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集王圣教序》为例,对王羲之书法的点画形态、结字造型、单字空间布白、笔法及结字空间造型等书法技艺风格进行简要分析,从而总结出王体"中和之美、自然之道"的书法风格。  相似文献   

2.
审美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相关,是一种综合性的审美艺术表现活动。古典诗词的审美形态多种多样,最为主要的有五种,即丰富多彩的意象之美、回味无穷的意境之美、温柔敦厚的中和之美、深沉浑厚的气韵之美、天人合一的境界之美。这几种形态互为补充,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神妙的艺术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3.
饮酒作为一种行为文化具有特定的文化内蕴,体现在陶渊明身上更有着它独特的形态、性质和蕴涵,陶诗往往呈现一种“中和之美”。本文认为,酒对于陶渊明起着一种缓冲淡化的作用,诗人的激情往往在将醉未醉之际得以冲淡,反映在创作上就呈现出一种“中和之美”。很显然,酒与陶诗的“中和之美”这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情结。本文就将在给陶诗中酒的意象与陶诗的审美特征定性的基础上,论述它们之间的这一种情结。  相似文献   

4.
北宋词坛盟主苏轼,一生跌宕起伏,又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创作"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显示出"中和"之美。他的词《定风波》和《水调歌头》体现的平淡、超旷的境界,也与"中和"之美相融通。本文从作者的创作心境、情感和两首词的意境以及审美意义等方面来领悟苏轼词的"中和"美。  相似文献   

5.
中和之美是梅兰芳早期剧目创新,中期艺术成熟,晚期艺术精深所始终贯穿的传统文化脉络。本文从梅派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出发,剖析梅派艺术对"中和之美"的体现、特点及其传统文化渊源,以进一步理解梅派艺术。  相似文献   

6.
满族服饰是中国服饰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的民族地域、款式结构、材料工艺、色彩纹案、融合传承等特征,分别显现出和谐自然之美、华丽庄重之美、繁复精湛之美、明快雅致之美、中和厚重之美,对中国服饰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和之美"是中国画及其理论的精髓。从章法布局可以看出,中国画讲究构图技巧、画面的虚实结合与平衡、画面与钤印的关系,体现了中国画的"中和精神"。  相似文献   

8.
中国戏曲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它的创作有其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背景,呈现出中国特有的“中和”之美。这种中和之美主要体现在总体风格的刚柔相济、结构手法的悲喜交集及故事结局的顺逆圆融上。同时戏曲艺术将现实的功利价值与审美的价值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了另一层面的“中和”。  相似文献   

9.
活动目标 1、能够用手指点画的方法探索画大雨点、小雨点。 2、继续认识各种颜色,感受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之美.对色彩感兴趣。 3、乐于介绍自己手指点画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与“思无邪”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滥觞和纲领 ,它们都体现了早在先秦时期就已成为审美主流的中和之美 ,而这种中和之美只有在创作主体的情感保持至诚至真的状态下才能获取。两者的共同旨趣对中国古代文学和古代文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点画     
点画形象是书法的可视形象,既包括一笔一画的点,也指由这些点画组成的字形结构,乃至由许多单字构成的整篇形象。古今书法点画形象之区别主要在于:篆、隶书法是一种"远眺"式的点画形象,重点在于间架结构和体势;而楷、行、草等诸体的真体书法则两者兼顾,既重视间架结构体势的生动活泼,也注重具体点画形态的丰富多彩,使点画既可远眺,亦可近观。正是因为书法点画形象的存在及其发展,文字书写的识读形象从而获得了书法艺术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合异为美”是中西方美学对美的深刻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美的构造原则。合异论美学着眼于隐蔽的合异系统,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区分“差异”与“异者”、“差异形态”与“差异系统”,澄明“实践”“感性”等特殊异者中“美如何是”的合异之美及其变体。作为对审美活动中各种差异形态及其组合方式的理论研究,合异论美学通过考察美的合异结构与审美共同体建构,审美通变与美的“终结”以及中和之美与审美正义,揭示出合异以为美,通变以致久,中和以化醇的审美规律。  相似文献   

13.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体系,汉字的一个字就是一幅画.由于汉字独特的外形构造和它深远的意义指向,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本文从汉字点画之美、形体之美、寓意之美等方面探讨了汉语的美的特质,揭示汉语之美。让学生认识汉语之美,对于培育青少年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养成汉语学习的自信心.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毫无疑问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西方化中所涵盖的“太阳情结”与中国化中所隐含的“月亮情结”,体现着不同化审美情趣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性;西方化对太阳这一客体赋予了浓厚的宗教精神,中国化赋予月亮于人性德性的内涵,分别体现着追求“崇高”与“中和”之美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15.
群课是指呈结构化的三个及三个以上的单课构成的整体。单课作为构成群课的基本单元,也是群文阅读课。建构群课的路径之一,便是由复合型议题的单课走向独立型议题的群课。本文通过建构六个共同指向复合型议题“中和之美”的独立型议题——“什么是中和”“中和思想的历史演进及其体现”“如何致中和”“中和之美,美在何处”“东西方中和思想的异同”及“中和思想之我见”——设计群课,呈现该组群课的教学构思。  相似文献   

16.
姜夔以“精神”、“风神”论书和以“气象”、“韵度”论诗,在根本上都是主体神采风貌的体现。诗书可观人之精神性情,创作者的涵养直接决定诗书的意格。作诗须含美刺义理,书写须依点画施设情理,诗书虽形式变化多端而义理法度不可乱。同时,他又主张不被重形式之今法所缚,精思悟人以自成一家。书论中笔法的萧散洒落、“尽字之真态”和诗论中的“天籁自鸣”、“无见乎诗”,均通向了“自然高妙”的审美旨趣。在反对雕刻、“剥落文采”之后,最终形成了中和平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7.
行书要领     
行书最突出的特点是,既具有楷书点画和体势的形态,又含有草书省略与使转的笔调;点画可多可少,结构随意而为。因此,在运笔过程中,既要体现灵动性,又须把握分寸感。学写行书,须掌握以下要领:  相似文献   

18.
一个美学的核心范畴--"中和之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和之美”范畴来源于儒家“中庸”的哲学思想和以艺求道的方式。在儒家思想的统筹下,“中和之美”成为一个核心范畴,对后世的文艺学美学有着多方面的渗透和巨大的影响。文章就“中和之美”范畴的理论起点、重要性以及对后世文艺学美学的影响进行了论述与评价,提出了个人看法。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描绘了诗情画意的茶峒风情,展示了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创造出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体现着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的一面,歌颂了自然的人性之美,反映作者的理想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