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为了忘却的记念》,读《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忽使我想起另一首诗来。那是郭沫若先生一九三七年自日本回国途经黄海舟中所作。诗云: “双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去国十年余泪血,登舟三日见旌旗。拼将残骨埋诸夏,哭吐精诚赋此诗。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很明显,郭诗步鲁诗之韵,不但形式上相  相似文献   

2.
屈赋与鲁迅诗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作家中,鲁迅、郁达夫、田汉都以擅长写旧体诗词著称。“于古诗文,虽工而不喜作”①的鲁迅,在他那多是投赠友人的诗篇中,每能咏性情,述怀抱,砭时弊,意境深闳,戛戛独造,别具风格。诚如郭沫若所说:“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②鲁迅旧体诗来自哪一路?主要得益于哪些前辈诗人?说学杜甫者有之,说学李商隐、李贺者有之;柳亚子认为“鲁迅先生的诗,追踪汉魏,托体风骚”;③郭沫若赞扬《“惯于长夜过  相似文献   

3.
一诗四唱和     
鲁迅《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有一首 《无题》诗: 惯于长夜过春时, 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 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写处, 月光如水照缁衣。 此诗发表后没几天,逃居日本近十年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巨人,是中国文化战线上的继鲁迅之后的又一面光辉旗帜.他于新诗创作,曾投入巨大的热情和精力,并取得极其辉煌的成就.他的第一部新诗集《女神》,为自由体诗开创了新的诗风,开辟了新的天地,是标志着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但郭沫若并未因倡扬新诗而摈斥旧诗,他对传统的古典诗词尤其是唐诗仍然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并给予高度评价.他称鲁迅之七律《无题》(惯于长夜)“大有唐人风韵,哀切动人,可称绝唱”,为此作了一首和诗《归国杂吟之二》(又当投笔),还谦虚地说:“我的和作是不成气候的,名实相符的效颦而已.”他的一些旧体诗,如《晚眺》、《游操山》、《南征中》、《题延光砖五首》(其四)等,或借景传情,或以景语作结,既形象鲜活,又含蓄不尽,富有审美张力,这正是继  相似文献   

5.
乙白莲 《初中生》2008,(11):27-28
著名剧作家夏衍、于伶与郭沫若都是好朋友。1942年于伶过37岁生日,夏衍即席赋《赠于伶》七绝一首:。长夜行人三十七,如花溅泪几吞声。杏花春雨江南日,英烈传奇说大明。”诗中巧妙地把于伶的四部剧作名《长夜行》《花溅泪》《杏花春雨江南》《大明英烈传》嵌入了进去,形象生动地概述了他的艺术和人生经历。这首诗夏衍自谦为“十足的打油诗”,其实他是严格按照诗词格律写的。  相似文献   

6.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文中的“缁衣”一词,历来或注为“黑色的衣服”,或引《诗经·缁衣》篇,注为卿大夫所著之朝服。我们结合记念文章,领会《惯于长夜过春时》全诗的主旨,认为不应将“缁衣”释为“黑色的衣服”。该诗是诗人怀念友人之作,诗人是将《诗经》中的《缁衣》诗,作为怀念战友的典故来用的。最早解释诗中“缁衣”一词的是许寿裳。他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谈到他问起鲁迅写这首诗的情况时,鲁迅解释说:“那时我的确无写处的,身上穿一件黑袍子,所以有缁衣之称。”后来陆续出版解释研究鲁迅诗歌的专著。如周振甫的《鲁迅诗歌注》、倪墨炎的《鲁迅旧诗浅说》、郑心伶的《鲁  相似文献   

7.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高语三册》)一文中有一首悲愤深沉的七律: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忍看朋辈成新鬼”一句,课本注为“忍心看着朋友们一个个被反  相似文献   

8.
鲁迅先生逝世十四周年的时候,即一九五○年十月十九日,郭沫若在《东北日报》上发表了《释鲁迅“题三义塔”诗》。编者加了这样的“按语”:“鲁迅先生有一首叫作‘题三义塔’的诗,原句是: 奔霆飞熛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精禽梦觉仍街石斗士诚坚共抗流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有读者来信询及此诗涵义,经郭沫若先生代为解释如后。下面是郭沫若先生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学指导》2011,(3):F0002-F0002
鲁迅1932年书赠台静农的七律《无题(惯于长夜过春时)》。鲁迅曾将此诗书赠许寿裳、山本初枝等中外友人,但均系条幅。鲁迅诗作的横幅极少见,《鲁迅日记》1932年12月9日记云:“为静农写一横幅”,时在该年冬,正是指此诗幅。此诗幅初刊2001年11月香港翰墨轩出版公司版《台静农法书集》(二),为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本刊特在内地首次刊发彩色制版的此诗幅。  相似文献   

10.
入选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鲁迅作品有三篇,且篇幅都不短。在教学中,通过对比综合,我试着把课文所需掌握的内容归纳出了如下“要点”: 《为了忘却的记念》:一首诗;二本书;三个典故;四个时间;五位烈士。“诗”即课后练习要求背诵的《惯于长夜过春时》一诗;“书”指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散文集和诗集;三个典故;方孝孺、高僧坐化、《思旧赋》;四个时间:31年1月17日——被捕,1月24日——来信点狱中惨状,2月7一8日——被杀,33年2月7—8日——撰文;五烈士即白莽、柔石、冯铿、李伟森、胡也频五个青年作家。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鲁迅不是一个诗人;就是鲁迅自己,他也可能这样认为。他的作品编成过多种集子,惟独诗歌,他生前没有单独出过集子。现在见到的他的诗歌,有70余首,其中又以旧体诗居多。这些诗多收在《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编》里面。鲁迅留下的诗歌不多,但正如郭沫若所说,"偶有所作,每臻绝唱"。也正因为如此,诗歌中多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说:诗是写出来的。旨在强调诗不能做作。鲁迅有言:感情强烈时不可做诗,否则将会杀掉诗美。郭沫若荤落超群,固然不必庸人式地搔首挠耳苦吟,但他“写”出的诗,自然已含有那“无技巧”的技巧。鲁迅的话,我十分乐意听取。一首好诗,一片匠心。盲目否定新诗,见诗而说无“诗”,根源何在呢?诗,品之才有。无品诗的才力,当然永远没有诗。李瑛的这首诗选入中学课本,我见之即喜。诗坛泰斗艾青称誉“李瑛以勤奋的劳动写作了大量的战士诗”。这便是“战士诗”的代表之作。但转念又自扰之:少许教师可能会以“自读课文”为由而随意放过,使学生失去了一次品尝的机会。所以,抛出粗砖似的十  相似文献   

13.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钦佩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面"之句,表现其无限钦敬之情。之后,郭沫若  相似文献   

14.
以《女神》为代表的郭沫若的新诗,在“五四”诗坛上放射出灿烂的光芒,映耀着整整一个时代。1928年,郭沫若流亡日本。整整十年间,埋头于古代史的研究,他笔下的诗流壅滞了。“七·七”事变的炮声震沸了郭沫若胸中的热血。他别妇抛雏,只身逃回祖国。诗情又在他身上汹涌起来。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他写了将近30首诗,合成《战声集》出版。这是新诗巨匠郭沫若诗笔冰封了十年后的解冻,应该引起人们高度的注意。但是,它们当时远远没引起如《女神》那样的巨大反响,在文学史上也只留下淡淡的一道痕。这个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正> 在我国现代文化史上出现了两大文化伟人——鲁迅与郭沫若。周恩来同志曾将鲁迅与郭沫若相比较,作出了正确的评价。他说:“鲁迅自称是‘革命的马前卒’,郭沫若便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邓小平同志也评价说;“他(指郭沫若——笔者注)和鲁迅一样,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渊博,才华卓具的著名学者。他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钦佩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面"之句,表现其无限钦敬之情。之后,郭沫若  相似文献   

17.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 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 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 吟罢低眉无处写,月光如水照缁衣。 ——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一九三一年一月十七日,左联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在上海被捕,鲁迅受牵连而避难于“花园庄”旅馆,不久获悉他们在二月七日夜被秘密枪杀。鲁迅说:“在一个深夜里,我站在客  相似文献   

18.
与鲁迅先生一样,郭沫若也是先学医后从文,种豆得瓜而成文豪的。郭老才华横溢,学识渊博,他对读书的看法,能给我们启迪。一、读书贵在消化吸收。郭沫若先生曾写过一首诗:蚕食桑而吐丝,蜂采花而酿蜜。牛吃草而出奶,树吸壤而生漆。破其卷而取神,吮其精而去粕。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郭沫若同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巨匠。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一生没有见过面。但郭沫若对于鲁迅及其作品,是敬重和倾爱的。在《鲁迅与王国维》一文中,他曾坦率地表示:"在今代学人中,我最佩服的是鲁迅。"1936年鲁迅逝世后,郭沫若的挽联中有"钦诵二心,憾无一  相似文献   

20.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盖自列其诗之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有论者解作"二十四联”,以否定传统谓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通检《苏东坡全集》,其诗题中另有"作诗二十四韵”一例,与上面书跋语中的宾语结构关系不同,意义因之有别:诗题中"二十四韵”无修饰语,指一首诗的韵脚数,当解作"二十四个韵脚”(即"二十四联”);而书跋中"二十四韵”,前有定语"其诗”,与后面"有得于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韵”在意义上有关系,当解作"二十四首诗”,实指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