于什么事情都是不前不后,不紧…  相似文献   

12.
颜文斗  刘鸿 《出版参考》2004,(11):14-15
葛洲坝没修鱼道好像是开了一个恶例,后来修建人坝时根本都不谈此事了。就足在长汀上修桥,一座桥的净高度矮了,其他桥也可跟着往下矮,反正我拔高了也无济于事。现住想来,长江水产研究所论战没打赢也许是千古之恨,太遗憾了。看来,当我们对有些事情认识不清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完全是在不经意间扫到一则短讯,太不显眼,但"范敬宜逝世"的标题如电击一般,我的心,都随之张大又紧缩.一点也没想到,这么活跃的一位报人,也消失了他那让人感觉十分硬朗敦实的背影,乃至无法相信讣闻中79岁的年龄.  相似文献   

14.
正朱德庸认为,人之所以会有病,是因为人都太精明了。我常常觉得现在是一个"精算"的时代,所有人都在那边"精算",怎么样才是自己要的。"小眼聚光"的著名漫画家朱德庸,其画作个人风格强烈,善于以独特视角看世界,被誉为"唯一既能赢得文化人群尊重,又能征服时尚人群的作家"。他则认为自己是"一个城市行走者,也是一个人性  相似文献   

15.
用心做记者     
用心做记者王清宪作者自述:1983年南开大学毕业时,为了当记者,我选择了大家都不愿去的边远省份黑龙江。那年,我20岁。在黑龙江日报干了4年。这期间,当过副刊编辑;当过理论编辑(我的本科学的是哲学);独立主持过每周两期的专版,编、采、评、画版,全都一人...  相似文献   

16.
婚后的一天,突然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华子,你知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我想了想,没觉得有什么特别。“说你没心没肺吧,你还不承认。”母亲在电话那边笑着数落我,“明天是亲家母的生日,你这做儿媳妇的,连这个都不知道,太不应该了。”那一刻,我诧异极了。  相似文献   

17.
现在说电视剧的创作,我记得刚到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就在北戴河召开了一次笔会。在那个会上,我说了这么几句话,我说,有些电视剧,那怕是上、下两集的单本剧我都看不懂,我说的还是国产片,不是说的进口片。结果底下就有人哈哈大笑,散了会还说,汉元还真幽默,说我把搞电视剧的一些人挖苦得够呛。其实我是真的看不懂,别人觉得奇怪:你这个61年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说这单本剧你都看不懂?我说就是。他们不相信。我说我是真的看不懂,结果这真心话还被说成陈汉元真幽默,这跟幽默毫不相干嘛,我就是没看懂嘛。那么我就分析我没看懂的原…  相似文献   

18.
江泓 《河北广播》2006,(4):56-57
频道内部的年轻同事一直叫我“江老师”,开始不过是新来的实习生刚出校门见谁都叫“老师”的习惯使然,可后来真叫出了一些“好为人师”的坏脾气恐怕也是他们当初没有想到的。他们当中有多少人后悔,多少人不服气?不知道,反正一日为师,就要自觉把“传帮带”的工夫做到位,这却是我所奉行的为师之道。  相似文献   

19.
于夫 《新闻世界》2006,(10):47-48
如果你的钱多得数不清,你会为自己操办一个怎样的婚礼呢?《福布斯》杂志日前评选出了本世纪5场最奢华的婚礼,它们有的豪华得让人窒息,有的则浪漫得令人恍惚。不过,这离大众的生活太远,相信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面对如此挥金如土的婚礼,都只能望洋兴叹。  相似文献   

20.
要是有来世,我想我不愿意再做一个人了。做一个人,是很美,可是也太累。我来世想做一棵树,长在托斯卡纳绿色山坡上的一棵树。要是我的运气好,我就是一棵形状很美的柏树,像绿色的烛火一样尖尖地伸向天空,总是蓝色的、金光流溢的天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