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舒勤 《怀化学院学报》2004,23(6):108-110
马华作家黎紫书用不同的叙述视角与话语表达方式拉开了叙述者、读者与父辈人物的距离,同时为父辈设定的角色进一步暴露了父辈人物的罪恶形象,从而全面颠覆了马华文本中父辈一贯的光辉形象.  相似文献   

2.
《华文文学》作为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期刊,对马华文学的引介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前期《华文文学》对马华文学作品的刊载,为中国大陆对马华文学的接受与熟悉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也为研究者们提供了可供参考阅读的文本;后期对马华文学研究类文章的刊载,对马华文学研究的进步与成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成为马华文学研究的学术重镇。  相似文献   

3.
马华新生代散文作家成为90年代以来马华文坛的一股重要的新势力,他们的创作在传承基础上进行审美品格与语言、文体的全方位创新,代表了马华散文新的高度.同时由于与报纸副刊的依存度高,马华散文又呈现出消费时代文化消费的商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作家张爱玲经历过缺失亲情、曲折求学、爱情失败等一系列人生挫折。坎坷起伏的人生传奇,成就了她文学上的成功。因为缺失的亲情,张爱玲将小说中父辈形象无一例外地异化,或是外貌形体,或是精神状态,或是语言行为。张爱玲用这种多方位、群体异化的表现形式,构建出了一幅父辈百丑图。张爱玲这种对父辈形象进行批判的意识,与其本人的缺失性体验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以阎连科的长篇散文《我与父辈》为出发点,结合绿、红、黄三种色彩理论,通过对文本中身为农民的父辈一代生活轨迹和生存状态进行剖析,体会阎连科笔下父辈形象隐忍、勤勉和无私的品质,体悟作品中处处蕴含着的浓郁亲情,把握作家在叙事中所体现出的当代现实主义精神,并让读者在父辈的大爱之中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相似文献   

6.
程艳梅 《天中学刊》2013,28(1):6-12
林水檬先生,马来西亚“汉学研究”和“马来西亚华人研究”的标志性人物,被称为“边陲的国学大师”.他早年师从词学名家叶嘉莹先生,用力于唐宋诗词,对韦应物、刘禹锡、柳宗元、韩愈、李殉、李白、范仲淹等人的创作奥理多有阐发;后研究重点逐渐扩展至马华本土的社会现实,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尤其是马华文教、马华历史等领域用力尤勤,成就斐然;同时,林先生秉持华人学者创作与理论研究并重的传统,在研究之余,从事古典诗词、书法、散文等创作,藉以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心路历程,风格自成一家:林先生从事教育40余年,对马来西亚教育界贡献至巨,2012年2月获得马华“百年树人精神奖”之“传薪奖”.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马华文学定义的溯源探究,其与中国(大陆)华文文学的比较,并考察《马华新文学简史》等几部已有的马华文学史论述,结合部分马华代表作家和作品,初步梳理了马华文学在华(中)文文学史之内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8.
马华新生代作为当下马华文坛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已引起海内外汉语批评界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大多从新生代书写的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历史想象、本土意识等层面展开论述,揭示了马华新生代创作中的边缘流散心态和消解、颠覆传统的反叛精神。基于以上研究现状,文章从微观作家解读和宏观理论探讨两个层面深入分析、梳理了当下马华新生代创作与批评的多元互动格局和总体发展风貌,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认识马华新生代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马来西亚华人谢诗坚先生的《中国革命文学影响下的马华左翼文学》是第一部从“中国革命文学的影响”的角度来研究马华文学的著作.在深入分析中国文学与马华文学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该书厘清了马华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缘起,并系统梳理出了马华左翼文学从萌芽到形成、发展以及衰退的历史脉络,相关研究填补了以往研究的空白,在马华文学研究史上具有开拓性意义.该书的特点在于视角独特,材料丰富,研究系统深入,立论有据,观点新颖,对马华文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海外其他区域的华人文学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方方笔下不再伟岸的父辈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许多作家一样方方抒写了卑琐无能的父辈形象。出于同情和理解,方方探究了父亲不再伟岸的因由,刻写了如此形象的背景。其间和傲然屹立的祖辈做了些许的对比。  相似文献   

11.
尤氏在《红楼梦》中是一个尴尬人的形象。她的尴尬不仅表现在她尊上敬长而不得宠 ,携幼助弱而不得尊 ,善待奴仆而不得敬 ,凡事任劳任怨而不得怜 ,甚至常遭到排挤和欺辱。形成尤氏在贾府中的尴尬地位的原因 ,既有她的容貌、才干和德行等个人表层的原因 ,也有社会出身、嗣下无子、一味顺应丈夫自保的深层家庭和社会方面的原因。曹雪芹通过尤氏塑造了封建大家庭中少奶奶群像中的一个典型 ,是有审美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This autoethnographic inquiry examines the intersection of elder epistemology and subtractive education, exploring how one abuelita countered her granddaughter’s divestment of Mexican-ness. I demonstrate how the grandmother used abuelita epistemologies to navigate this tension and resist the assimilative pressures felt by her granddaughter from school by consistently modeling, at home, a love for Mexican language and culture. I argue that grandmothers play a vital role in rooting young people to their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assets, a sacred function that many Mexican elders have preserved and brought forward from the precontact era in the Americas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相似文献   

13.
人口老龄化的现实和老龄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开展老年社会工作,文章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老年社会工作研究进行梳理,从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背景、内容、方法及其研究的新视角等方面整理、评述了学术界的相关研究。认为目前对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宏观的理论层面,鲜有论述老年社会工作开展的具体方法,老年社会工作的研究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运动对老年人身体机能及部分血液指标的影响,为改善老年人身体状况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通过分组实验,测定运动组与非运动组老年男性血压、肺活量、血脂、血常规、血流变等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结论长期坚持运动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身体状况,有效降低老年人出现心血管疾病机率。  相似文献   

15.
福利院老人的生活质量与老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有着密切联系。福利院老人的人际关系敏感,人际交往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类。采用归因理论分析老人的人际问题,提出改善老人人际关系的思路:改变自我归因与人际归因的模式,减少归因偏差。  相似文献   

16.
自杀的权利命题视角将老年人的自杀视为其权利受到侵害后的必然产物。自杀的道德理论命题则揭示,自杀从来就是与道德联系在一起的。老年人自杀的道德经验事实显示出,当前农村的道德衰败是导致老年人自杀的十分重要的原因之一。当前农村的道德衰败的表征就是,家庭关系正在经历一种由伦理型关系向契约型关系的转换,而这种转换是以伦理的社会性建构这一维度的解体为基础的,同时,伦理的生物性建构亦伴随社会性建构的解体而日益式微,这种变化使得老年人无法适应,老年人基于伦理的观念与子女基于权利的行为两者之间有着巨大冲突,这种张力引起了老年人的自杀行为。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实地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对永川城区老年人休闲体育的开展现状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永川城区老年人休闲体育发展中存在着老年人对于休闲体育认知不够、活动场地缺乏、没有统一管理等问题。提出增强老年人休闲体育认识、增强休阑体育宣传力度、增加休闲体育场地经费投入与培养专门的休闲体育人才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桐庐县委县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目标和美好愿景。桐庐依据农村老年人的教育现状,采取多种渠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创新教学内容,促进了农村老年教育服务工作的开展。通过实践探索和试点建设,逐步建立起了合适、科学、高效的农村老年人教育体系。实践证明,桐庐农村老年人教育的经验对于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展农村老年人教育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针对老年人在行为、视觉、听觉等技能逐渐衰退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反应等问题,在建筑空间设计上既要满足老年人生理特征的需求,同时还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情感的需求,驱除孤独感、加强归属感、摆脱失落感等,为老年人创造安全、方便、舒适、健康的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20.
异地养老是老年人在不改变户籍的情况下,离开原居住地前往其它地方进行养老的方式,老漂族与候鸟老人都是其现实形态。异地养老并不是老年人单纯追求自身享乐的非理性的行为,而是在外在结构因素制约下,综合考虑异地养老成本与收益等经济因素以及子女、自身需求等社会因素而做出的理性选择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