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二类,否定判断句式。在现代汉语里,否定判断句的构成方式是将否定副词“不”加在肯定判断句的判断谓语前面,而不直接加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文言文的否定判断句则不同,它可以直接将否定副词“非(匪)”放在作谓语的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非(匪)”可以译成现代汉语的“不是”,但它不是否定性的判断词,也不是否定副词和判断词的结合。从语法作用上看,“非(匪)”只是一个一般的叙述性的否定  相似文献   

2.
虚词“非”字常见用法之一,是用在判断句主谓之间,使整个句子表示一种否定的判断。例如: 管仲非仁者与? 《论语·宪问》 回也,非助我者也。 《论语·先进》 是非君子之言也。 《礼记·檀公上》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这种“非”字,在词性方面,有否定副词说和系词说,否定副词说者以为“它是一个简单的否定副词”(见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系词说者认为它“是否定性的系词,是实词,不是虚词”(见杨伯峻《古汉语虚词》);意义方面,有“不是”和“不”两种解释,而均以后者为极少数。翻译则一致为“不  相似文献   

3.
杜诗否定副词在使用上具有以下特点:一,一些上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已经消失或正走向衰亡,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否定副词.二,同类否定副词在分布上的对立现象已不复存在;三,否定副词的内部分工相当混乱;四,“非NP”式否定判断句仍占较大优势,新兴的“不是NP”式的使用频率还不高.对杜诗否定副词所作的历时研究表明:初、中唐时期是中古和近代汉语之间一个不可忽视的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近代汉语的上限可以提前到唐初.  相似文献   

4.
第五节否定判断和判断句中的副词否定判断是判断句的一种,与肯定判断相对。否定判断句的主语、谓语之间用否定副词“非”,来否定整个谓语。译成现代汉语时,“非”的意义通常被译为“不是”,但它并不是“不”和“是”的结合体,而仅止是一个副词。例如: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左传·宣公二年〉 2、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渔公元年〉 3、是非君子之道。〈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字在文言文里出现的次数不少,用法也比较复杂。先秦时期,“莫”字大都用作否定性无指代词,偶尔也有用作否定副词或其他副词的。自汉代以后,“莫”字作为否定副词的现象逐渐普遍起来。这本来就为一般读者阅读文言文带来一定的困难。加之,当前古汉语研究中对“莫”字的具体词性和词义又解释不一,特别是对否定性无指代词“莫”和否定副词“莫”的词性及其词义的解释更为混乱。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相似文献   

6.
杜诗否定副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对杜甫诗否定副词进行了穷尽性的考察,发现杜诗否定副词在使用上具有以下特点:一,一些上古汉语中的否定副词已经消失或正走向衰亡,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否定副词.二,同类否定副词在分布上的对立现象已不复存在;三,否定副词的内部分工相当混乱;四,"非 NP"式否定判断句仍占较大优势,新兴的"不是NP"式的使用频率还不高.结论是:杜甫生活的初、中唐时期是中古和近代汉语之间一个不可忽视的过渡时期,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近代汉语的上限可以提前到唐初.  相似文献   

7.
说“非”     
在上古汉语中,“非”字除经常当否定副词用外,还经常用作否定判断词。 关于“非”的本义,《说文解字》释为“违”,是由鸟的双翅相背而会意①。古文中无此用法。《说文解字注》也未分析它的引申义。《宋本玉篇》、《宋本广韵》等都认为“非”有“不是”的义项②。朱骏声分析了“不是”与“违”这两个义项间的关系,他认为:  相似文献   

8.
《水经注》是南北朝时期代表北方语言特色的重要文献。在穷尽性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形式、结构成分、语义关系等方面对《水经注》的“是”字判断句进行考察和分析,一方面它继承了上古汉语“是”字判断句的语法特征,另一方面它体现了南北朝时期“是”字判断句的鲜明特色,反映了它在南北朝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中,“非”与“是”是一对反义判断词。上古汉语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但是如果我们由此而无视“是”字很早就发展为判断词的事实,那就未免大错。从已经发现的古代语言材料来看,至迟在战国末期,判断句中就开始用“是”作判断词了,尽管当时书面语言中这种用法还不普遍。例如:①孰是吾君也?而可无死乎?(国语·晋语)②此是何种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③此必是豫让也。(史记·刺客列传)在这些例子中,“是”字前面不仅另有判断主语,而且“是”字可以受副词修饰,我们没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代,专用的判断词尚未形成.除偶用“是”表判断外,一方面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用“为”表示弱性判断;另一方面则大量采用副词兼表判断.这种现象,从上古到中古、近古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有.大家知道,古今汉语判断句的谓语一般都可以由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来充当,而这样的谓语又都可以受副词修饰.那么文言文中有哪些副词可以修饰名词性谓语并兼表判断呢?这是久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如“尽、皆、凡、悉、仅”等范围副词;“必、诚、良、即、则、乃、真、亦、复”等情态副词;“素、本、固、将、且、次者”等时间副词;“殆、盖、其”等语气副词;“非、匪”等否定副词,等等都能兼表判断.但它们仍旧是副词.试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诸葛亮《出师表》,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全文共用二十三个“以”字,其中“先帝不以臣卑鄙”句的“以”字怎样讲解?有些参考书解释为介词“为”,我们认为此解不尽妥当,宜解释为动词“认为(以为)”。首先,从词语的组合结构看,“以”作动词“认为”讲,充当句中的谓语动词,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构成一个否定型的谓语格式,“不”字否定动词“以”字,否  相似文献   

12.
古汉语中判断句有哪些特点 古汉语中判断句一般是不用 判断词“是”的。表判断的句 子,有其固有的格式。常见的形 式有四种。1、……也;2、……者……也;3、……者……;4、……。(无“者”、“也”)第一种谓语后边加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如:“张骞,汉中人也。”译为“张骞是汉中人。”第二种,主语后边加“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这种形式的判断最为明显。如“陈胜者,阳城人也。”第三种是主语后边有“者”复指、提顿,引出谓语,但谓语后无“也”字。如“是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它的判断意味没有前两种强。第四种,既无“者”复指,提顿,也无“也”帮助判断。如“荀卿,赵人。”判断的意味更弱些了,是一种解释性句子,仍是判断句。 表示否定的判断就是在谓语前面加上否定副词“非”。这里要注意,“非”是对整个谓语判断的否定,而不能看作是仅对其一部分的否定。如“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非”不只是对“士”的否定,而是对“士之怒”的否定。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魏志》否定副词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国志·魏书》中的全部否定副词为研究对象,试图认识中古汉语否定副词的一些特点。通过对这些否定副词的分析描写,发现常用否定副词只有“不、非、勿、未”等,和上古相比,数量减少了,分工更明确,反映了中古汉语否定副词向整齐化方向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今文《尚书》中否定副词的用法比甲骨文有所发展,同后世文献相比,又有所不同。通过对今文《尚书》中的5个常用否定副词作穷尽性的研究,对它们的用法进行了详尽地描写,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尚书》时期,“不”和“弗”、“勿”和“无”之间的分布无明显的对立现象;“弗”和“勿”的用法同后世有所不同,其及物动词后都以带宾语为常;“非”字用于判断句还不是最常见的用法。在汉语史发展过程中,《尚书》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襄阳耆旧记》为东晋习凿齿所著,在语言上具有一定的时代特色。经过调查发现,判断句在《襄阳耆旧记》中的使用十分广泛,总的来看,主要具有如下特点:仍然是上古汉语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无系词的判断句”占据一定的优势;也承袭了上古汉语中的以“为”表示判断的非名词性谓语判断句;由系词“是”表示判断的判断句占到了一定的比例;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都有一定程度的复杂化。这些情况表明,《襄阳耆旧记》的判断句正处在从上古汉语判断句向近代汉语判断句演化的过渡阶段。  相似文献   

16.
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子。一般认为,"也"字煞句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本文认为,古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是"主语+名词性谓语。"《尚书》时代"是"已作为判断词。"是"不是古汉语唯一的判断词。断定判断句的句型标准主要根据谓语的性质,谓语必须是代词、名词或名词短语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中选有诗经二首,即《伐檀》和《硕鼠》。《伐檀》诗“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句中的“不”字,《硕鼠》诗“无”食我黍”句中的“无”字,课本上均作副词解释,分别译注为“不是”、“不要”。这两个字在这具体语言环境里,是副词还是语助词,怎样解释更为符合原意,我们认为应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8.
时间副词和否定副词“不”的相对位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界认为时间副词一般位于否定副词“不”之前,通过考察各类时间副词和否定副词“不”之间的相对位序的语料基础上发现时间副词并不总是位于否定副词“不”之前,归纳出和否定副词“不”有三种位置关系的时间副词的类。  相似文献   

19.
否定系动词“非”向焦点标记和副词的转化是汉语中非常独特的现象。这种变化首先作用于“非VP不vp”结构,然后在“不VP”结构进一步弱化的情况下催生了表示肯定语气的副词“非”。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有助于解释语法化研究中的许多问题。  相似文献   

20.
《银雀山汉简[贰]》(991—1621)中的否定副词共有10个,基本含盖了古代汉语中的常见用例。这些否定副词的分工已经比较明确,意义比较单一,其语法功能也相对完善。其中否定副词“不”的出现频率极高,除一般用法外,它还构成双重否定,“不…不…”等表示条件关系的紧缩格式;“弗”字后面跟及物动词,出现了修饰宾语的用例,这在古代汉语中也比较罕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