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2.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一文,对“其船背稍夷”的注释为:“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无疑,编者把“船背”理解为“船顶”。我认为这是误解,应作“船底”解更为合理。理由如下:其一,原解不合事理。这里的“船顶”显然指船舱的顶部。课文前面有言:“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即箬竹做成的船篷。但它并非雕刻者另取箬竹为之,而是“因势象形”,模拟箬竹的样子。那么,观者何以辨出是竹非木?我想根据只有一个——竹节。另外,竹子形圆,部开后也是弓状,用它拼成船篷,中间定有间缝。即便剖成条状相拼,也沟壑难填,如竹席、竹垫等…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编选了魏学咿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也提供了隋树森先生的分析:“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  相似文献   

4.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中有有一句“其船背稍夷”。教材的注释是:“船的顶面稍平。背,脊背。夷,平。”我认为“船背”应解作“船底”.其理由是:原文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意即“船背”比较平坦,所以就刻写名字在上面,还用了篆章。从文章的结构看,全文按“由总到分,由上到下”的顺序来写,即先写船头、船舱、船篷、船窗,再写到船尾、船底,最后总述全文。记叙井然有序,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习惯.再从王叔远赠送给明代艺术鉴赏家李日华的一枚核舟亦可得到证明。李日华在《六研斋笔记》中记录了这件事。现抄录一段如下:  相似文献   

6.
《核舟记》“船背稍夷”,课本注为“船的顶面稍平”。我们认为,似应释为“船底稍平”。首先,整个一只核舟,“船头坐三人”,“船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而“中轩敞者为舱,箬竹覆之”。如果将“船背”释为“船的顶面”,那么,这稍平的“顶面”应安置在何处呢?是在船头,还是在船尾?是在船舱,还是在船舷?我们总觉得不好给船头、  相似文献   

7.
初二《核舟记》中,说“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落款和篆章一共刻了十八个字。“船背”是什么地方?课本注为“船的顶面”,似有不妥。“背”是脊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中的<核舟记>一文,课本对"其船背稍夷"一句中"船背"的注解是"船的顶部较平."教师教学用书提供隋树森先生的分析是:"‘背'字在这里应当解作‘上面'.动物的背向上,所以上面也叫‘背'.‘船背'的‘背'同‘驴背'‘鹤背'‘鹏背'的‘背'意思一样.唐朝诗人白居易有两句诗:‘夜雨滴船背,风浪打船头.'夜雨只能滴在船的上面,决不能滴在船底,这是很清楚的."  相似文献   

9.
杨远林 《阅读与鉴赏》2007,(2):79-79,49
明代魏学的《核舟记》应该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佳作了,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都加以使用。笔者却对教科书(包括新版的鲁教版七年级上册和过去的四年制人教版教材)的一处注释,心存质疑,颇值得推敲和商榷。鲁教版教材第117页的注释29为“其船背稍夷:船的顶部较平”。原四年制人教版的课本第113页注释14中解释“背,脊背,这里指船顶”。可见,二者都将“背”解释为顶部,“船背”即船的顶部。在《教师教学用书》课后的“有关资料”中也认可这种解释(人教版和鲁教版都有相同解释,只是页码不同),第151页中摘自《课文分析集》(隋树森著,广东教育出版…  相似文献   

10.
董亚 《学语文》2008,(2):20-21
《语文》[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第三册第三单元《琵琶行》一课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中“瑟瑟”注为“这里形容微风吹动的声音”。人教社新版的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必修③在对此句诗作注时延用了此说。许多治诗大家的注本也认为是“风吹草木声”,如顾学颉、周汝昌《白居易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7月版),  相似文献   

11.
威远县河北街小学付革新在《一来一去,孰是孰非》的来信中问:杠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船究竟是采自东吴的船,还是待往东吴之船?教参中理解为“采自东吴的船只”,我认为应该是“要到东吴去的船只”似乎更合理。因为古代行船,田于当时技术所限,往往朝发暮旧,而“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的正是草堂清晨的景色,因此,该船应是在待发之时,不知吕老师以为然否? 主持人(特级教师吕谦)答:从《一来一去,孰是孰非》,看出您很爱思考,讲得也不无道理。其买,来来去去,停停走走本身就是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12.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文》四年制课本第四册《核舟记》中"其船背稍夷"课文注释是:船顶很平.背,脊背.这里指船顶.与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核舟记》赏析(隋树森《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其船背稍夷"也作了分析,"船背"一词,现语文课本加了注释.有的旧语文课本把它注为"船底".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有这样一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很多老师对这句诗一掠而过,但学生并不理解,其实,这是白居易化用了古代曲名《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是乐府《吴声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陈叔宝)所作艳曲之一,后主和宫中女学士及朝臣唱和为诗,隋炀帝和唐代张若虚也作过此曲,颇有名。白居易将“朝”和“秋”巧妙地嵌于“春江花月夜”之中,变成了由七个名词构成的诗句,写出了他“取酒”“独倾”的时间和环境。这七个名词并非机械地罗列在一起,而是运用了古代汉语中特殊辞格——互文。互文指古诗文的相邻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这种修辞  相似文献   

14.
释“船”     
记录“船”这个词的字形金文里就出现了(见《南疆钲》),可见船作为水上交通运输工具的使用应当是很早的事情。船字是由舟符构成的,古书里面“舟船”往往连用;由舟符构造的一批字,如舸、舻、舴、舶、舫、舳、舵、舷等,都与船有关;舟船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缓歌慢舞凝絲竹”是白居易的名诗《长恨歌》中的一句。这句诗该怎样理解?一些古代诗歌选注本大都以“结合”、“配合”或“紧扣”释“凝”字,说这句诗的意思是缓歌慢舞与管弦乐配合得很紧。笔者认为,这样解释是值得商榷的。且从“凝”字说起。《说文解字》:“冰,水坚也。从(?)从水。凝,俗冰从疑。”可见“凝”本是“冰”的俗字,所以《字林》云:  相似文献   

16.
舟船作为一组指水上主要交通工具的词,除了在指称上有相同的对象外,彼此还有很多不同之处.“舟”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在通语中,而“船”作为方言词在战国中期才进入通语和“舟”相角逐,并最终取代“舟”的地位而活跃于人们口语中.同时,“舟”指体积小的“船”,“船”则指体积大的“船”.  相似文献   

17.
“绳船”模型是“绳子”拉“船”(或“船”拉“绳子”)这样由两个物体构成的牵连体,其特点是“船”只能在固定的路线上运动,而“绳子”的运动方向可在一定的范围内改变。设某一时刻“绳子”与“船”运动方向间的夹角为α(取锐角),则两者速率间的关系为:v绳=v船COSα。下面来推导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18.
“船”说     
<正>江苏省江阴市城西中心小学联合江阴博物馆开展“奔向博悟的红色旅行”系列活动,厚植少先队员爱党爱国情怀。学校里有一支中队曾在博物馆举办的“江南与海上丝绸之路”特展中见到了各种各样的船,与船结缘,并由此确立了以船为核心的中队特色文化建设,开启了对船的研究和探索。在众多船中,中队以时间为线索,确定了4艘有特殊时代意义的船为寻访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新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过秦论》中“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句,课本和教参译文都是:“血流成河,可以漂浮盾牌。橹,盾牌。”查字典,“橹”字有两条注释:(1)使船前进的工具,比桨长大,安在船梢或船旁,用人摇。(2)〈书〉大盾牌。笔者认为,此句中的“橹”字,取其船的工具义更为准确。一、句中的“橹”应取船的工具义,在句中指代“船”。课文第2段叙述了孝公死后,秦国在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代,承接先王的基业,沿袭前代的策略,不断地南北征战,东西攻伐,扩充疆土,国家日益强大的局势。而在此期间,山东诸侯各国则…  相似文献   

20.
“地球”号钻探船是由日本制造的,全长210米、宽38米、排水量5.7万多吨,是世界上最大的科研钻探船,也是有史以来钻探地幔深度最深的钻探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