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北魏拓跋政权在处理国家贱民问题上循序渐进地采取了三种不同的统领方式:代政权时期,是贱民产生的萌芽期,部落制是这一时期的唯一统民方式;拓跋复国后,是国家贱民的形成和大发展时期,营户制方式(即军营体制管理方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拓跋焘始光四年后,落籍官府的杂户制逐渐定型,成为贱民统治的主要方式。北魏贱民制度的这种变化,反映了拓跋政权在管理上的不断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2.
北朝侍讲制度考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北朝效仿魏晋南朝创立了为皇帝、储君讲授知识的侍讲制度。主持侍讲活动的最高职位也称侍讲。不过,北朝侍讲并非国家正式官员,而是由其他朝官兼任的教育头衔。侍讲制度对于提高北朝君主的知识素养、增强治国能力具有重大意义。侍讲职责重大,故朝廷甚重人选。北朝侍讲地位颇高,于君主又有师傅之名,故能够充任侍讲是当时士人的殊荣。  相似文献   

3.
汉字发展演变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魏晋南北朝是汉字由隶书发展成楷书的重要历史阶段,该时期的碑刻文献真实地记录了汉字这一历史嬗变的过程。其文字特征表现出造字方法出现新的时代取向,楷书为主而众体相杂,笔划构件增减改换,假借衰落而代之以专字,字形同化讹混,其结果造成异体丛生。  相似文献   

4.
家学肇端于先秦,经过两汉的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昌盛。由于时代的变化,两汉与魏晋南北朝的家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家学形式由简单到复杂,家学内容由专经而博通,教育对象由开放而封闭,家学主体由单一而多样。此外,两汉家学为官学的有益补充,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学则成为世族文化教育的主体形式,承担着学术传承和人才培养的重任。  相似文献   

5.
河南地区地处中原,得地利之便,自两汉开始就较早地接受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南地区率先成为内地佛教的发达地区之一。对于北朝后期河南地区佛教的发展状况,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首先从僧人和寺庙分布状况来探究北朝后期河南地区的弘法中心;其次对这一时期河南地区高僧的译经状况进行总体分析;最后对北朝后期河南佛教的学派发展状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6.
本以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为背景,深入剖析了这一时期法律制度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地位,明确指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法律制度由秦汉早期初创阶段向隋唐成熟完备阶段过渡的重要时期。  相似文献   

7.
北朝时期,胡族入主中原,面对异族的统治,汉族士人表现出复杂和矛盾的政治心态.受北朝政局、经济环境、经学重振、正统观念变迁诸多因素的影响,这种政治心态可分为谋利、以道为己任、功业、隐逸等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系统化的、现代化的家族研究起步于20世纪,但1900至1948年北朝家族研究乏人问津;在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内,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北朝家族研究成果寥寥。文革结束,进入新时期之后,北朝家族研究进入新阶段。成果数量明显增多,关注程度由冷趋热,家族研究方法有所创新,家族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视角与思路更为多元化。北朝家族研究在取得重大突破的同时,仍然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忽视家族经济状况、家族习俗、宗教信仰等。北朝家族研究领域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  相似文献   

9.
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十分突出,具体表现在融合多种书体特征的"破体书"和大量俗体字上。本文由分析"破体"概念的内涵入手,试从书法和文字两个方面分析十六国北朝碑刻的破体现象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0.
从北朝本土文人诗研究概况、"北地三才"研究、其他北朝本土诗人的研究、北朝本土文人诗艺术风貌的研究等方面,回顾了20世纪北朝本土文人诗研究状况。在20世纪前期和中期学界对于这一领域关注程度不足,而且存在一定偏见。20世纪后期一批有影响的专著论文陆续出版,标志着这一领域由冷趋热。学界的研究态度趋于客观和理性,研究对象更加丰富,研究角度也多种多样,但这一领域仍有待开掘。  相似文献   

11.
北朝风习与北朝散文的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朝风习多不同于南朝,但在佞佛、崇儒上,二者的趋同使南北风习有了根本的一致点,从而影响到文坛。北朝文风的南化存在南人人北和北入学南的双重因素,在传统的评说中,北朝文人的才藻和文风的华丽常为人关注,使南北文风有很相近的地方。但北朝散文风格最具个性的是本色,即切合表现对象寻求心性和语言的自然,从而走了一条介于质实与华美之间的中性道路。  相似文献   

12.
北朝散文经历了一个从沉寂到复苏,再到繁荣的发展过程。其发展动因主要在于帝王的好尚和重视、南北朝间的文学交流、北朝举秀才考试、北朝儒学兴盛等。  相似文献   

13.
北朝宦官有生杀予夺大权,并能大规模地封王得爵,干预朝政;依靠收授贿赂和朝廷赏赐,他们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与历代宦官更显著的差异是,他们多妻室儿女。形成北朝宦官这些特征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朝统治集团是由鲜卑族贵族组成的,统治基础薄弱,又不敢重用汉族地主士人,要实施统治,只好依靠集家奴与部分汉族文化于一身的宦官阶层。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以前,与葡萄、葡萄酒相关的葡萄文化的发展,是中国古代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及葡萄文化经西域传播的重要内容。魏晋南北朝以前,葡萄文化经西域由西向东、由北向南、由京畿向四周及由中原内地向西域、东亚传播、扩展。先秦时期,"蒲陶"一词在西域传播;秦汉时期,葡萄文化已由西域传入中原内地,并在内地逐渐丰富起来,同时开始由中原返传入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葡萄文化领域扩展,由内地向西域的传播内容增多。  相似文献   

15.
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各民族大融合大发展时期,也是乐府诗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朝乐府诗在民族融合的浪潮中,获得新的发展,北朝本土文人的创作心理、创作技巧都发生潜在变化。文章以民族融合为切入点,对北朝乐府诗的创作变化历程及发生的新变化加以分析,发掘民族关系的变化发展与文学自身演变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综合研究、北朝三才、北地三书、北朝乐府民歌等若干方面,对20世纪的北朝学研究做一宏观的回顾,考察、梳理了一百年来北朝学的研究历程,凸现了北朝学在20世纪的研究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研究对北朝学逐步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受其影响,北朝婚礼习俗异彩纷呈,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空前盛行于北朝,并对随后的唐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拾遗记>结构上史的特征以及内容上的博杂,使其成为一部兼具杂史杂传与地理博物两种文体特征的典型的志怪小说.<拾遗记>这种一书兼综二体的文体特征,是魏晋南北朝多种体例的志怪小说在长期发展演变中由分离逐渐走向融合过程的体现,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是一个独特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南北交流的日益广泛,由南入北士人的增多,以及北朝统治者在文化策略上的选择,使得北朝后期的文学经历了对南朝文学短暂的逆动之后,走上了吸取和借鉴南朝文学的道路,并为隋唐文学的南北融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服饰的发展与演进与社会文化的变迁紧密相连。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少数民族拓跋鲜卑建立的政权,各种文化的大交融使得北朝服饰出现一些新的特征,比如上衣下裤、衣侧开叉等服饰形制的改变,左右衽兼行、袒右臂等着装方式的产生。北朝服饰对中国传统汉族服饰的解构直接影响到隋唐的服饰形制,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