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朝的八旗     
八旗是清朝的重要军事支柱,是满洲早期兵民合一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始建于努尔哈赤时期。其编制大致是这样的:每三百人为一牛录,统于牛录额真;五牛录为一甲喇,统于甲喇额真;五甲喇为一固山,统于固山额真。一个固山  相似文献   

2.
早期满族出兵、校猎时,按族党、村寨组织队伍,每十人为一牛录,设一长官,名牛录额真.1601年努尔哈赤又编定三百人为一牛录,每牛录又分为黄、白、红、蓝四旗,仍设一牛录额真.1615年以牛录为基本单位正式建立八旗制度:五牛录设一甲喇额真,五甲喇设一固山额真,每固山额真左右设两梅勒额真(这些额真后来分别改称章京、佐领、参领、都统等).每固山额真所率领的即是一个旗.计有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到皇太极时又先后成立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习惯仍称八旗.八旗官员平时管理民政,战时充当将领.起初,八旗兵  相似文献   

3.
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由此产生八旗兵.八旗制度是由女真氏族公社末期的狩猎组织演变来的.当时,每逢行师出猎,氏族成员每人山箭一枝,以10人为一单位,称"牛录"(汉语"人箭"的意思).1601年,努尔哈赤将一牛录扩大至300人,分别以黄、白、红、蓝四色旗为标志.1615年,由于兵力增加,努尔哈赤义决定于牛录之上,设立甲喇和固山.即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这时,也从以前每牛录一旗,改为每固山一旗,另增镶黄、白、红、蓝四旗,合原四旗,共计八旗.每旗7500人,八旗共计6万人.八旗制度是兵民一体、军政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八旗兵丁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八旗制度的实行,不仅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也促进了满旗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又传到索拉敏(即霍城)、塔尔巴哈台(塔城)、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没能灭绝它,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也没能摧毁它,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5.
一八旗制度的建立满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成员之一,它具有悠久的历史,1583年以后,它的杰出领袖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经过三十多年的战争,统一了女真各个部落.在统一的过程中,为适应当时社会和战争的需要,努儿哈赤便创设了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八旗制度.八旗制度的建立,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长期以来,在女真各部落中,有一种打猎的组织,叫做“牛录”.女真人在围猎的  相似文献   

6.
阿苏是新疆锡伯族的新潮诗人,也是一位独具特色的乡村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几乎都是以牛录为题材,并凝聚着牛录情怀;牛录成为他的精神家园,他因此被誉为“牛录的守望者”.在阿苏的牛录诗中时而闪烁着叶赛宁似的忧郁.  相似文献   

7.
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 ,在新疆伊犁地区居住的锡伯族中间 ,就广泛地流传着一封信 ,这封信从察布查尔的这个牛录传到那个录牛 ;又传到索拉敏 (即霍城 )、塔尔巴哈台 (塔城 )、巩留……到处流传吟诵。旧社会的军阀、国民党疯狂的搜查和没收 ,没能灭绝它 ,祸国殃民的“四人帮”丧心病狂的焚烧 ,也没能摧毁它 ,它就是在祖国大花园里生根开花结果 ,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带有奇异芬芳的奇葩———锡伯族散文《辉番卡伦来信》(下文简称《信》)。下面就谈谈它的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信》的作者文克津 ,姓何叶尔氏 ,人们叫他何叶尔·文克津 ,又尊称文…  相似文献   

8.
(一)为什么“约翰牛”成了英国人的绰号十八世纪时,苏格兰作家约翰·阿布什诺特写了一本小册子《约翰·布尔的历史》(The History of John Bull)。这本小册子描述了当时的政治形式,用急躁、坦率、滑稽可笑的英国绅士 John Bull 的形象来比喻参与西班牙王位争夺的英国人。由于布尔(Bull)在英语中是“牛”的意思,英国人就恢谐地自称“约翰牛”。在英国漫画中,约翰牛是个矮胖、愚笨的绅士,他头戴宽边礼帽,脚蹬长筒靴,身穿夹克衫,一副滑稽可笑的样子。后来,大家就把英国人称为“约翰牛”。  相似文献   

9.
解析: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斗争中,将女真人按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编制,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的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正确答案D。  相似文献   

10.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 12小题 ,每小题 3分 ,共3 6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 4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等差数列 {an}中 ,已知a2 =2 ,a4 =8,则a6 等于 (   )   (A) 8   (B) 10   (C) 12   (D) 142 .已知集合A ={x|x2 -5x +4 >0 },B ={x||x -3|<4},则A∩B为 (   )   (A) ( -1,1)∪ ( 4 ,7)   (B)    (C) ( -∞ ,-1)∪ ( 7,+∞ )   (D) ( -1,7)3 .由命题p、q构成的“p或q”、“p且 q”、“非p”形式的复合命题中 ,p或q为真 ,p且q为假 ,非p为真 ,那么 (   )   (A) p真 q假   (B)p假q真   (C…  相似文献   

11.
努尔哈赤借鉴明制,首创总、副、参、游的世职体系,并将其与八旗下的牛录直接挂钩,在刺激军功的同时,也带来满汉职爵混乱的问题。天聪年间,皇太极采取平级转换乃至升级转换的方针,优待汉人降将,大有收拢人心的效果。后来出于民族自尊,改世职名为满称,虽解决了职爵难分问题,却又因为对“额真”一词的避忌,导致八旗制度下的各级官名与世职同名而异质。从整体上看,清初史料有关世职的记载,常给人以似是而非之感。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阅读》2007,(12):15
八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独创的一种“军政合一”、“寓兵于民”的组织,遇有征伐,抽调旗下兵士组成军队,即通常所说的“八旗兵”;同时,它又是政权组织,具有管理旗下人民户籍、田土、赋役、教养、诉讼、婚姻的职能。八旗制度在建立初期,兼有军事、行政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是与当时满族社会经济基础相适应的,对推动满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曲艺的产生、发展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也有异质文化的鲜明影响。蒙古族曲艺与蒙古族历史一样历史悠久,从上古时期的陶力、祝词、赞词到现代的笑磕亚热、蒙古小品,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曲艺大多是以口耳相传的形式流传,“倒喇”作为一种蒙古族古代曲艺艺术,旱已经被历史所淘汰,被世人所遗忘。我们可以从有关“倒喇”的记载来探究“倒喇”的表演形式,从“倒喇”的表演形式以及“倒喇”的产生、发展及其消失的原因,可以论证蒙古族曲艺艺术“倒喇”是蒙古族说唱艺术“陶力”的衍化形式。  相似文献   

14.
《李(绍宗)府君邈真赞》是敦煌遗书伯3718敦煌名人邈真赞集中的一件,也是较为重要的一件。为便于人们应用,现按原卷的行次(每行结束,用“/”表示)录文并略加点逗公布于后:  相似文献   

15.
努尔哈赤建立的八旗,其主要成员是女真人,早期来归的蒙古人、汉人、朝鲜人也按民族编成牛录分隶于各旗,可以说,八旗从一开始就是个民族联合体。皇太极继位后,形势大有发展,东北的女真族统一了,汉人、蒙古人来归者也日益增多。这时,他没有把原来的八旗扩编成十旗、...  相似文献   

16.
朱永新 《天津教育》2009,(12):21-22
12月,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月。盘点一年的生活,往往是这个月的必修课。其实,盘点一年,必须从盘点每一天开始。在古代,作为“备遗忘,录时事,志感想”的日记,就是盘点每一天最有效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从“外面的世界真奇妙”所想到的李传梅学生每出去搞一次社会调查或郊游,回来总得津津有味的议论三、四天,把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新闻”带到学校,一致惊叹“外面的世界真奇妙”!学校本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学生本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怎么会变成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  相似文献   

18.
1.(全国文综卷Ⅰ)八旗制由努尔哈赤创立,其早期特点是A.士兵由招募而来,保证兵源B.士兵有专门军籍,世代为兵C.士兵不从事生产,专事作战D.兵民合一,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解析:八旗制度是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斗争中,将女真人按军事组织形式进行编制,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的制度,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正确答案D。  相似文献   

19.
A卷(满分l()O分) 一、填空题(缚卒1分,共10分) 】.一‘置特lJLl顺旗本原则,是我困革命和建波经验!’内 ,是实现社会弘义现代化的 2.代h川i,“:资料社会卜义公仃制包括 fIl 州种形式。 m人比代丧人会制度灶找幽的川瞍,找H人【t代文人会制度的组织干¨活动的艇,乍蛆lji{j址 。 4.让会_j三义梢种义叫建设的苍本内容包括 伺f 曲个订面。 5.j迁fq人Ilnl . ,足我同人l旧吐状}’10 j占1i特祉。 二、判断题 啪n作{IE 0内H“\/,”,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艟巾国。 ( ) 2.·I矗持四项基本…  相似文献   

20.
五四散文主要由社会派散文与人生派散文两大系列构成。社会派散文关注的是社会性存在,具有显见的意识形态倾向,其主旨主要在于进行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这一类散文以杂感(随感录)为主要形式,它与“五四”新文化运动相互动,具有重要的思想和文化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